导言

1953年,当中国经济刚刚从长期战争的伤痛中恢复的时候,其领导人毛泽东推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建立起了一个模仿斯大林制度的指令性经济。1958年,农业生产合作社进一步转变为结合了“工农兵学商”的人民公社。在这种全面国有化制度的基础上,又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以便在几年内能够超英赶美。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确定的目标是“清除党内外的资产阶级影响”。“文化大革命”持续了十年,给上亿的或者说整个人口1/9的官员和民众带来了痛苦,损失3.8万亿元(叶剑英,1978)。这些事情将中国社会带到了崩溃的边缘。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其继承人迅速行动逮捕了几个激进的追随者。之后,一场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席卷全国。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对毛泽东时代党的路线进行了批判,并宣布今后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上来。从那以后,中国逐步实施了这一改革。

本章分析了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成就和不足。4.1节讨论了1978—1983年间指令性经济仍处于主导地位时的局部改革,以及从1984—1988年的全面改革结果。4.2节讨论了1992—2002年市场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4.3节讨论了最后10年半指令半市场经济结构所存在的问题。4.4节简要分析了中国改革的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