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央计划的指令性经济(1949—1984)

作者:德怀特H.帕金斯(Dwight Heald Perkins)

当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得到了中国的领导权以后,便开始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统筹方式。最初的主要工作是控制住1949年以前多年的恶性通货膨胀,之后则是国家取得了大多数工业和商业领域的所有权。这之后又以农业生产者合作社(主要是在1955—1956年的冬季完成的)取代了家庭农业。随着工商业收归国有,政府于是开始改造生产和分配制度,这些领域本来是由市场力量操控的,通过采用中央计划体制,政府因而决定生产什么、谁来生产以及哪些企业能够得到这种生产所需要的投入。

这一政府管控的工业产品生产和配置体系模仿的是当时苏联所实行的制度。诸如以什么样的投入来生产什么这一类的决定是由一个中央计划部门做出的,中国称之为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国家计委为各行业制订产出目标,包括了表明以什么样的投入和什么样的数量来生产各种产品的目标。这些产出和投入目标之后被分解为可比目标来下达到各个企业。这些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完成这些国家计委所制订的目标中分配给他们的那一部分计划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管理者们能够严格执行计划,对这些措施将在下面进行描述。在这种制度下,工业投入和产出并非购自市场或销往市场,而是由在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取代了市场的政府部门以行政方式进行配置。

由于这种体制在苏联和东欧的失败,以及在很大程度上被中国(从1984年开始)和苏联、东欧以及越南(从1989年开始)所抛弃,因此采用这样的体制从21世纪的观点来看是很难理解的。但中国当初决定采用这种体制并非像现在认为的那样是失去理性的。中国当初在经济管理上实行这种改造出于三个主要原因。

(1)20世纪4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许多人将市场看作是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相联系的;市场被看成是压制发展中国家公民的工具。在中国这种观点得到了加强,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市场是无理性的,而非进行产品有效配置的力量。

(2)从苏联于20世纪30年代以及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所使用的经济增长模型来看,国际贸易在这些经济体中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其发展战略主要建立在“封闭式经济”的基础上,而在封闭式经济中,国家必须生产其所需要或短缺的所有产品,基本上不会选择从其他地方进口产品。国内生产者因而不仅要像大多数国家发展初期那样制造服装、鞋帽、食品,而且还必须生产为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能力的发展所需要的钢铁、机械及其他重工业产品。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很少有这种类型的重工业,因而必须白手起家进行建设。通过政府指令而实施的中央计划体制而非仅仅依靠可能的市场力量,对于创建这些新兴工业来说是最快的办法。重工业同时又是生产武器所必需的,并且中国像苏联一样,都认为自己的周围到处是敌人,又在1953年刚刚与美国打完朝鲜战争。在战争期间和战后,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体都对中国实施了长达20年左右的贸易禁运。封闭式经济战略对21世纪的世界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对于一个处于战争或有可能处于战争中的国家来说却是合理的。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采用这种体制的时候,正面临着可能与当时拥有最强大军事力量的纳粹德国发生战争。对苏联影响最大的模式就是德国于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采用的经济体制。

(3)世界上大多数人也认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在取得较高经济增长率,成为能够抵抗德国的现代化经济体以及至少在军事竞争中保持能与美国抗衡等方面都是成功的。中国的领导人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试图使国家“富有而强大”,但没有取得成功,而苏联经济模式似乎能够实现这两个目标。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东欧经过了多年的经济停滞,中国也经历了缓慢增长,这种苏联体制被基本否定,但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