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
- 彭俊玲 赵春英等
- 1799字
- 2021-03-27 17:11:06
第四章 关于中国出版博物馆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
第一节 中国出版博物馆(筹)的机理探析
所谓机理,一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二是指事物变化的理由和道理,从机理的概念分析,机理包括形成要素和形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筹建中国出版博物馆的动因是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相关行动方案由国家版本图书馆版本文化处及相关部门起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出版博物馆建设的动因和产生背景。探析出版博物馆的机理,我们可以从出版博物馆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探讨出版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探讨中国版本图书馆、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出版博物馆三者之间内在的协调统筹与功能互动,进而有助于出版博物馆的内容建设。
中国出版业源远流长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丰厚宝贵的文化遗产。从“编、印、发”三位一体的“大出版”角度来看,中国已有中国印刷博物馆和中国版本图书馆,它们各自都建设与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在发展的空间上遇到了各自的“瓶颈”,尤其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印刷出版文化遗产的平台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提升。于是从组织与管理的角度,从操作层面上着眼,由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最高管理层牵头主办,整合中国印刷博物馆和中国版本图书馆的相关资源,筹建中国出版博物馆,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综合集成发展模式成为必然趋势,也可以更加系统完整地反映中华民族浩瀚的印刷出版文化历程,这将是通过博物馆模式保存出版业文化遗产的合理选择。
中国版本图书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丰富而全面的馆藏文献资源成为筹建中的中国出版博物馆的藏品基础之一。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属单位中国版本图书馆是中国唯一的专门负责征集、保护、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物版本的专业图书馆,是中国当代最完整、最具权威的一个出版信息资源库。《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和《出版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出版单位发行其出版物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中国版本图书馆免费送交样本。中国版本图书馆自1950年成立以来,收藏各类出版物版本已达500多万册。完整系统的出版物样本馆藏资源积累,自然形成了开发利用出版文化资源的需要。
博物馆是藏品的集中之地,是人类的历史记忆现场,是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殿堂。作为文化成果和载体的图书、报刊、音像版本既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媒介。在出版博物馆这样的文化殿堂中,博物馆主体可以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的传播优势,开展版本文化研究,组织各种版本文化展览,展示社会文明建设成果,宣传版权保护的成绩,引导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工作。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文化基本权益,必须通过建设中国出版博物馆,把版本文化事业纳入建立覆盖全社会文化的服务体系中。
中国印刷博物馆已经征集了印刷方面不少展品和资料,也为出版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藏品基础。
建成于1996年的中国印刷博物馆是一个反映中国印刷技术发明与发展史的专业博物馆,它以印刷技术为主题,兼顾纸张、印墨等关联技术。收藏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印刷品、印刷机械设备、原材料,以显示印刷在发展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传播科学知识、发展工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人民认识自己的光荣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印刷博物馆属于印刷专业类博物馆,收藏特色藏品包括:①印刷技术设备。从古代的雕版、活字印刷工具,到近现代印刷机械、仪器等。②印刷品。古代刻印的图书、佛经、招帖、历书、年画、有价证券、反映印刷技术进步的有代表性的近代、现代图书、报刊、地图、海报、邮票、火车票、纸币、包装印品、建筑用印刷品、纺织印品、印刷线路板等。③印刷原材料。印刷用纸、用墨、各种版材和装帧材料等。收藏数量已达到2万余件。收藏质量也较高,其中收藏有国家级珍贵文物,如南宋皇家刻本《春秋经传》以及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块由整块雕版印刷的清政府入关时的《安民告示》等。
总而言之,中国出版博物馆的产生动因和形成机理主要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行业现有的版本图书馆和印刷博物馆的已有基础、目前的“瓶颈”、发展现状与趋势要求,通过整合集成它们的出版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功能,兼及利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在新闻出版领域得到的新成果,采用出版博物馆的模式对中国出版业文化遗产进行专业化的保护与利用。国家出版博物馆的建设将会大力弘扬中国悠久灿烂的出版文化,从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推动中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