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大连卷
-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湛江市政协
- 5221字
- 2024-11-03 08:20:08
在开发区工作就要“出新”
宋海青:曾任大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现任金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大连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继经济特区后在中国大地上诞生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她以中国北方最具开放特色的城市母城大连为依托,以辽阔的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为腹地,是大连、辽宁乃至东北经济发展的龙头,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导区,中国东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一扇重要窗口,中国环渤海经济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大连、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改革开放的先导区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大连开发区最为红火时,国内外客商一提到大连开发区,无不竖起大拇指,她以“神州第一开发区”而闻名中外。
但在当时,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试验区,大连开发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必须勇于试验、敢于创新、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适应开发区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新路。
班车、财务、医药费……
开发区建立之初,我担任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是机制体制改革大胆尝试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和许多同志共同在开发区的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实践,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管委会机制体制改革的新思维、新举措,先后在车辆管理、财物、医疗、干部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试验。
在车辆管理方面,当时,从大连市内到开发区没有公交车,也没有出租车,无论外商还是民众想从市内来开发区办事,乘坐小客车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路途长,办事难。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管委会领导责成我与大连市交通局领导研究,最终拿出解决方案:将接送人员上下班的机关班车和企业班车实行联合运营。以往,班车司机在接送员工上下班时间之外就没事可做,但实行“联营”后,中间空出来的大部分时间所有班车都可以用作“公交车”。这样一来,既改变了以往班车和司机“干一会儿闲一天”的状况,又有效利用了人力资源,节省了政府在这方面的费用支出,更解决了市内与开发区的双向交通问题。“联营”班车还对原有站点进行了重新布置与分配,设置了科学的线路,不仅布点多,还延伸了线路,使所有的班车都不再绕行,从而大大节省了所有乘坐班车人员的时间。
在管委会机关,我们借鉴了日本丰田公司当时的做法,丰田公司管理层是全部乘坐地铁上下班的。我们参照他们的办法,实行了统一派车和公里票制,既保证了正常工作用车,又节约了油费。除管委会副主任以上同志派有专车外,所有局、处以下的工作人员全部乘坐班车上下班。凡是一项大的改革,大都会遇到阻力,当时就有不少人对此持反对意见。但既然我们认准了,就坚持做到底。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在当时,既是大胆创新,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机关财务方面,我们实行包干制,到年底,节余下来的很大一块资金转到下一年。在医疗方面,打破原来实报实销制,改为所有机关干部统一标准,个人承担一定比例费用。上述几项改革,大大降低了机关开销,同时也使机关干部转变了作风,形成了节俭意识。
在干部制度改革方面,我们实行聘任制,许多年富力强、30岁左右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被聘为中、高层管理者,真正做到了能上能下、能出能进。记得在一次给聘任干部出考题时,我和其他四位领导同志颇费脑筋,几乎熬了通宵,最后饿得实在受不了,五个人吃了四个鸡蛋、两袋方便面。开发区的干部制度改革,为当时的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系列机制体制改革的新举措,为管委会机关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这些管理改革的尝试,在当时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
三个月干了七件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一个个大项目纷纷进区,外商纷至沓来,开发区原有用地已远远不能满足项目落地和建设的需要。在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后,开发区迎来了向东滚动发展“二次创业”的新一轮建设高潮。
那时,开发区面临着大连工业团地基础设施建设和保税区封关的艰巨任务,大连市政府下了死命令:三个月内必须完成上述两个项目的用地动迁工作。为确保任务的完成,大连开发区召开党委会,决定由我兼任新设立的“向东滚动发展”总指挥。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但我们新组建的临时指挥部迎难而上,就在那短短的三个月内,我们干了七件事:其一是完成了占地两平方公里的陆军坦克基地如期迁出;二是海港农场30万平方米农村用地的征用;三是完成征地内所有部队通信线缆的拆卸、重建;四是完成5000余户居民动迁和部分回转楼建设等;五是完成3、5、7、9号路的用地动迁、施工;六是完成污水处理、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七是完成了国有大型企业石棉矿的转产、改制工作。
当时的石棉矿为“企业办社会”性质,矿内设有医院、学校、幼儿园等。该矿资源枯竭,急需转产,负担很重。我们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企业转制、职工分流等多项工作。国有大型企业转制在当时还是新生事物,因而石棉矿的转制在开发区乃至大连市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5号路是开发区连接金石滩的大动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解决1400余户居民的动迁问题,我天天泡在现场,做居民们的思想工作。为拔掉最后一户钉子户,我们没有强取,而是反复做工作,最终使之顺利迁走,5号路也如期开工建设。
一个沿海村渔民搬迁遇到了难题,因该村没有耕地,国家又没有相关的搬迁补偿政策和标准。怎么办?我们采用按周边村人均土地面积为标准,对只有海域、没有耕地的村屯实施动迁补偿,效果很好。
短短时间内,就完成上述大量而又艰巨的任务,受到大连市政府、管委会领导的高度评价。大家都说:在向东滚动发展指挥部的组织、协调、带领下,开发区是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真正实现了管委会提出的“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的目标。
雷厉风行的“马上办”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各开发区的硬件设施水平基本拉平,大连开发区的先发优势已不再明显,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便被大连开发区领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连市和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在日本千叶县招商时,日本客户提出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管委会领导当即表态:你们提出的问题,回去后我们马上办。这便是成立“马上办”的由来。
为了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保证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快速的解决,1993年7月2日,开发区正式成立了“马上办”办公室,并任命我兼任“马上办”办公室主任。我当时和同志们提出的一个理念是“硬环境要软,软环境要硬”,换言之,就是软环境应硬建设,硬环境要远打算。
我记得很清楚,“马上办”成立后办的第一件事,是生产服装的日本富田公司打来电话,说企业服装的熨烫能力不足,导致上万套服装无法如期交货,要自建锅炉。我立即召集规划局、发改局、财政局等相关各局领导开会研究,许多人不同意,说建锅炉就要有烟囱,烟囱会污染空气,可又提不出任何好的建议。我说,如果一个外商因为无法建锅炉而影响正常生产,或由此而最后被迫迁离开发区,那将是大连开发区的巨大损失,它带来的负面连锁效应更是难以预料的,招商引资工作必将大受影响。我们绝不能给自己竖一块负面的广告牌子。建烟囱会有污染,但一定有办法解决污染问题。最后我提出,务必在两个月内协助企业建好锅炉,保证正常生产经营。最终,富田公司的锅炉如期建成。富田的日方总经理回日本后,到处宣传大连开发区对企业提出的意见的重视,夸赞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好、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好,一切为企业着想,夸奖“马上办”是真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富田总经理的宣传,客观、生动,影响力很大,最终带动了许多日本企业来开发区投资建厂。雷厉风行、说做就做、说到做到的“马上办”,为大连开发区赢得了极大的正面效应和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日本独资企业原田公司提出,公司在西山的职工宿舍周围摊点众多,卫生条件差,严重影响职工的休息。日方在1992年年初即向有关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但一直得不到解决。我们立即会同有关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一方面抓紧选址,落实西山农贸市场的建设;另一方面做好商业摊贩的拆迁工作,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佳能公司二期工程涉及的通信线路、电线、办公房、果树等动迁问题,日方于1992年下半年就向有关部门打报告提出申请,但拖至1993年上半年仍未解决,影响工程的正式开工。8月,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召集各专业部门现场办公,专题研究方案,9月末就使问题得到解决。日方经理很受感动,亲自到“马上办”表示感谢。
1993年起,开发区一批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的项目陆续上马,“马上办”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解决外商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保证重点工程按期开工、生产。我牵头会同规划、城建公司等部门积极为大连工业团地的验收做准备,清除团地内施工障碍、修补道路。我们还协调解决了炼油厂外网重点工程——厂外输油管廊、直径700管供水工程、征地动迁和厂区内200余户的居民动迁工作等,得到炼油厂高层送来的“马上办”锦旗一面,称赞“马上办”名副其实。
1994年冬,一股强烈的寒流袭击开发区,导致发电厂一个关键部件损毁而停电,企业被迫停工停产。那个关键部件当地缺货,我在现场责成专人将其从外地空运过来。通过努力,最后在48小时内使发电厂正常运转,企业恢复了正常生产,居民恢复了正常生活。在整个两天两夜里,我没合过一次眼,精神也高度紧张。抢修结束时,我又累又乏又困,几乎瘫坐在地上。
“马上办”在工作中,注意搜集外资企业对管委会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反映,曾对区内200家重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了投资环境和办事效率的问卷调查,并对外商提出的意见逐一解决,使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我还带领“马上办”的同志到反映问题较多的外资企业逐一走访,征求意见。
“马上办”在工作中本着认认真真为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的原则,当天的事当天办,该办的事马上办,会议决定的事跟踪办,小问题当大事办,潜在的问题超前办,未反映上来的问题主动办。将久拖不决、外商投资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大大促进了投资环境的改善。
“马上办”在缩短办事时限、减少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率先做了诸多尝试,如一个项目的审批、立项、办理土地使用证、签约直至破土动工,从以往的140天缩减到近70天。程序减少了,公章盖少了,时效缩短了,办事效率却大大提升。
“马上办”的做法,为大连开发区再创了投资环境新优势,“神州第一开发区”再度扬名中外,其独创的“马上办”经验经中日两国各大媒体的广泛宣传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并为国内许多开发区所仿效、借鉴。
1995年年初,管委会向全区公布了主任投诉电话和外商投诉电话。这项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管委会的形象和各项工作的实施效果。为此,我责成专人负责接投诉电话,力争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声”,杜绝了对投诉者应付推托、不了了之的现象。
像“淮海战役”一样的5号路改造工程
1999年5月,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发区要加快振兴路、长春路、疏港路、5号路这四条路改造、绿化的要求,管委会领导任命我兼任疏港路和5号路改造建设的总指挥。这两条路的改造工程的标准要求很高,绿化工作的季节性、时间性又很强,加之既没预设方案,又没有图纸,总的来说,任务很重,困难很大。怎么办?我们首先确定了道路改造的原则,就是四季有绿、三季有花、错落有致、组团式栽种。接着,我们发动马桥子、海青岛、大孤山、湾里、董家沟五个街道和四个绿化公司的居民、员工,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先打样板段,再全面铺开,在极短时间内,开展了采苗、栽种、浇灌等一系列工作。我每天工作在现场,和大家一样中午只吃一个面包、喝一瓶矿泉水。那一年,不仅雨水少,而且天也热得早,不少人中暑,有的人还晕倒在地,但没有一个人退缩。那些日子里,整个5号路沿线,就是千军万马在大会战,有人形容就像淮海战役一样,拉土车、拉水车、拉苗车、拉树车往来穿梭……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我们圆满完成了5号路和疏港路的改造建设任务。放眼望去,道路两旁绿树成行,绿荫婆娑,成活率极高。
成立道路改造建设指挥部的这一成功做法,是开发区在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尝试,完全打破了行业界限,改变了以往由专业局、专业公司负责的局限,集团式的大会战收到了极高的成效。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说5号路的改造建设,才真正体现出开发区速度、开发区效率。
那时的大连开发区,机构少,人员精,无论是“向东滚动发展指挥部”还是“马上办”办公室,都只有寥寥几个人,但几个人却干了许多人干不了的事。我办公室的墙上和每名工作人员的桌子上,都张贴或放着一张及时更换的“工作倒计时”表格,每项工作的进度情况、时间剩下多少、责任人等写得一清二楚,还形成了每天一调度、三天一总结的工作制度,可谓争分夺秒,雷打不动,坚持始终。特别是“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的一切”的服务意识,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我最深的体会是,大连开发区无论是设立“向东滚动发展指挥部”还是“马上办”办公室,在全国各国家级开发区中,都是闻名中外的一大创举,是自主创新、自加压力的新尝试,它真正起到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投资环境的成效。“向东滚动发展指挥部”和“马上办”的工作精神,在今天也有着值得弘扬和提倡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