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歌谣、和歌与汉诗

1.“记纪歌谣”

远古时代,人们在战争、狩猎、劳作以及宴席等场合,往往通过吟诗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于是,便产生了“歌谣”。而所谓的“记纪歌谣”便是收录于《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上的“上古歌谣”之总称。上古歌谣的歌风明快淳朴,充满古代人们的那种稍带野性的激情,没有任何虚饰,完全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自由释放。歌谣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对句·反复·枕词·序词”等形式。其题材尚未有固定的格式,常见的有近似于“片歌·旋头歌·长歌·短歌·佛足石歌”等形式的作品,但它却是后世和歌形成的基础。

2.《万叶集》

《万叶集》为日本现存的最古老的和歌集,大约成书于公元770年前后。因为它所收录的和歌中,最新的一首和歌是天平宝字3年(759)的作品,所以和歌集的问世无疑是公元759年之后的事。《万叶集》共由20卷组成,它收录了到公元759年为止的大约450年左右的日本各类和歌4500余首。一般认为,《万叶集》是经过长期的编撰增减而形成的。因此,它的编者也应为不同时期的人物,但是,最终由大伴家持统编定稿则是公认的定论。《万叶集》中所收的和歌体裁不一,所收“短歌”最多,约4200首;“长歌”次之,约260首;“旋头歌”约60首;“佛足石歌”1首。其中,“短歌”的形式为“五七五七七”;“长歌”则为“五七五七五七……五七七”;“旋头歌”为“五七七五七七”;而“佛足石歌”则采取“五七五七七七”的形式。

《万叶集》原文

《万叶集》的“部立”(和歌的分类)主要有“相闻(赠答歌与恋歌)·挽歌(哀悼歌)·杂歌(其它形式的和歌)”三种。此外,还另立特殊之卷,收录了“东歌”和“防人歌”。“东歌”是指用东国(今除北陆地区以外的近畿以东地区)方言写成的和歌,“防人歌”则为东国派守边疆的士兵所作。《万叶集》的书写方式体现为最为著名的“万叶假名”。所谓的“万叶假名”是一种独特的书写方法,它主要借用汉字的音训来表达日语的语意,与汉语的原意无关。例如,“許己呂(こころ)(=心)、夏(なつ)樫(かし)(=懐かし)”等等。

额田王

前文已经提到,《万叶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所收录的作品横跨450余年间。因此,《万叶集》的歌风特征也呈现出四个明显的不同阶段。即,形成期、确立期、鼎盛期与衰退期。日本学界通常称之为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总体说来,《万叶集》的歌风雄浑有力,具有较强的男性色彩,江户时代的学者贺茂真渊称之为“ますらをぶり”。


第一期[~壬申之乱(672)]

《万叶集》的和歌中,最早的一首据说为仁德天皇的皇后磐姬之作。从该时起到“壬申之乱”为止,一般认为是《万叶集》歌风变迁的第一期。这一时期的和歌,歌风质朴坦率,为万叶集时代的形成期。主要代表歌人有天智天皇、有间皇子和女流歌人额田王等人,其中以额田王最有代表性。


第二期[~迁都平城(710)]

这一时期为《万叶集》的确立期,不但确立了“长歌”的形式,也涌现出专职歌人。同时,和歌的题材日趋广泛,歌风则呈现出庄重宏伟的气势。主要代表歌人有持统天皇、柿本人麻吕及高市黑人等。

柿本人麻吕

柿本人麻吕供职于持统、文武两朝,其作品主要以歌颂朝廷之作为多。柿本人麻吕的和歌构思宏伟、格调庄重,尤其擅用“对句·反复·枕词·序词”等修辞手法,后世学者将其看作是《万叶集》中的第一人,也有人视之为“歌圣”。高市黑人则多以客观的态度去吟诵大自然,尤其擅长吟诵羁旅之作。


第三期[~奈良时代前期 天平5年(733)]

这一时期是《万叶集》的鼎盛期,也是一个充满个性、多姿多彩的时期。随着京城奈良的日益繁荣,日本的和歌世界也步入了真正的鼎盛时期。歌人们在深化自我意识的同时,其对人生的理解也在不断升华,最终出现了以山上亿良为代表的“人生歌人”。因此,这一时期的歌风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主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倾向。主要代表歌人有山部赤人、山上亿良、大伴旅人以及高桥虫麻吕等。

山部赤人是万叶歌人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歌人。他的歌作虽然多为随驾巡幸时歌颂皇室之作,但其最擅长的则是吟诵大自然之作。

公元702年,山上亿良曾作为遣唐使的一员赴大陆学习,归国后历任筑前太守等职。他是一位重视人生和社会现状的博爱歌人,其歌作多为吟诵现实社会之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弱者”和“贫者”的关爱。因此,他也被称为“人生歌人”,他的《贫穷问答歌》是《万叶集》中的不朽诗篇。

山上亿良与家人

大伴家持

大伴旅人是一位风雅的歌人,曾作为“太宰师”赴筑紫并在此地与山上亿良等进行交往。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他的歌风风流典雅,颇具飘逸韵味。高桥虫麻吕则是一位擅长吟诵古代传说的“传说歌人”。


第四期[~奈良时代末期 天平宝字3年(759)]

这一时期可谓是《万叶集》歌风变迁过程中的衰退期。由于政治上的矛盾激化与社会不安的增加,歌人的作品中,感伤色彩日趋浓厚,歌作的创意也基本停留在格式化与理智化的阶段,歌风则主要呈现出“纤细优美”的倾向。主要代表歌人有大伴家持、笠女郎、狭野茅上娘子等。

大伴家持是大伴旅人之子,也是《万叶集》的最终编选者。他曾历任越中太守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各种官职,其入选歌作的数量为万叶歌人之最。大伴家持的歌风细腻优美,但却充满感伤色彩。

《怀风藻》原文

3.汉诗文

汉字和汉文传入日本以后,到了天智天皇当政时,作为基本素养,宫廷中的贵族们开始热衷于吟诵汉诗文。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就是日本历史上现存最古老的汉诗集《怀风藻》。《怀风藻》问世于公元751年,编者不祥。但是可以认定的是作者为上流社会修养较高的文人。诗集按年代先后顺序收录了从天智天皇时代至奈良时代的计64位诗人所作的汉诗。诗作大部分为五言诗,基本上都是宴会与游览时的应和之作。主要代表诗人有文武天皇、淡海三船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日本最早的“歌论”——《歌经标式》。此书的作者为藤原滨成,成书于宝龟3年(772)。这是一部歌学专论。作者模仿我国诗歌批评理论中的“七伤八病”的学说,总结出了和歌创作中常见的七大弊病与三种歌体,并参以实例做了充分的剖析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