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人间
被放逐的江湖
若非《一代宗师》,我不会去看钱基博先生的《武侠丛谈》;若非《武侠丛谈》,我不会忆起一段往事。
七年前,嵩山脚下,我曾与心意、形意、太极、八卦掌的几位前辈对饮,两位少林的武僧教头同席。少林两位师傅不沾酒肉,吃了两碗素面就沉默不语。我下午原定有采访,却拗不过几位老前辈劝酒,结果酩酊大醉,回房歇息。
夜半,窗外有异动,惊醒。抚窗望去,月光之下,竟是四人在较量技艺。听音鉴貌,两位即中午同饮的,两位却不认识,不知是传授拳理还是比试高下,细呼慢喘至天光放亮,散去。
翌日,少林永信方丈给大家开会,两位武师坦然在位,神色如常,我也继续完成我的采访。此前,从《聂隐娘》到《蜀山剑仙》,我是当科幻小说来看,至于金庸、古龙、梁羽生,根本就是童话,因为武侠的世界离我们太遥远。但从那天起,我开始隐约觉得真有个武侠的江湖存在,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世界,固然没有影视文学里那么玄异,也绝对出乎我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只是,这个江湖为何渐行渐远,才是真正耐人寻味的。
据我所知,1949年后因为武术套路追求“高难新美”的竞技体操化,那些宗派的传人难免沦为体育教师、健身教练,甚至理发师、马夫、厨子和帮人看场子的打手。但是武侠的江湖和主流生活之间的较力,似乎更早就开始了。况且,习武的不写小说,写小说的不懂功夫,武侠的江湖始终处于被遗忘的境地,记录武林的人又少点秉笔直书的认真和坦诚。所以我们的脑海里只剩下一群呼风唤雨、排山倒海的外星人,多数武林传闻都成为一种不靠谱的想象。
幸好有钱先生的《武侠丛谈》,那应是比平江不肖生还早一点的武林故事,却有助于我们回到一个更真切的原点。所谓武行四大忌:“和尚、道士、女人、小孩”,钱先生的故事大都涉猎,甚至我们熟知的甘凤池、马永贞,原来也都实有其人。让我感受最强烈的,是里面那些身怀绝技的“僧”,从明末清初一直到清末民初,“僧”的形象最具代表性。总结起来就是主流政治生活中的失败者或者现实社会被缉拿的“罪人”,原是军旅出身、武功了得,却必须披上袈裟、隐匿市井,所以难免喝酒吃肉、百无禁忌。有些人品好的就行侠仗义,有些迫于生计的就打家劫舍。因为看似道听途说,很多故事都不闭合,但恰因其不完整,却可以推想其真实的可能性。钱先生笔下的那些细节和桥段让人眼熟,因为后世的武侠小说必然从中偷了料,但钱先生记录的那种落魄江湖的生存状态却慢慢被忘记了。《一代宗师》里,王家卫隐隐流露出的家国之悲,应正是明清以降武林中人延续至民国的生存背景,但是在一个日渐高度体制化、现代化和法治化的世界里,一个武侠的江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不懂武术,对那些突破物理极限的一招一式也不甚了然,看了钱先生的描写,却觉得很多故事不是空穴来风。因为钱先生不仅写了功夫的神奇,还细腻勾画了每个人的社会身份,交代了他们人生窘迫的政治起因。还有“和尚、道士、女人、小孩”这种说法,想想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入云龙公孙胜、一丈青扈三娘、母夜叉孙二娘,以及浪子燕青、九纹龙史进、没羽箭张清……江湖中人的气质和关于他们的传说,竟是一脉相承,没怎么变过。
多数人只是喜欢听故事,并无耐心去辨识真假,但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是否果真存在着这样一个被主流社会所放逐的时空?而以前我们仅仅是把他们当童话读的?王家卫用《一代宗师》开了一扇门,如果继续讲武侠故事,那个未知的世界里所能挖掘的应该还有更多。
不过,也许唯有逐一检验了这些神话的真假,那个曾经消失的江湖,才有可能在我们的世界里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