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保卫战的目标:降低“坏胆固醇”,升高“好胆固醇”

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必要时长期坚持服药,才能降低‘坏胆固醇’,升高‘好胆固醇’。

作者简介:

罗素新,主任医师,副教授,现工作于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擅长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胆固醇自我管理的目标是:在降低“坏胆固醇”含量时,提高“好胆固醇”含量。影响胆固醇的因素很多,除了食物外,人体自身的合成占了绝大部分。让我们来看看,影响胆固醇含量的因素有哪些:

降低“坏胆固醇”——影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因素

1.增加体内“坏胆固醇”含量因素

◎ 大量摄入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的食物:动物脑、肝、肾等内脏,鱿鱼、扇贝等海产品,蟹黄、鱼子、蛋黄等富含胆固醇;奶油、黄油、猪油、牛油等动物油脂含饱和脂肪过多。这些食物一方面可以直接增加体内胆固醇含量,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肝脏胆固醇的合成而造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导致高脂血症。因此,推荐膳食中胆固醇含量应小于300mg/d,高脂血症的患者更应该小于200mg/d;而饱和脂肪酸所占每日膳食热量不能超过15%。

◎ 精神压力:有研究表明长时间的精神压力可引起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同时有些人在长期的不良情绪下,往往摄入许多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来应对压力,也是导致血胆固醇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生活与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很重要。

◎ 吸烟:虽然吸烟并不直接增加血液中“坏胆固醇”水平,但吸烟可以导致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使“坏胆固醇”变得更“坏”,从而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高脂血症尤其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因异常所导致的遗传缺陷可通过导致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以及细胞内某些酶的缺陷等多种方式,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严重的脂质代谢紊乱,患者生命早期即可罹患各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

2.降低体内“坏胆固醇”含量因素

◎ 降低血脂的食物:某些食物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如大豆制品中含有的异黄酮具有清除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其他如香菇、木耳、大蒜、洋葱等食物,都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 膳食纤维:主要是指植物性食物中所含有的纤维素、树胶、果胶等物质。膳食纤维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及利用,但膳食纤维中有些成分如果胶可结合胆固醇,木质素可结合胆酸,使其从粪便中直接排出,由此降低了胆固醇,因此饮食中要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含纤维高的食物。

◎ 科学运动:适量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可以通过促进新陈代谢而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降解,并可以提高“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推荐每周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有氧运动,运动强度通过测量自身最适心率来决定。

◎ 药物: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是目前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有效的药物。他汀类药物通过直接抑制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而起到降低“坏胆固醇”的作用。因此在充分运动及饮食疗法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仍高的情况下,可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

增加“好胆固醇”——影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因素

◎ 不饱和脂肪酸:花生油、橄榄油等植物油以及沙丁鱼、金枪鱼等海鱼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麻酸、亚油酸。适当地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可以升高体内“好胆固醇”的含量,降低“坏胆固醇”的含量,同时还可以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

◎ 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等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好胆固醇”免受氧化作用;同时,这一类维生素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升高“好胆固醇”含量。

◎ 科学运动:如前所述,科学的运动对人体胆固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在促进“坏胆固醇”降解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血中“好胆固醇”的含量,对心血管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 酒精:适当饮入少量的酒精,包括葡萄酒、啤酒或白酒,都能起到增加“好胆固醇”含量的作用。

总的来说,抛开遗传这一不可改变的因素,影响“好”、“坏”胆固醇含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方式以及药物两大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长期坚持服药,才能使“好”、“坏”胆固醇在我们体内保持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