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编选者序
- 新世纪诗典(第三季)
- 伊沙
- 2330字
- 2019-01-07 15:29:11
又是一年过去。
每一季结集时所作的序,都是我的工作总结或工作汇报,是否美文倒在其次。
众所周知,《新世纪诗典》的工作核心是每日的推荐,此季有365首诗,说明又是一日未断,此为《新世纪诗典》最为重要的技术保障。年度新增作者128人,比例如此之高的“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保障了《新世纪诗典》肌体的活力。为什么它会成为中文现代诗人最想跃上的第一平台?靠的不是“推举新人”的空洞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发现与推助。《新世纪诗典》的开放性有目共睹。
活动方面,系列朗诵会在西安、江油举办了两场(累计总共八场)。在此我向大家公开坦白:由网易读书频道亲自举办的活动到第三场为止,后来的五场全都是由热情的《新世纪诗典》的诗人们动用各自掌握的资源举办的。所有出席过《新世纪诗典》系列朗诵会的诗人都感受到了做一个诗人的幸福,因为它是中国诗坛唯一有作品质量管制和现场专业点评的朗诵会,其严肃性绝无仅有。我们又评出并颁发了第三届年度大奖——正如我在《新世纪诗典(第二季)》的“编选者序”中所言,“在中国诗坛,只有《新世纪诗典》大奖的评选将读者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在第三届评奖中,我们对于竞赛奖(金、银、铜、入围奖)的评奖规则做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全部数据化,有据可查,公开透明。中国没有权威的诗歌奖,权不权威,要看怎么评及评出的是谁,以此为标准,连颁三届的《新世纪诗典》大奖大有成为“中文现代诗第一奖”之势,雄踞于名目繁多的众奖之林。
三年来,做《新世纪诗典》的亲身经历每每令我想起儿时冬天滚雪团的游戏:一开始是一个人在捏雪团,另一个人在雪地上开始滚,后来不断有人加入进来帮你滚,加入的小伙伴越来越多;再后来,这个雪球自己从山坡上滚下去,在山脚下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雪球,高过了我们的身体,令我和小伙伴们无不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在这一季里,《新世纪诗典》的“衍生现象”集中爆发:诗人湘莲子以转发加二次点评的方式在新浪微博开辟了《新世纪诗典》的第二现场,更充分地利用了微博的传播力,令网上读者量骤然增加了不止一倍;诗人李异以其天才的绘画才能为《新世纪诗典》作品配图,令其顿增形式美感,既吸引了一般读者的眼球,又令原诗作者兴味盎然更觉荣耀;奥地利诗人、翻译家维马丁及时将《新世纪诗典》推荐作品译成英、德两种语言,在国外报刊发表,令《新世纪诗典》升格为直通世界的“国际机场”;诗人游连斌每日回放《世纪诗典》(老《诗典》)作品,令新老《诗典》上下衔接,令新旧世纪连成一体,令《新世纪诗典》这扇窗口得以全面展示中文现代诗的整体风貌和演进过程;诗人蒋涛召集的“新世纪诗典互动”,每天平均有二十余人面对同一个元素写诗,已经一日不断地坚持了六百七十余日,与《新世纪诗典》存在的意义相似——这是一个“诗歌大国”早该有的日常景象;诗人沈浩波堪称《新世纪诗典》的“幕后英雄”,他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绝不仅仅在书籍出版方面;诗人王有尾承担了烦琐的微博数据统计工作——除我之外的其他人来承担这一工作,保障了岁末评奖的客观公正;诗人西娃为系列朗诵会操心,找资源找到了自己的家乡——四川江油去,她一定是感动了李白的在天之灵,竟为《新世纪诗典》年度大奖找到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永久颁发地,也让我们的大奖借此升格为“李白诗歌奖”……
我一介教书匠,无权无钱无势,加之《新世纪诗典》并非实体的机构,我从未指派过上述诗人做任何一件事,全都是他们自发而起、主动而为,自然而然形成了《新世纪诗典》的义工团队,为诗人服务,为诗歌出力。我想说,在过去的一季里,这是《新世纪诗典》在内部建设上的最大收获。这支义工团队令我底气更足,十年大计,可以图矣。
谁还记得,我在《新世纪诗典》开办之初曾经放言:“《新世纪诗典》不要绝对的好,只要相对的好。”当初为什么要说此话?我是在对自己作出心里暗示:切莫理想主义好高骛远而变得操作艰难。所以,三年来,我一直在盯着所能见到的同类选本,它们哪怕有一丁点儿的好处我也会主动加以吸收,它们的坏处我都会反向改造成《新世纪诗典》的好,盖因如此,《新世纪诗典》的“好”都是有形的、看得见的。这一年来,我重点研究过一本年选,它的名义上的编选机构前后有变,但它的执编者始终为同一人,所以前后并无不同,入选作品须是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过的(所选的刊物面很窄),多年下来,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作者群,四十来人。我也算老江湖了,知道这些作者与编选者交情甚笃,这种特符合国情的游戏规则我倒还能够接受,但有一瞬间,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以“关系学”言之,还是太表面而不够专业,这是从社会身份到所属阶层到艺术立场到诗歌趣味的全方位的惺惺相惜。如此说来,编选者是非常严肃的,是十分忠实于自己的,这便更加可怕,因为这样的选本不过是一部分“场面人”的作品集合,完全不能反映当代中文现代诗的真相,是“诗坛选”,而非“诗歌选”,更非“佳作选”!我在这一瞬间所受到的刺激是,这些长年把持诗坛资源的人在搞“主义真”,偶获平台的我在最大限度地力求“多元”“全面”,其结果是产生了这个时代的经典选本(从《世纪诗典》到《新世纪诗典》),但是也为一些从人到诗八面玲珑的“万人迷”锦上添花了。就中文现代诗继续向前的发展而言,这无异于助纣为虐。所以说,公道之心并不一定会产生公平的结果,甚至会起到坏的作用,经过一番反思,我为《新世纪诗典》写下了16个字:
民间立场,独立品质,先锋走向,现代纯诗。
以上16个字无一字无考虑,无一字不具有针对性,你可以从尺度上有放宽的理解,但无法从方向上提出半点质疑,除非你是伪诗人。
三年了,如果说《新世纪诗典》第一季的重点在于“全面总结”,第二季的重点在于“挖掘真相”,那么第三季的重点则是“确立方向”——以先锋为己任,引领中文现代诗前行。
伊沙
2014年4月5日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