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园林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国家,景观与园林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发展下的不同产物,无论新兴的景观建筑学理论如何发展,园林始终是景观之“母”。对景观设计的学习,也要首先理清楚园林与景观发展的整体脉络。

图1-4 美国华盛顿州兰顿(Renton)的水园

雨水被收集入11个池塘以沉淀污染物,然后释放到下面的湿地,以供给植物、微生物和野生动物

图1-5 日本枯山水

以石块、苔藓、白色砾石构成的枯山水,成为日本园林景观的符号

1.2.1 中国园林

(1)起源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殷商时期。《说文》记载:“园,树果;圃,树菜也。”这些因生活、生产需求而衍生出来的园和圃是最早的“园”,但仅作生产之用,不能成为真正的园林。随后,皇宫贵族为了狩猎的需要,圈地放养禽兽,形成“囿”。“囿”具有狩猎、游玩、栽植等功能,成为中国最早的园林形式。当园囿中开始有意识的栽植植物,模仿自然环境建造池沼楼台时,中国传统园林的雏形基本形成。

图1-6 西汉建章宫

中国最早的造园行为,将自然界中的一池三山微缩成宫内园林景观

(2)秦汉时期

秦汉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萌芽期。秦朝时期大规模的宫苑建造,带动了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发展。到了汉代,汉武帝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宫苑,以自然山水为主;同时在宫廷中还以人工方式开辟园林,在宫内开太液池,并在池内置蓬莱、方丈、瀛洲诸山,以象征东海深山。在模仿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又注入了象征和想象的因素。

两汉时期园林建造主要以皇家宫苑为主,一些贵族、官僚也相继在长安、洛阳两地建有园林。这一时期私家园林开始发展起来。

(3)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可看作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期。这是一个战乱、动荡的时代,加之佛教、道教的流行与影响,士大夫阶级开始逃避现实,崇尚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他们寄情于山水,兴起了以抒发自然情趣为主题的田园诗和山水画,使中国园林开始向模拟自然山水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造园之风极盛,出现了大量私家园林;同时佛教的传入,使寺院园林得到很大的发展,寺院园林也成了这一时期重要的园林类型。

图1-7 顾恺之画《庐山图》,表现自然山川之美

(4)隋唐时期

隋、唐、五代可看作是造园的成熟期。隋唐时期战乱逐渐平息,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城市和宫苑又相继发展起来。隋炀帝先后建造了大兴苑和西苑两座宫苑,西苑规模最大,内容复杂多样,是一个以人工山水为主的苑囿。苑内地形略有起伏,将洛水引入苑内开凿大水池,延续“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并在水中筑岛,形成大型皇家园林。

唐朝皇家园林发展成熟,在唐长安城内的太极宫内,有山池、台、殿等建筑;在大明宫的北部园林部分,建造了一个较大的水池,称为太液池,池中有一小山,名为蓬莱山;此外,在皇城的东部还建造了兴庆宫,宫内开凿了椭圆形的大水池,池旁有亭、楼,并种植树木、花卉,成为帝王起居游宴的场所;除以上三所内宫园池外,还建造了芙蓉园,城外有禁园等。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各种艺术创作活动也繁荣兴盛,唐诗、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诗画与造园艺术相结合、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中,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出现了很多私家园林。如诗人王维在兰田县建造了辋川别业,成为早期文人园林的代表。

隋唐时期,寺观园林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形制更加完善,城市寺观也成为大众休闲的主要公共空间。

图1-8 大唐芙蓉园

原址重建的大唐芙蓉园,重现了唐代亭、台、楼、阁、榭、桥、廊一应俱全的园林景致

(5)宋元时期

继唐代的成熟期后,宋代造园首次进入发展的高潮期。此时期不仅造园活动活跃,而且伴随着文学、诗词,尤其是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出现了诸多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北宋园林多集中在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两地,园林规模和气势虽不及前朝,但规划设计颇为精致,根据地形和周边环境设置,造园的重点也从筑山转移到理水和花木的种植。南宋政治中心南移至临安(今杭州)、吴兴、平江(今苏州)一带,出现了结合城市近郊风景建设的自然风景园——西湖,同时也建造了不少皇家苑囿、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

元朝造园活动处于滞缓状态。园林成为文人雅士抒写性情的手段,出现了一些私家园林,但造园实践和理论均无太多建树。

图1-9 杭州西湖

城市近郊风景园林建设之典范,以自然山水为基底,对山、水、植物、建筑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

(6)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再次达到高潮。这一时期的园林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造园艺术与技术日趋精致、完善,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个时期的造园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南京、苏州一代,形成了以北京为主的皇家园林和以江南为主的私家园林的两种造园类型与分布情况。许多文人、画家还直接参与到造园活动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业的匠师和造园理论的著作与专书,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造园经验,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造园专著。

继明代之后,清代造园活动又有长足的发展。北京的皇家苑囿不下十处,如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承德避暑山庄等,规模与数量都超过了明代,成为造园史上最发达的时期。与此同时,集中于扬州、苏州、吴兴、杭州等城市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地主、富商兴建的私家园林,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至今仍保留完好的许多园林,几乎都是晚清时期的作品,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扬州的个园,上海的豫园,无锡的寄畅园,南京的瞻园等。

图1-10 苏州拙政园

中国现存最大的私家园林,集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典范

(7)近代园林

明清之后,中国社会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西方殖民者在入侵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文化,逐渐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与造园理念。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公园建设模式,使园林不再是为皇权、贵族、官宦、商人等少数人服务的空间,而是更努力地使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园绿地。1906年无锡的“锡金公园”成为中国自己建造的最早的公园,为我国公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园林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逐步恢复、重建了一批战乱时毁掉的传统皇家、私家园林,并逐步对公众开放;另一方面开始为广大民众建设许多城市公园和广场。

随着园林设计水平和学科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园林事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迎来了景观设计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

图1-11 北京颐和园鸟瞰

属于大型皇家园林,主要建筑群形成强烈的中轴线,成为园林中的制高点

图1-12 北京颐和园平面图

采用“集锦式”布局,园内设有多个风景点、建筑群和园中园

1.2.2 西方园林

(1)古代园林

西方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沿岸的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因此,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古埃及,主要是一些种植蔬菜、果木和药材的厨园、果园、药园等。这一时期的园林特点是:平面一般是方形,四周有围墙,入口处建塔门;珍视水的作用和树木的遮阴,园内成排种植庭荫树,园子中心一般是矩形的水池,池中养鱼并种植水生植物,池边有凉亭;园林多是规则式的,并有明显的中轴线。

古希腊文化孕育了欧洲文明,对整个西方园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时期的园林主要有宫廷庭院、住宅庭院、祭祀圣林以及哲学家的学园。园林多位于住宅的庭院或天井之中;园林是几何式的,中央有水池、雕塑,栽植花卉,四周环以柱廊,为以后柱廊式园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神庙附近的圣林中有剧场、竞技场、小径、凉亭、柱廊等,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

图1-13 古希腊代尔斐圣地

神庙附近的圣林中有剧场、竞技场、小径、凉亭、柱廊等,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

古罗马继承了希腊园林的造园手法,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表现出了更丰富的景观层次:园林因山而建,并将山地辟成不同高程的台地,用栏杆、挡土墙和台阶来维护和联系各台地;园中一系列带有柱廊的建筑围绕着一些庭院,每组庭院相对独立;水是造景的重要元素,在园中、室内或是敞厅中都有水的应用,如养鱼池、水井和喷泉;精美的石刻、常绿植物如意大利松、紫杉等也是造园的重要元素。

图1-14 埃及底比斯圣地景观

由尼罗河东岸的卡拉克和卢克索及西岸群山中的帝王陵墓组成,是人类最早的景观规划行为

(2)欧洲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由于宗教的鼎盛发展,整个城市表现出以哥特式建筑和拜占庭风格建筑为主导的城市建筑景观环境。园林艺术局限于修道院的花园中,开始关注人的行为,庭园中发生的事情开始影响到庭园的设计;园林多是小型封闭的花园,花园中充满了高起的花坛、喷泉、小亭等愉悦景观;园林设计追求规划式、图案化,围篱和灌木都经过精心修剪。

(3)文艺复兴园林

文艺复兴运动是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15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思想运动。中世纪园林是围墙内的封闭式园林,人们看外部世界的目光是由外向内的,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转变成由内向外。为看清这一客观世界,人们开始爬山观赏风景。园林设计也从象征主义走向世俗性。为了强化这些新找到的愉悦,房屋延伸进了开敞空地,形成了更丰富的空间,更注重空间之间的联系;乡村的景观成为设计的一部分,而不是以古典的壁画墙的形式呈现。

意大利台地园多在视野较好的山坡上依山而筑,成为坡地露台花园;宅邸室内向外延伸,随场地起伏而升降,缓慢下降的台地是从地面挖出来的,长条的形状正好适合沉思漫步;尽管园林是几何形的,有些还是中轴对称的,但是尺度宜人,郁郁葱葱,非常亲切,依靠直觉而不是数学计算来形成的;在轴线及其两侧布置美丽的绿篱花坛、变化多端的喷泉和瀑布、常绿树以及各种石造的阶梯、露台、水池、雕塑、建筑及栏杆。

文艺复兴运动影响到法国、英国、美国等其他国家,这些国家在园林设计上也分别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特点,出现了法国勒诺特式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自然式风景园。

图1-15 意大利哈德良(Villa Hadriana)大帝行宫

山庄由一系列馆阁庭院组成,既作为皇家的园林,也作为帝王的施政中心,是当时罗马最大的苑园,如同一座小城市

图1-16 意大利加措尼别墅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花园的高峰。花园独立于住宅,上层的花园因其小巧的开敞剧场和荫翳的灌木丛显出浓郁的家庭生活气息,从下往上看是一派纯净的风景

(4)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艺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建筑虽然依傍于周围的环境,但仍保留着极端的个体特性,而法国对总体空间组织的倾向使得个体建筑从属于整体,出现了以勒诺特式园林为主要特色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也称为勒诺特式园林或巴洛克园林。

勒诺特式园林是几何式的,有着非常严谨的几何秩序,均衡和谐;宫殿高高在上,建筑的轴线一直延伸至园外的森林之中;轴线两侧或轴线上布置有大花坛、林荫道、水池、喷泉、雕像和修剪成各种几何形体的造型植物;园林的外围是森林,浓浓的绿荫成为整个园林的背景;在森林与园林之间,布置一些由绿篱围合的不同风格的小花园;整个园林宁静而开阔,统一中又富有变化,显得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图1-17 法国凡尔赛宫平面图

图1-18 法国凡尔赛宫中轴线景观

几何式中轴对称园林,通向城市的林荫大道,是花园向城市的延伸

(5)英国自然式风景园

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自然风景园一反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巴洛克园林传统,抛弃了轴线、对称、修剪植物、花坛、水渠、喷泉等所有被认为是直线的或不自然的东西,以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成丛、自然生长的树木为要素构成了一种新的园林。这种园林与园外环境结为一体,又便于利用原始地形和乡土植物,所以被各国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公园,也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18世纪中叶,当自然风景园在英国的发展达到高潮时,以钱伯斯为首的园林设计师反对布朗式的风景园,认为这种园林过于单调,完全是模仿大自然的景观,以至于人们在园中分不清哪里是园内,哪里是园外。作为改进,园林中要建造一些点景物,于是中国的亭、塔、桥、假山及其他异国情调的小建筑或模仿古罗马的废墟等点景物开始出现于英国园林之中,由此产生了感伤主义园林。

图1-19 肯特参与设计的英国斯托海德风景园

草地起伏开阔,湖岸线自由曲折,树木自然生长未经修剪,整体构成了一种贴近自然的园林景观

(6)19世纪西方园林

19世纪没有创立新的造园风格,园林设计风格在继承风景园林传统的同时,几何式园林又逐步被设计师采用,园林或以自然式为主,或以几何式为主,停滞在两者互相交融的设计风格上,甚至逐步沦为对历史样式的模仿与拼凑。整个19世纪,在内容上园林已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形式上并没有创造出新的风格。

这时,一大批不满于现状、富有进取心的艺术家们,为了打破艺术领域僵化的学院派教条,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率先探索,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运动,如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这一变化,预示着一个新的艺术世界,包括新的园林风格即将到来。

图1-20 慕尼黑“英国园”

1804年斯开尔设计的欧洲大陆最早的公园

(7)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艺术领域先后发生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艺术复兴运动;同时,绘画界也出现了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风格派、抽象艺术、结构主义、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风格和流派,为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以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为首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对建筑设计新形式、新理念的探索也为传统园林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与引导。

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出现了具有现代特征的园林以及由古埃及瑞克安设计的“光与水的花园”(Garden of Water and Light)。这些现代景观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规则式和自然式的束缚,采用了一种当时新的动态均衡构图,具有强烈的几何性,但又不是抽象统治下的静态平衡,是不规则的几何式的体现。因此,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揭开了现代景观设计新的一幕。

法国园林成为了现代园林的代名词。年轻的设计师争相学习,研究法国人的设计手法,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传统的力量,最终推动了美国的景观设计事业离开学院派,走向现代主义。

图1-21 古埃瑞克安设计的Noailles(诺阿耶)别墅花园

图1-22 光与水的花园

园林在对新物质、新技术的使用上,如混凝土、玻璃、光电技术等显示了大胆的想象力

1.2.3 中西方园林发展对照

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发展形式完全不同。中国对自然的处理多以经验的积累归纳为主,对追根溯源的逻辑分析较少;尊重原始状况的大自然,整个园林体系沿着自然式发展,体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艺术境界。

西方关注的不是基于神话的真理,而是基于科学事实收集的整理。他们关注几何学、空间比例与音乐韵律之间的关系。西方园林是从模仿第二自然开始的,第二自然是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园林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

尽管中西方园林表现形式有很大不同,但其脉络都经历了“圃”(菜地、厨园)——“囿”(圈地狩猎、游玩)——“园林”(景观价值)的发展进程。先是为少数皇权贵族服务的皇家园林;随着社会的进步,园林面向公众开放,更注重普通大众对景观的使用需求;工业革命后,随着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人们开始关注乡村田园景观,逐渐扩展到生态、科技、人文等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景观涉及的范围也由皇家、私家园林拓展到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

在此背景下,1899年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学会成立,奥姆斯特德之子在哈佛大学设立美国第一个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于是景观建筑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开始出现。

图1-23 第一自然;图1-24 第二自然

园林就是人类为自我建造的一种人间的天堂

图1-25 纽约中央公园

奥姆斯特德的公园“给予国人休闲和居住的乐趣,在这以前只有特权阶级才享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