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城、水城、生态城规划设计:低碳南宁的实践
- 黄耀志 刘晶晶 黄际恒
- 801字
- 2020-08-26 20:40:14
1.3 1982~1995—单中心圈层拓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南宁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随着中越关系的转好,加上1992年小平南巡后南宁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南宁的发展日新月异。“分中心”的城市集团式发展战略在1995年版总体规划(图1-4)中被提出。该战略从大西南地区的视角出发,有力地指导了南宁20世纪90年代后的城市建设。1995年间,南宁将行政中心东迁来带动琅东新区的发展,其目的是为了缓解特大城市单核心结构的弊端,使旧城人口和交通得到进一步疏解[4]。琅东新区是南宁城市空间拓展的上佳区域,其与南湖和邕江相邻,东接青秀山风景名胜区。南宁城市结构形态由近圆形渐渐演变成沿邕江东西向伸展的扁长结构形态。随着琅东的开发,开发强度高和经济强度高的中心密集区也开始向东部伸展开来。可见,埌东新区建设深远地影响了南宁整体城市用地空间布局。虽然在政策经济导向下强调了分中心的战略,但是随着城市快速环和高速环的兴建,引导城市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仍是过分均衡的“团状”扩张。城市空间格局在原有基础上加上了圈层结构,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越发明晰。建成区范围发展到这个时候已经是124平方公里,与20世纪80年代末的70平方公里相比,范围明显扩大。在这个时期的城市用地布局上,越来越强调经济政策导向作用,发挥出各大用地经济价值。
图1-4 1995年版南宁城市总体规划图
(资料来源:2008年南宁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南宁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经济利益的驱动机制下,这个时期南宁城市发展受到政策经济影响较大,受分中心发展战略影响出现“偏心化”现象,但总体上城市形态仍呈单中心圈层结构布局。由于发展背景变化的限制,规划的指导性和适应性遇到了严峻挑战:在南宁本版规划中未充分估计城市发展速度,也没有意识到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巨大的冲突[5]。城市不断向城市外围“摊大饼式”拓展,并带来一系列城市病,让南宁只好提前面对特大城市中才可能出现的繁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