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建城至1955年—单中心封闭式发展时期

南宁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史籍记载,东晋大兴元年始建县,是南宁作为行政中心的开始,郡治在邕江南岸,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晋兴初年,城区向北岸迁移,新城位于邕溪水和邕江汇合的三角嘴上,为日后城市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晋城范围大致在现在的广西军区院内紧靠邕江一带,方圆有200~300米。自唐宋以来,南宁就是西南大通衢,与滇黔川有着密切的交通联系和频繁的经济往来。商品交流促进了社会进步,加速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展,使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唐代,武德年间,城区在晋城的基础上扩建城邑,面积约2平方公里。后开城门3个,均面临邕江,以适应水运的发展。宋代,从元丰三年(1080年)起,邕城人民开展修城墙、建城楼、挖城壕等浩大工程,城区轮廓大体呈椭圆状,南北稍长,东西较窄;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故有“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的说法。明清改名为南宁府,南宁由此得名,沿用了600多年。明清时期,城区向城西南外邕江沿岸一带扩展,将南门外一里的邕江沿岸地区辟为商埠。1907年清政府把南宁辟为沿江通商口岸,成为广西西南部以及云、贵一带的货物集散地。1913年改为南宁县,次年改为邕宁县,这个时期的“南宁市建设计划”,由于内战及抗日,直至南宁解放,城建工作无法进行。1949年12月4日南宁获得解放。1950年2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南宁为省会(图1-1)。

图1-1 南宁城址变迁图

(资料来源:2008年南宁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城市形态上看,历史上由于社会经济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南宁市区主要集中于水运较发达的邕江中段北岸滨江地带,城市形态具有显著的临水型轴向发展特征。南宁自建制至解放(1949年)前夕,历经千余年,全市尚是“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城区面积仅为4.5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为9.2万。从空间拓展动力机制看,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和交通条件的制约,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基础,内部适应因素—自然地理条件起主导作用,决定了城市的初始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