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 陈平主编
- 2637字
- 2020-08-26 14:43:46
历史的迷思
良渚先民用勤劳的双手、卓绝的智慧创造了震古烁今的良渚“玉文化”,让我们在感叹良渚玉器光彩夺目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诸多疑问:
用来制作良渚玉器的玉料源自何方?
古人用什么工具制玉?
良渚先民从哪里来?
良渚文化最后又是怎么消失的?
诸如此类的众多未解之谜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玉料来源之谜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种类和数量非常多,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玉石的用量是很大的,而这要有丰富的玉矿作为后盾。那么,良渚文化的玉矿究竟在哪里呢?
带着这个问题,考古学家早就在良渚文化范围内遍寻群山,但很长一段时间后仍没有发现良渚时期的玉矿。于是就有人认为良渚文化的玉料是从盛产玉石的辽宁或新疆辗转运送过来的。这样的结论让世人实在难以置信。想象一下,在史前社会,人口稀少,社会生产力远不发达,无论是交通工具还是运载工具都十分简陋,良渚先民是如何将如此大量且沉重的玉石从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产地跨越千山万水运送过来的呢?
天上不会掉馅饼,当然更不会掉玉石。专家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良渚文化的近山地区在出土玉器的数量上明显占着优势,而相对处于平原少山地区的高等级大墓内,虽有玉礼器出土,但随葬玉器的数量却比较少。可见在整个文化系统内存在着玉料再分配的流动现象,但近山地区仍是良渚玉器出土最丰富的地区。所以专家执着地认为,在良渚文化的范围里,一定有着一处或多处被人遗忘的玉矿,它们很可能就在良渚遗址群周围的群山中,尤其是天目山的余脉。文化可能会消失,但先民们开采过的古玉矿应该还存在。不得不提的是,1982年,江苏省地质矿产局工程师钟华邦在溧阳南部小梅岭首次发现了透闪石软玉矿床。小梅岭系横贯宜溧地区的茅山支脉,玉料硬度5.5〜6度,比重2.98,质地细腻坚韧,色泽呈白色、青绿色,有较好的透明度,呈蜡状光泽,同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性状相似。这样,良渚文化玉料的来源,可以确定为就地取材。但至今考古专家们还是没有找到古代先民开矿取料的矿场遗迹,只能说良渚的玉器原料来源于不远处的天目山山脉、茅山山脉的个别山体中,而无法在这些“个别山体”中找到确切的良渚时期矿场所在。
良渚古城模型,陈列于良渚博物院
可以想见,对于良渚玉料来源之谜的探索还将继续下去,而答案只能等待更多的考古资料来揭晓了。
二、制玉工具之谜
凡是见过良渚玉器上“神徽”图像的人,都会在震惊之余感到震撼。就拿“琮王”上的神人兽面纹来说,它高不足3厘米,宽不足4厘米,神人的羽冠及手、神兽头部和前肢上都刻有细如发丝的线条。透过放大镜观察,人们甚至能在1毫米宽度内看到刻着的四五条细线,而且这些细线被刻画得如此圆润、流畅,彼此之间极少迸裂、分叉,显得格外清晰,堪称史前微雕杰作,令人拍案叫绝。人们不禁要问,在没有金属工具的良渚文化时期,在如此坚硬的玉石上是如何刻画出这些细线的呢?
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
这样的问题是许多细心的观者都会提及的问题,学者们更是争论至今,有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细线是用细石器(石髓)刻画出来的;有人认为这些纹饰是用鲨鱼牙齿刻画出来的;有人通过检测手段认为良渚文化玉器大部分呈鸡骨白色和象牙白色,表明古人是采用焚烧加热的方法,使得玉石表面硬度降低后再进行加工的。
然而,上述种种说法却都遭到了另一些学者的否认。他们认为,细石器虽然部分硬度很高,可以超过良渚文化所用玉石的硬度,但用来雕刻玉器时很快就会钝化,不适合用来进行精细的加工。而鲨鱼的牙齿虽然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有所发现,但不能证明其是雕刻工具。另外,有人还曾亲身试验证明了与玉石有相近或稍低硬度的鲨鱼牙齿无法在玉石上刻画出此类线条。至于先加热玉器降低硬度后再雕刻的方法看似简单易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无论是从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纹饰的规整、细密却极少迸裂和分叉的情况来看,还是从表面的光亮程度来看,玉石并没有被焚烧过,因为加热软化后的玉器在刻画图案时很容易迸裂、分叉,而且这样的玉器入土四五千年后不仅其表面会失去光泽,还会变得非常酥松,甚至变成粉末状。
在这个问题上,有日本学者认为古人,在良渚玉器上用的刻刀是天然钻石。钻石作为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足以用来雕刻玉器。可是目前还没有资料显示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认识到了钻石的特性,同时在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中也不曾出土过钻石。这种观点目前只能说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推测,仅此而已。
良渚先民们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了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微雕,创造出了如此叹为观止的“玉文化”?今天的我们知道的依然很少。正因为这些玉器上的微雕制作得如此匪夷所思,才使得有些人认为这些微雕杰作是天外来客曾经驾临地球的证据,把这归咎于一种超出人类想象、超出人力所及的力量,对此,我们大可一笑了之。但这也恰恰折射出良渚先民那超然的智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层历史迷雾还需要大量的研究、资料才能慢慢退去,当迷雾散去的那一天到来时,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文明之光更加耀眼的良渚文化。
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如此辉煌文明的创造者——良渚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属于哪个部族,是土著还是迁入的呢?
传说中大致与良渚文化在时空上能有所对应的部族有蚩尤、防风氏、羽民国等部族。有趣的是,学术界主张良渚人属于上述任何一个部族的观点都有。
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良渚人是蚩尤的后人。传说中的蚩尤是位于东南方的蛮夷,英勇好战,不断与周围其他部族发生冲突和战争,并在与黄帝的部族开战后落败。这则传说与良渚文化的族属、地望等都有吻合之处。其中蚩尤部族中有一支首领叫九黎的大部落,它的分布范围包括了良渚文化的区域。九黎族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他们信奉鸟,把它视为祖先,这正好和良渚人的信仰吻合。在神人兽面纹上清晰地展现着神人头戴羽冠的形象。以上推理虽然说得通,但缺乏必要的证据,所以当前关于良渚人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依然是我们心中一个解不开的谜。
神秘的良渚人创造了1300多年的辉煌后,像一颗流星,在令人目眩神迷后突然“失踪”,进而又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良渚人“失踪”之谜引来了海内外学者各种推测。诸如海侵掩埋说、洪涝灾害说、战争衰竭说、自我灭亡说等,都没能真正解开良渚文化消失之谜,反倒让人充满了对有朝一日真相大白的期待。
良渚的“良”是美好的意思,而“渚”则是指水中可居的小洲。正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洲”,在1936年那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后,成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最具规模的地区之一,拉开了探索中国南方史前文化的序幕。而光芒过后,留给我们的是“琮王”般凝结着先人才智的精美玉器,更有许多未解的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