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漆”之字见“漆”之意

要了解中国早期的漆器艺术,就必须了解当时的漆是一种什么样的涂料。得益于中国古代汉字的象形特性,我们至今还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漆”的由来。“漆”字在最早被写作“桼”。拆解“桼”字,我们会发现“桼”字最上方的结构是个“木”字,表示的是一种树木;“木”字下面是左一撇右一捺,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在树木上斜着割出的割口;最下面是一个“水”字,象征着从割口流出的液体。这正如《说文解字》中对“桼”的解释:“桼,木汁。可以髹物件。象形。桼如水滴而下。”这种漆我们一般称作生漆(天然漆),也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

神农氏

漆氏。相传漆氏是神农(即炎帝)后裔,本姓姜,神农后第41代孙(即伯夷叔齐之孙)。隐居漆水之东,后迁徙到商丘的漆园,其后代有的就以河流的名字“漆”为姓,称漆氏,漆姓便由此开始。

当然,我们不能随便找到一棵树,割开树皮就能取到树木的汁液;即便能取到汁液,也未必就能拿来涂抹在器物的表面固化成膜用以装饰。显然,“桼”字中的“木”是特定的一类树木,这种树就是漆树。漆树的树皮和叶中具白色乳液,含有漆酚等物质。正是这些含有漆酚的白色乳液被我们极具智慧的古代先民发现并认识,用作了涂料,发展出后世的“漆”。

鲜为人知的是,今天用的这个“漆”字,在古代原是水名——河流的名字,并非某种木汁的名字。汉代时,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有一条河流,由于河岸两旁种植有大量的漆树,所以当时的人们就在“桼”字的旁边加上了三点水,造了“漆”字用来命名这条河流,“漆”字由此而来。这条河流在古书上有多处记载,被称之为“漆水”。只是这条“漆水”在众多古书的记载中不甚一致,产生了众多不同的说法。但是大体在今天陕西省境内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而且各种不同的说法都承认一个事实——漆水最后汇入渭河。其实这种在一个汉字旁加三点水用来命名河流的做法在古时是很常见的。例如浙江省境内著名的钱塘江,古时因为它的河道有几处角度极大的折角,整条江曲曲折折,人们就在“折”字旁边加上了三点水造了“浙”字来命名这条江,称其为“浙江”,这一名字后来还被用到了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当中来。唐时的“浙江东道”“浙江西道”;宋时的“两浙路”;元时的“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明时的“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直到康熙时期改称“浙江省”,沿用至今。只要细加留意,这样应景的造字案例在中国古代还有不少,常常可以成为我们了解一个地方、一个事物历史演变的旁证。

当然,在当时“漆”字是特指这条河流,只是后来人们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两个字渐渐地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了,“漆”字常被拿来借用,意指作为涂料的漆,最后出现了借而不还的情况,后世就用“漆”来表示这种从漆树上获得的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