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琼中地区

第一节 秦汉政权下的琼中地区

海南黎族先民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走过了漫漫岁月,其社会发展也从母系氏族时期进入部落联盟阶段。秦汉时期是海南暨琼中地区的历史变革时期,来自中央政权及汉文化的影响,必然促成黎族先民内部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也可能促使黎族社会步入阶级社会。琼中地区在秦朝时为象郡外徼(外部边界),西汉时则属于珠崖郡地。

一 秦朝时期

在春秋时期楚国灭越国之后,岭南地区处于楚国的统治之下,但此时的海南岛,由于孤悬海外,并未被划入楚国的势力范围,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为止。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将王翦南征灭楚,到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时,秦朝在岭南的势力范围虽已涵盖今日的广西、广东境域,但其时秦朝对海南的统治还只能算“遥领”,只是影响深重。比如海南人所用铜钱以六文为一钱、六十文为一两、六百文为一贯,田禾以六把为半担、十二把为一担等,都是秦之旧俗。又如,秦朝为了秦军转运粮饷而开凿的“灵渠”,也对海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灵渠开辟了中原至岭南的交通要道,成为中原与岭南经济联系的纽带。正是中原与岭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促使秦汉时期逐渐开辟了以广东徐闻、广西合浦为起点,航行到东南亚和印度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条商路必经海南岛,因而,海南岛便成为大陆与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和补给站。

秦朝在秦军南征的过程中推广郡县制,在越人地区设立了五郡:桂林(治所在今广西桂平西南)、南海(治所在番禺,今广州)和象郡(治所在临尘,今广西崇左),另外两郡为会稽、闽中。这对于当时还处在氏族部落联盟阶段或处于松散政治结合体状态的酋长制阶段的南方越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先进的行政管理制度。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朝在象地所设置的象郡,即“遥领”海南岛。这说明秦中央政权没有在海南岛设立地方政权,海南岛只是作为象郡的外属边域,因而秦朝对海南岛只有名誉上的统治。当时任嚣是“略取”岭南的主将、南海尉,也是统率桂林、象郡、南海的总领;赵佗是任嚣的副将并兼任龙川县令。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不久,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任嚣病死,赵佗乘乱兼并了桂林、象郡,自立为南粤武王。公元前204年,赵佗正式称王建立南越国,都城在番禺,公元前111年南越国被伏波将军路博德所灭,南越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

南越国的建立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使岭南免遭兵燹之祸,加速了秦亡,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保证了岭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但此时期的海南暨琼中地区虽受南越国管辖却基本上处于自管自立的状态。

二 汉朝时期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其根据立国之初的情势,承认了已经与长沙接境的南越国,并对之采取安抚政策,即“和辑百粤”,以使之不为南边祸害牵累。吕后掌权时,为限制南越国武力和经济的发展,开始禁止向南越国转卖铁器,汉越交恶,致使赵佗称帝。汉文帝即位后,本着“无为而治”的立国政策,对南越国持说服劝导、恩威并重的原则。赵佗则表面臣服,对内仍以帝居。汉景帝时赵佗一仍其旧,他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逝世,赵佗之孙赵昧(也作赵胡)即位,上行下效,对汉朝自称南越文王,在内仍自称南越文帝。之后南越国历经公元前122年南越文王赵昧死,公元前113年南越明王婴齐逝、太子兴即王位、其母汉人樛氏为太后并导致南越国丞相吕嘉集团反对内属汉廷引发内乱等种种变故。为平南越国内乱,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汉武帝封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南征岭南。经过激烈的战斗,平定了南越国的内乱,吕嘉被俘。汉军又西进骆越、夜郎。南越已平,“遂为九郡”,即儋耳、珠崖、南海、苍梧、九真、郁林、日南、合浦、交趾九郡。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西汉政权在海南岛上设立儋耳郡(治所在今儋州市境)、珠崖郡(治所在今海口市境),这是历史上首次在海南岛确立郡县组织,标志着海南岛正式纳入西汉中央王朝的统治。

儋耳、珠崖两郡初始归西汉中央朝廷管辖。汉元封五年(前106年),设交趾刺史部(其长官称刺史),通察九郡,治所在交趾龙编,儋耳、珠崖两郡便归交趾刺史部管辖。西汉政权还在海南岛设置了16个县,儋耳郡辖西部地区5个县(儋耳、至来、九龙,其余两县无考),珠崖郡辖北部、东部及南部地区11个县(瞫都、山南、玳瑁、苟中、紫贝、临振、珠崖、乐罗、颜卢、永丰、顺潮)。

根据考证,这些县治的大体位置与今琼中县区域相关的当包括颜卢县、山南县、苟中县、永丰县及顺潮县。根据李勃等人的考证与分析,颜卢县在今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多吕村;山南县当在今陵水县及三亚市境内;苟中县,乃澄迈县,在今澄迈县美亭乡东南隅;永丰县,故址在今琼海市塔洋镇境;顺潮县,在今陵水县境。李勃:《海南岛历代建置沿革考》,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5,第41、34、37、42、43页。虽然都缺乏详尽确实的史料记载,又没有直接的实物证据和地面城址遗迹,但大致估计,琼中县的区域应在这几个县的交错包裹之中,隶属于珠崖郡。

正是西汉时期在海南岛上确立的这些郡县,基本奠定了以后2000余年海南的行政区划格局。

汉武帝末年(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人孙幸因强征贪征广幅布被杀。按朝廷的规定,土著人是无须纳税服徭役的,可地方官吏往往以“贡献”的名义,对黎民百姓进行巧取豪夺。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有9个县的黎族民众联合起事。此时期汉人还无法深入黎族先民集中居住的地方,难以深刻影响黎族,而且,对于两三年就要迁徙一次、尚处于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阶段的黎族先民来说,汉朝军队的屯田,汉黎的思想文化意识、生活方式、语言交流等一系列的矛盾接连不断,如汉人不尊重黎族人的风俗习惯,往往致使黎族先民不断反抗和斗争,使海南岛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珠崖郡山南县的黎族先民又一次举行暴动,汉元帝召开文武大臣商议对应之策,朝堂上发生了增兵镇压与撤军撤郡的激烈争论。

其中,贾捐之撤军撤郡“不当击”的理由大致包括:汉朝疆土廓地泰大,已长期征伐不休,今又逢关东大灾,民众久困,连年流离失所,已成“社稷之忧”,“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驱士众挤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饥馑,保全元元也”。(汉)班固撰《汉书》卷六十四下第三十四下《贾捐之传》中华书局,1962,第2833页。换句话说,就是国家内地尚在灾难之中,已无力救助,“南方万里之蛮”鞭长莫及。海南岛上的“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与禽兽无异,本不足郡县置也。颛颛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人未见虏,战士自死”,且“又非独珠厓有珠犀玳瑁也,弃之不足惜,不击不损威。其民譬犹鱼鳖,何足贪也!”“臣窃以往者羌军言之,暴师曾未一年,兵出不踰千里,费四十余万万,大司农钱尽,乃以少府禁钱续之。夫一隅为不善,费尚如此,况于劳师远攻,亡士毋功乎?”(汉)班固撰《汉书》卷六十四下第三十四下《贾捐之传》中华书局,1962,第2834页。

总之,海南岛非“冠带之国”,过去曾在征服羌军一隅之地时就花费40亿的银两,现在路途遥远,而国库空虚,乏力南征,一旦前去征讨就会使将士伤亡惨重,劳而无功,应该用省下的这笔费用专门抚恤关东的饥民。廷议的结果是皇帝采纳了贾捐之的意见。

自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始,朝廷在海南岛上撤销儋耳郡,将其辖区并入珠崖郡,到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朝廷采纳廷臣贾捐之的意见,撤销了珠崖郡。汉朝在海南岛的管理名存实亡。

关于西汉时海南岛的人口数量,《汉书·贾捐之传》记载:“初,武帝征南越,元封元年立儋耳、珠厓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广袤可千里,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汉)班固撰《汉书》卷六十四下第三十四下《贾捐之传》中华书局,1962,第2830页。但今人王俞春认为,“汉武帝时海南建立郡县后,根据汉户籍制,对海南的户口也进行了调查登记,全岛有2万3千余户,人口约10万人,其中汉人约有3万人”。王俞春:《海南移民史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第82页。按照王先生的说法,黎族人约有7万之众。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43年),海南仅是合浦郡(包括徐闻、高凉、合浦、临允、珠崖五县)中一个名义上的县而已,人口剧减。

应该说,自从“罢珠崖”郡之后,汉朝基本上放弃了对海南岛的管辖。

东汉初年,锡光为交趾太守,他在当地教授民众铸造铁制农具,推广牛耕,兴办学校,传播礼仪,深受骆越民众的拥护。但苏充任交趾太守时则为政苛刻,激起不满。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在交趾鹿冷县征侧、征贰正式起兵一举攻下交趾郡后,九真、日南、合浦民众也纷纷响应,并很快占领岭南60余城,征侧自立为王。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刘秀拜马援为伏波将军,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督楼船将军段志等率大小楼船200余艘,兵士2万余人南击交趾。建武十九年(43年)四月,马援攻破交趾,斩征侧、征贰,传首京都洛阳。光武帝刘秀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新息侯马援不负帝望,率领大小楼船千余艘及战士2万余人,进击九真贼征侧余党都羊等部,斩获5000余人。马援到交趾后还在那里立铜柱,作为汉地之界碑。岭南悉平。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儋耳之民又重新“慕义贡献”于东汉王朝。但到东汉末期海南岛上仍然只有一个珠崖县,将交趾刺史部改称交州刺史部,并迁治广信(今广西梧州)。多数汉人已经内迁大陆,海南岛的人们又过上了一段稍微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