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网环境

在水网密布的湖区,发达的水系与村落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利用和改造水源条件成为湖域村百姓发展的主题。现从水系类型、水旱灾害和水利灌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水系分布

发达水系成为平原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平原区域的村落居民正是在由长江、江河、湖泊、堰塘、沟渠共同构成的相互联通、自流灌溉的水系网络里生育、生产和繁衍。

(一)龙潭河

第一,河流概述。龙潭河,属于自然生成河流,自西向东,宽10~15米,深2~5米,长度为6.4公里,流量为20.5立方米/秒。有长湖、四湖、荒湖、白露湖等湖泊水汇入,终年不干。龙潭河西至监利县龚家场渡口村,经过杜家剅村、螺滩村,到曹市镇、戴家场镇、三汊河镇和沙口镇,北上襄河的杨林关,与柴林河汇合,进入洪湖,再自新堤老闸口入长江。


据清光绪《沔阳州志》记载,柴林河曾是一条重要的河道,它吸纳由杨林关下泄的汉水,经南府河、三汊河、树椿河、沙洋河汇入,并接纳由监利渡口入境的水源,经龙潭河(今龙船河)汇入,然后从柴林河流入内荆河,是戴市当年通往沙口、峰口等地的水上交通要道。解放前的柴林河因历代不治,河道逐年淤浅改道,沿岸人民深受其害。


第二,使用范围。最初,李氏先人插志为标,将龙潭河和沙洋河占为己有,柴林河也由刘氏占有。这时河水作为一种私有物品,通过交易市场,就能获得收益,因为谁消费谁就需要支付费用。因此,河岸村民生产和生活,凡是使用该河河水,就需要向李氏支付一定费用,以年为周期向李氏缴纳。后面,众姓氏联合起来把水霸李氏打掉,龙潭河就成为公共河水,谁都可以使用该河水,不再需要缴纳水费。


李良望回忆,过去,河水或湖水,谁抢占到就归谁。晚来,李姓没有抢到田产,就以插标为记的方式,将龙潭河占为己有,东到柴林河,西至渡口,收河水钱,谁吃水就要给钱,附近村民,按照年计算,每年1担稻谷/户。


第三,覆盖范围。龙潭河穿过杜家剅,围绕官湖垸一圈。上游途经王大垸、朱梅垸、蔡子垸、右子垸、夏大垸、京城垸等水田,下游途经康字号、大字号、吕字号等,灌溉面积为10万亩以下良田。还有沙洋河汇入青泛湖,覆盖18个垸的水田。


郭用文老人回忆,过去,居住的房子就建在龙潭河河堤上,河流就在房屋后面,围绕整个垸子一圈,非常方便垸田进行灌溉。同时,也方便取水。


第四,功能。一是排出渍水,每逢汛期,由右子垸、王大垸、金马垸、柴民垸等四个垸渍水,将其汇入龙潭河,流入戴家湖,引河沟通了洪湖、沙套湖。可排40~50平方公里的承雨面积,有效排灌面积为几十万亩。不过,暴雨时节,水大河窄,泄水速度慢。二是灌溉水田,河流两岸就是水田,利用水车就可以踏水灌溉。三是便于取水,村民随水而居,取水生活便利。四是通航,由于龙潭河直通洪湖和戴家湖,与柴林河和沙洋河相连,同时,水大河宽,水运条件优越,两只大船可以对开通过,可以入长江,直达武汉。


李良望老人回忆,5月、6月讲水,冬月、腊月讲鬼。过去,三年两水,官湖垸的水排不出去,到处可以划船,四季通行,甚至比陆路更加方便。

第五,管护。每年冬春季节,由垸主主持,召集垸民,按照田亩数量派工,进行取直、疏通,完成土方共计几十万立方米,标工数万个。见表2-11。

表2-11 民国时期杜家剅河流分布

(二)戴家湖

第一,湖泊概述。最初,戴家湖是人工围成的淡水湖,南抵洪湖,北临杜家剅,东至沙口镇,西临监利县,呈三角形。湖底高为21米,正常水位是23.5米,最低水位为20米,平均水深为1.5米,最大深度为3.2米,面积约1万亩,容积有1000多万立方米。水位颇不稳定,春夏季水深1米,冬季枯水时,水浅可见湖底,且有部分干涸。不过,因小于洪湖,南靠灌溉水渠,沿途汇集了大量的大小河流渠溪,并串联青泛湖、洪湖、大沙湖等众多湖泊,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水道网。

第二,使用范围。过去,戴家湖古称肖家湖。清代末期有肖、熊、李、张四姓插志分据,各以其姓命湖名,后因肖姓势大,吞并独有,始统称肖家湖。后来据说,肖家亲戚戴姓趁机偷了肖家水册,并将其水份占为己有,沿用至今。凡是有主的水份,压有伞子作为标记,其他人不准使用,更不能靠近。


李良望回忆,过去,湖区散布湖泊很多,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工围成的。纨垸以后,低洼水坑就形成人工湖泊。每逢汛期涨水与大小湖泊水面融为一体,水退则为独立湖泊。


第三,覆盖范围。戴家湖、青泛湖水域,与洪湖水面相连。后来,筑堤纨垸,将青泛湖、戴家湖两湖纨入垸内,成为几十垸内湖泊,因龙潭河、狮子河流经此垸,又串联百兴沟、百旺沟等沟渠,水系相通,覆盖垸份为官湖垸,如吕字号、大字号、康字号等,灌溉水田面积达几十万亩。

第四,功能。一是灌溉功能。由于人工河渠的开凿,沿湖建有2座节制闸,沿河两岸建有4座单孔排水闸,联系着百兴沟以及内荆河等沟渠,水源丰沛,排灌自如,旱涝无妨。二是航运功能。戴家湖水源丰富,又与河流相通,木帆船、机动船可四季通航,沟通了戴家场镇通往内荆河、洪排河、四湖干渠沿岸集镇的水上航运。三是养种功能。湖泊水质纯净,水温适宜,湖底平坦,淤泥深厚,水生物繁多,具备了发展水产综合养殖的优越条件。湖内芦苇丛生,有少量野生莲藕,未曾放养鱼类。其余均为芦苇丛生的荒湖,仅供放牧、打草沤肥之用。四是排渍功能。龙潭河、内荆河等天然河流汇入该蓄水湖,成为洪湖、青泛湖和官湖等地的渍水泄入的必经之路。

第五,管护。戴家湖归康宁垸、杨宁垸、周堤垸、吕河垸等姓氏所有,甚至洪湖水域都有主,都划有界口,压有伞子,东至西至何地,北抵南抵何地,请专门的人进行管护,不能随便打鱼或者打野鸭。见表2-12。

表2-12 民国时期杜家剅湖泊分布

李良望老人回忆,过去,抢不到水田,就插占湖泊,俗称抢湖水,谁要使用湖水,就要收费。同时,湖水讲究水份,东西南北至何地,一般压伞子为界限,同时,也不能私占垸堤等公口,比如8亩田,公口有5米,不能侵占公口作为己有,一旦垸主发现,找田册先生进行核查。

(三)螺蛳潭

第一,水潭概述。龙潭河堤堤溃,其溃口冲刷坑为下荆江最深的靠堤渊塘。每个村落周围有一个水潭,总计6个水潭,距离村落5~50米,都是垸堤倒口冲击而成自然水潭,冲成的水潭,呈长方形。水潭冬季水浅,夏季丰盈,特别是汛期,与龙潭河相互补给,水潭和河流成为一体,常年水深可保持在0.5米左右,最高水位为1米,最低为0.2米,水域宽为2~5亩,一般流量为3.2立方米/秒。


郭用文老人回忆,附近村民傍一交叉河口而居,民间传说这交叉河中有一“螺蛳精”。过去,这里水深而旋,常有船只至此沉没。人们便说是被河中的“螺蛳精”吞了,并说这口水潭就是螺蛳精起身之地,故此得名。清道光年间,洪水将此处冲成一个渊潭,尔后,人们在渊潭的弓形背面筑起了河堤。


第二,使用范围。杜家剅和叶湾村共用一个水潭,俗称螺蛳潭;李家咀门前有一个水潭,俗称青龙潭;吴湾和螺滩村共用一个水潭,俗称吴家潭;黄家倒口周、黄、刘三姓共同使用一个水潭;侯湾村也有一个水潭;中湾附近也有一个周家倒口冲成的水潭。可见若干村或者若干姓氏共同拥有一个水潭,这样便于人畜生活取水或者水田灌溉。如图2-4所示。

图2-4 民国时期螺蛳潭示意

郭用文老人回忆,相传,清乾隆年间此地是龙潭北岸的一片农田,属沔阳县管辖,县府的田垸编号为“大字号”,是岸边的一个湖汊。乾隆三十年前后,连年大水,岸线相继崩溃,由此成为龙潭河北部的一个内潭,俗称螺蛳潭。


第三,功能。一是灌溉功能。水源富足,在龙潭河流北面,开挖剅沟,引水灌溉面积1004亩。二是种养功能。多为淡水养殖水潭,有浅滩,土质肥沃,水生植物繁茂,有灯笼饱、浮萍等10多种,适宜各种鱼类繁殖、生长。同时,还可以栽种莲蓬等水生作物。三是排水渍。由于水潭较深,雨季可纳周围农田渍水,不仅宜于养殖,而且对农田起蓄水排灌作用。四是便于生活取水,水潭水质好,距离村落较近,便于人畜饮水,各家各户不需要挖井取水。

第四,管护。水潭都有主,供私人养有野鱼,起完伞子以后或者不压伞子,外面异姓才可以进去打鱼,不需要报酬,如果不起伞子则不能进入打鱼。如果插伞为禁,那么即使给钱也不能进去打鱼。不过,可以随意取水饮用,不需缴费。见表2-13。

表2-13 民国时期杜家剅附近水潭分布

(四)水系关系

平原区域的重要特征是相互联通、自流灌溉的水系网络。江河、湖泊、堰塘、沟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贯通,可以自行调节。杜家剅所处地区湖泊数量众多,主要分布于龙潭河两侧,以支流串通,形如瓜蔓,自北向南汇注洪湖,受外江水位涨落影响,大水时期相邻湖泊常连成一片,大湖套小湖,母湖连子湖,枯水季节各自独立。同时,百兴沟或者百旺沟等沟渠,直接沟通戴家湖、青泛湖和洪湖,既可以调蓄常年长江与内荆河的洪水,形成一片较大的洪泛区,即蓄洪区,同时,又可以为水田灌溉和养殖提供优越水源条件。

除此之外,境内诸水汇集,地下水与江河水贯通互补,洪水期地下水上升甚至溢出地面,近堤附近常见涌沙涌水现象;枯水期有江河湖水调节补给,具有庞大的储水空间,即使干旱季节,可资利用的地下水也丰富。民国时期杜家剅水系关系分布见表2-14,民国末年杜家剅水系如图2-5所示。

表2-14 民国时期杜家剅水系关系分布

图2-5 民国末年杜家剅水系

二 洪水灾害

第一,洪灾概述。境内不论民垸还是官垸,因地势低洼,全依赖江河堤防保障,江河堤防溃决,境内星罗棋布的民垸堤则遭冲毁。历来由于长江、内荆河与境内湖泊没有隔开,汛期洪水倒灌,垸堤纷纷被毁,特别是江汉洪水从新滩口倒灌,使该地一带大小堤垸频频溃口成灾。同时,外洲围境,因堤防矮小单薄,历来屡遭溃决。据《洪湖县志》统计,随着人口渐密,洲滩筑堤围垦增多,水灾日趋严重,水灾次数愈来愈密。北宋以前,长江、汉水多为涌溢成灾,平均约十八年一次。明清时期平均四年一次。近代1921年至1949年共发生较大水灾7次,1931年、1935年和1949年的3次洪灾损失最为严重。有关十年九水的记述,屡见不鲜,见表2-15。

表2-15 历代以来杜家剅附近河流泛滥情况

解放前,港汉、湖泊,如藤蔓瓜,并受长江、汉江穴口的通堵影响,迁徙无定,节节淤塞,水不能泄,时常泛滥成灾。据《沔阳州志》光绪甲午年记载:“自江陵白露湖入浦小沙口,旧有峰口与泽口支河汇而下达汉河口出新滩。今不唯汉河口淤,自小沙口以上河身俱浅,不能溢也,则毗邻各垸其害亦无了期。”


第二,洪灾自救。平原之地,地势低,三年两水,年成好,几年庄稼有收成,生活就好。如果水害多,就没有收成,生活困难。比如沙洋河堤连续十八年溃决,致使人心恐慌,人们无心抢险,水来就跑。逃到汉口后湖捕鱼,或到湖南省逃荒赶工,如讨米、跑航运、摆渡等职业。见表2-16。

表2-16 历史以来杜家剅村民受灾与迁移情况

资料来源:郭用文和李良望口述。

郭用文老人回忆,湖泊、河流发达水系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当然,这种调节是有限的。如遇到水量过大便会形成“洪水”造成“水灾”。此村原处一深水潭边,水潭靠李家咀支河堤,因堤身单薄虚险,每至汛期,人们在此设立鼓台,打鼓报险。

李良望回忆,洪水时,各自逃荒,各安天命,没有粮食吃,各自讨米,或者到外面赶工赚钱。讨米时,不能同一个方向讨米,各走一个方向讨米,你讨个地方,他过来再讨就讨不到。一般遇到乞讨者,不淹水地方的村民都会行善,少吃一点,也会施舍一点米给乞讨者,给后世子孙培德。

三 水利设施

堤在田在,田无人无。可见水利是农业关键命脉,需要修建江河堤,其主要分为江堤、垸堤和沟堤,进行堤防岁修、护岸、防汛抢险和排涝。

(一)御水设施:江河堤、垸堤、沟堤

第一,江河堤。长江、汉江两岸堤防为官堤,亦称干堤,其余均为民堤。境内长江干堤堤防长度为200~1000丈,宽度为9~12尺,高度为90~100丈,功能为抵御江水泛滥,防止江水倒灌,确保境内几千万百姓相安无事。其多为清朝年间纨筑,国库出资修建或者以工代赈修缮。另外,河堤,比如柴林河、内荆河和沙洋河等堤防,备用省堤工捐款进行修防。明崇祯十二年(1639)修建,由于汉水溢于监、沔之柴林河,又是东荆河、沙洋河之要冲,于是筑沔阳青泛湖、万全垸等处堤防。是时,沔阳知州主持,动员垸民创修北口横堤340丈,堤身修得高厚坚实,堤身增高3~4尺,沿堤岸还植杨柳保护。每年12月至次年正月,对江河堤进行修缮,增高或者增厚堤防,均系动用公款官修,勒限保用十年。保固期满照例民修。每逢江河堤倒口,洪水吞没百余家,冲至20多里。沔阳县知县请努纨筑,以工代赈,修筑堤防溃口处堤防。经费由省财政厅借垫,由监利、潜江、洒阳三县事后摊还。该堤分上、中、下三段经管,每届加修工费,采取按亩摊派的办法。


李良望老人回忆,修江河堤,是国家负责修堤,组织民工修建,如洪湖新堤,也是按照田亩数量摊派任务,而且以工代赈,有钱分配,按照天数计报酬。每天包吃,吃不完,就允许民工带出去分给家人。不过,搭建了台子,用肩膀挑,非常吃亏。


第二、垸堤。垸堤,比如官湖垸、青泛湖垸和康宁垸等,自白庙延伸到三汊河—戴家场镇—柴林河村,与官湖垸、金城垸并行走。一般高度为9~12尺,宽为6~9尺,长度为3~30公里。据说是明朝成化年间修建。临水面防浪林植树共5万余株。其功能是防御涝水,确保家园和生产安全。可确保垸内几十万人安全。每当垸堤复决,垸主修筑决堤,于十二月开始,至次年正月完成,比旧制增高一尺。比如民国末年,到襄河修堤,从北江修到南江,就用肩膀挑台,按照田亩数量,派发有任务,一亩要出10天工,修了70天,分餐露宿,搭篷休息。


每逢夏秋,上有荆山山洪、四湖渍水、东荆河溢水,荆北诸水骤至,下有长江水由新滩口倒灌,可谓上下夹攻,四面冲积。故此河槽淤窄,河床积高,连年洪渍成灾。因为垸民有船没有被淹死。不过,每当倒口,就由垸主组织民工修堤。比如清朝时期,垸子倒口,由垸主组织修堤任务,但溃口大,无法修缮,有一户李姓就盘走(搬到)其他地方居住。


第三,沟堤。沟堤,比如百兴沟或百旺沟等,高大概4.5尺,宽0.9~1.5尺,长度为5~10公里。多为村落民众集体出资出力修建而成,其功能是便于引水灌溉,排除水渍,保护水稻作物。如果水沟淤积,灌溉水源不方便,或者水大沟堤矮,按照收益原则出工,由威望的老爹为首,挨家挨户组织一起洗沟,并把沟堤堆高和配厚,防止汛期水大把沟堤冲毁。如果哪户家庭因为太忙没有时间,不能参加,也不能偷工卖懒,集体把没有来的田那段水沟格子,把洗沟的份子那段留给他,让他改天自己去洗,如果不洗,自己就不灌水,或者被村民谴责。不同垸子水利设施情况见表2-17,不同水利设施管护情况见表2-18。

表2-17 不同垸子水利设施情况

表2-18 不同水利设施管护情况

郭用文老人回忆,每逢农闲之时,村庄公议,派出公正首事,按照田亩派工,将河道淤塞之处挖通,将河堤微薄之处筑高,或者打桩堆实。同时,每年春节之时,种植柳树,众人监督,如有盗砍或者践踏者,砍一罚十。

(二)排水设施:江闸、垸闸、水剅

除防御江河水威胁外,境内多围垸成田,垸田是先有成熟耕地然后围垸挡水而成,如民间于田亩周围筑堤以御水患,名曰院,俗作垸,如果单从水利工程角度言,则任何垸田的构成都须具备垸堤(外围)、涵闸(垸堤上)与沟渠(水剅)之类的排灌系统(垸内),缺一则不成垸。

第一,江闸。福田寺闸、新堤闸等属于建在长江干堤上的拱涵排水闸,有10~15立方米流量,其闸孔规模属于单孔,宽度大概为3米,高度大概为3.5米,闸底高程为30米,堤顶高度大概为39米,修建于清朝年间,多以县或者若干县为单元,由官府出资修建,材质为木桩、石头和钢铁。其功能为防止江水倒灌、抵御洪水袭击和泄洪。


郭用文老人回忆,新堤闸,原名茅江闸,系境内建成的第一座石闸,坐落于新堤镇区内,消泄洪湖之水入江。闸为双心高拱式,单孔,净宽2.88米,高2.9米,底板高程为20.2米。设木闸门2道,闸身及挡水道全部用条石砌成。工程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冬季动工,次年冬竣工,共耗努银12万两。


第二,垸闸。比如子贝垸闸,属于拱涵排水闸,管辖官湖垸水渍,10立方米以下流量,其闸孔规模,属于单孔,宽度大概为3米,高度大概为2.5米,闸底高程为28米,堤顶高度大概为36米,修建于清朝年间,多以一个垸或者若干垸为单元,由官府和垸民共同出资修建,材质为木桩、石头和钢铁。其功能为容纳渍水、调剂湖水,可防御垸南34~36米的洪水位,还可以保护垸内几万人口,同时,兼有水田灌溉功能。


郭用文老人回忆,为了调解垸内外或者湖南北两岸排水纠纷,修建三口官垸大闸,如子贝渊大闸,覆盖沙口镇董家湾、谢家湾、戴家湾、吴家湾(几千烟灶)、杨家湾、瞿家湾、刘家湾,其功能是放出水和禁止江水倒灌,将水汇入河水,再到洪湖蓄水池,再流出大河,贯通长江,相互调适。


第三,水剅。比如杜家剅等,属于拱涵排水剅,管辖范围为杜家剅村,5立方米以下流量,其闸孔规模,属于单孔,宽度大概为1米,高度大概为1.5米,闸底高程为5米,堤顶高度大概为10米,修建于清朝年间,多以垸份或者以里份为单元,由村落百姓出资修建,材质为木桩和石头。其功能主要是水涨则排水,水旱则灌水。见表2-19。

表2-19 不同排水设施情况

李良望老人回忆,早先,为了排渍,杜家人组织人们,集资在此挖了三百弓(一弓等于1.8米)长的沟,并在沟口筑有砖列,后引为村名。


综上所述,垸有大小之分,大垸内一般包含有多个小垸,比如青泛湖垸就由十八个较小的垸组成,这些小垸与小垸之间有隔堤,其作用为既可防御垸内湖水倒灌,也可防止一垸被淹、数垸被淹。有的垸田内还存在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湖泊。沿湖自身的单孔排水闸,联系着大小沟渠,水源丰沛,排灌自如,旱涝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