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文前辅文
- 中国与印度携手“一带一路”:前景与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系列·智库报告)
- 葛成
- 1733字
- 2018-12-19 14:23:12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文件,同时,高规格的“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也得到确认,标志着“一带一路”由倡议转入实施阶段。
根据《愿景》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分为北、中、南三线,其中南线经东南亚到南亚与印度洋沿岸地区,涵盖印度;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中国最富庶的沿海地区出发,过南海到印度洋,并延伸至欧洲(另一支线联通南太平洋),其中印度沿岸与印度洋航线占据显要位置。直观来看,印度既是唯一同时被“一带”和“一路”覆盖的主要经济体,也是整个“一带一路”涵盖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主要经济体,据预计其经济规模将在未来5年内超过欧洲诸强,仅次于中国,在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方面极具潜力。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启真正市场化改革以来,印度发展潜力得到巨大释放。1991年,拉奥政府开始在印度的各个经济部门引入竞争机制,对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幅度改革,推出了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政策。1998年,瓦杰帕伊政府加快经济市场化和自由化步伐,开启了经济上的“第二代改革”,在继续实施拉奥政府改革政策的基础上,确定优先发展软件信息业,加速公营企业私有化进程。2004年,辛格政府延续改革脉络,继续放宽对私营经济的限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将出口加工区提升为经济特区,放松外汇管制,开放卢比在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莫迪政府上台后,外界对新政府加码改革寄予厚望。根据目前观察,莫迪政府正努力营造有利于长期、稳定、战略投资的政策环境。
1950~1951财年[1]至拉奥经济改革前的1990~1991财年,印度GDP年均增长4%,被讽为“印度教徒式增长”。1990~1991财年至2013~2014财年,GDP年均增长6.5%,其中2005~2006至2007~2008财年三个财年的增长率超过9%,为历史最高水平。从目前趋势看,莫迪执政期有望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2014~2015财年,印度经济增长率达到7.5%,在统计数据上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主要国家,其当年人均 GDP 为1620美元,约为同期中国人均 GDP(7485美元)的22%,美国人均GDP(49222美元)的3.3%。
客观地说,若非被几乎同处一个发展阶段、规模体量与近代历史沿革又如此相似的中国的过分耀眼的光芒所遮盖,印度近20年来的发展速度在人类历史上亦属罕见,经济成就也十分惊人。然而,就像世界冠军会被众人铭记而亚军则乏人问津一样,中印同时崛起的历史现实,在各类媒体、研究报告甚至人们的意识里,往往被中国快速崛起的巨大冲击所掩盖,再加上由于在半个世纪前的边境武装冲突中惨败,印度对中国的心态往往在自卑—自负—自卑中循环往复。既艳羡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希望搭上便车给自身谋求利益,又疑惧北方强邻真正成为“超级大国”后会给自身安全带来直接威胁。因此,对华关系虽然长期在印度外交中占有重要位置,印度政府与学界也很少有人质疑“如何处理中印双边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印度国家利益”的论述,但一个长期、清晰且具备足够战略高度的对华政策始终没有出现在印度的外交叙事当中。
现在,当中国主动伸出“橄榄枝”,多次明确提出希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中印关系发展时,印度要做何回应?从经济角度看,莫迪被公认为印度国内的邓小平,曾在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数次赴华访问调研,极力促成该邦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但同时,莫迪也曾指责以国大党为首的联合政府在边界问题上对中国妥协,并在竞选期间谈到边界问题时态度强硬,曾称“阿鲁纳恰尔邦(藏南地区)是印度不可分割的领土”等。我们预料,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印关系将总体维持竞争与合作共存的状态,并逐步进入“合作逐渐加深的同时分歧也逐渐加深”的状态。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在“再平衡”进程中寻求印度合作的努力料将加码,考虑到印度长期以来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传统,在大方向上维持与中国发展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完全独立推进从“东向”到“东进”的政策转变,与适度联系区外力量以平衡中国影响力的迅速增长,恐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印度国际战略的并行选项。
注释
[1]印度财年为当年4月至次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