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第2版)(列国志(新版))
- 顾俊礼
- 16696字
- 2024-11-04 16:37:24
第二节 宗教、节日与民俗
一 德国人的民族性格
关于德意志民族,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德意志民族是个多部族的最特殊的混合……而同时从任何意义来说,又是 ‘中心民族’。在对外关系中,德意志民族作为 ‘中心民族’出现,而在国内又分解为巴伐利亚人、萨克森人、莱茵兰人和施瓦本人等,他们在性格、外貌方面有着许多细微差异。”
今天,虽然原始形态的古老部族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与部族同名的联邦州,但由于德国历史上小邦分治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各州都以自己的方式继承了部族传统,并把这些传统、方言乃至部族的性格特征保留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历史和传统的因素外,人们居住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条件对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北方的自然条件严酷一些,太阳露出笑脸少些,那里的人相对严肃一些。而在南方阳光较充裕,气候较温和,那里的人性格较开朗、热情。在巴伐利亚州,各个地区还有细小差别,北部的弗兰肯人质朴悠然、和蔼可亲、率直且健谈,南部的巴伐利亚人则自信、乡土观念强、重传统、热情好客、豁达。
在此基础上,人们对德国各地人的性格特征有一些固定的看法,比如,梅克伦堡人沉默寡言、莱茵兰人豪放开朗、威斯特法伦人老成持重、施瓦本人省吃俭用、萨克森人勤劳机灵,等等。他们不仅在性格上有差异,就是在建筑和居住区的风格、日常习惯、服装及饮食上都保留了各自突出的特点,但他们都具有敬业、严谨、守信的秉性。
二 宗教与宗教团体
1.宗教
德国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国家,但《基本法》保障思想自由、凭良心行动的自由和信仰自由,并没有确定国教。据2011年调查数据,在全国有4900余万人信奉基督教,占总人口的61.1%,其中约2470万人信奉天主教、约2430万人信奉新教。此外,德国还有330万伊斯兰教教徒,30余万东正教教徒,23万佛教教徒,10万犹太教教徒,9万印度教教徒。
在德国,信奉新教者在北方占多数,南方则多为天主教教徒。不过总的来看,信奉新教者以老年人居多,青年人较少。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信教的人正在减少,尤其是年轻人。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只是在出生后去教堂洗礼,长大成人后很少去教堂做礼拜。对于他们来说,宗教节日就是假日,届时他们多是出远门度假,而不是去教堂做礼拜。
目前,在德国共有24个州立基督教会和27个教区,有4.2万名基督教神职人员。德国全境几乎每个角落都有教堂,每平方公里有两个牧师从事教职。不难看出,宗教在德国具有很深的根基,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2.宗教团体
(1)福音新教教会
这是一个由24个基本上独立的路德新派、联合教派和革新教派的分会组成的联盟。1991年,福音新教教会成为全德范围内的联合组织。它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教会代表会议,其中央行政管理部门是设在汉诺威的教会办事处。
(2)天主教教会
统一后的德国,天主教有27个教区,其中有7个主教区。大主教、主教和副主教有70多位。他们通过参加每年春秋两季召开的德国主教会议全体大会,就一些共同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大会的秘书处设在波恩。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曾于1980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访问德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3)其他宗教团体
在德国,除福音新教教会、天主教教会两大宗教团体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宗教团体。其中主要有“自由教会”,这是一种具有自愿性质的教会,是否加入这种教会由自己决定,而不是在儿童洗礼时由家长决定。卫理会是最大的自由教会,此外还有浸礼会、老天主教会、门诺会、贵格会和救世军,这些教会都属基督教范围。
“犹太”既是宗教教派的名称,又是种族的名称。二战前,约有50万犹太人居住在德国土地上,在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之后,今天生活在德国犹太区的犹太教徒只有近5万人。最大的柏林犹太教区有近1万名教徒,其次是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有6000名,慕尼黑有近5000名,在德国东部德累斯顿、莱比锡富有传统的犹太教区集中了一些犹太教徒。此外,还有一些生活在非犹太区的犹太人。在德国,各犹太教区的最高组织是德国犹太人中央理事会。
目前,德国约有330万名伊斯兰教教徒,他们大部分是土耳其人,而且已成为外国人中最大的群体。此外,在德国还有30多万希腊人,他们所信奉的东正教也是当今德国一个较重要的外来宗教团体。
三 主要节日
1.国庆
两德统一前,民主德国的国庆日为10月7日;联邦德国无法定国庆日。1953年6月17日,民主德国发生政治风波,风波平息后,联邦德国为纪念这一事件,把6月17日定为所谓的国庆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方关系和两个德国之间关系的缓和,6月17日的政治意义日趋淡薄。此后一段时期内,联邦德国把5月23日《基本法》生效日定为国庆日。90年代初,即两德正式合并前夕,又有不少人建议把11月9日定为国庆日。因为在1918年11月9日,德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千年帝制,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魏玛共和国;1923年11月9日,希特勒发动震惊全国的、臭名昭著的“啤酒馆暴动”,试图向柏林进军,推翻共和国;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纳粹分子有组织地大规模袭击犹太人,焚烧他们的教堂,砸碎他们的店铺,开始推行种族灭绝政策,史称这一夜为“砸玻璃窗之夜”或“水晶之夜”; 1989年11月9日夜,民主德国人民推倒柏林墙,迈出了德国重新统一的历史性的一步。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为了顾及犹太人的民族情绪,最后还是未采取11月9日,而是把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正式统一的日子定为国庆日。
2.圣诞节
在绝大多数国民信奉基督教的德国,圣诞节是一年一度最大的,也是最热闹的节日。这个节日不仅蕴含着深刻久远的宗教因素,同时又是一个举国上下普天同庆的世俗节日。圣诞节在每年的12月25日,这是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有关耶稣的确切生年已无从考证,12月25日这个日子是罗马天主教会在公元354年规定的。
圣诞节期间,德国市场上各种礼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在德国,许多城市的圣诞市场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比如慕尼黑的尼古拉年集早在1310年就有了;纽伦堡的圣婴市场是德国最受欢迎的圣诞年市,早在1639年就有圣诞礼品上市;每年11~12月长达31天的汉堡年市,又称基督集市,是德国北方最盛大的民间集市。圣诞市场不仅方便选购过节所需的各种礼品,而且还为现代化城市及人们带来浓郁浪漫的节日情调。
圣诞节是孩子们盼望了一年的节日,所有的孩子在节前的12月1日都会得到一本有着24扇小窗户的基督降临节日历,每天打开一扇小窗户,等到24扇小窗户都打开时,圣诞节就到了。为此,每天早晨一起床,孩子们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一扇小窗户,他们怀着迫切与喜悦的心情盼望着圣诞节的来临。
给亲朋好友寄张贺卡,是德国人每年圣诞节前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圣诞树是平安夜(即圣诞节前一天晚上)的必需之物,德国95%的有孩子的家庭都要准备圣诞树。圣诞树要在平安夜摆在客厅里,人们还要在翠绿的树枝上挂上各种可爱的玩具、精美的礼品、绚丽的彩带、红艳艳的苹果、五光十色的小玻璃彩球和红色的蜡烛。平安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点燃圣诞树上的蜡烛,同唱圣歌,互送礼物,是圣诞节中最隆重的事情。由绿树、红烛构成的圣诞之树象征着吉祥如意和生命永恒。
圣诞节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人当数圣诞老人了。据辞书记载,圣诞老人的原型是公元4世纪时一位名叫圣·尼古拉的小亚西亚米拉城的主教。他为人心地善良、仁慈好施,喜欢夜间出门,为听话的孩子带来一些礼物,并敲门敲窗表示对未来的祝福。另有传说是他曾暗地里赠送金子给一位农夫的三个待嫁的女儿。他将一袋金子从烟囱口扔进去,恰好掉在壁炉上的一只长筒袜中。这一人物后来被神化成为今天的圣诞老人。千百年来,人们相信在圣诞前夜会有一位白须红袍的老人穿着大皮靴,背着大红包袱,乘坐由两只鹿驾驶的雪橇自北方而来,他到每家每户看望孩子,把玩具、礼品装进孩子们的鞋袜里。为此,在这一夜,孩子们临睡前都要把鞋袜整齐地吊在壁炉上,期待圣诞老人送来礼物。
平安夜是家庭团聚之夜,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旁共进圣诞晚餐,餐桌上往往要多设一个席位,据说这是为“主的使者”或是为需要帮助的过路人准备的。晚餐后全家人在圣诞树前唱歌跳舞。在娱乐场所也有各种艺术表演。
鲤鱼和肥鹅是德国人圣诞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德国人认为水是生命之源,鲤鱼就生活在水中,而且它的繁殖能力为鱼中之冠,一条雌鲤鱼可产下几百万粒鱼子,为此人们在过节时,喜欢买一条雌鲤鱼,并由一家之主品尝第一口鲤鱼子,以象征家庭的兴旺发达。同时德国人还认为鲤鱼也是财富的象征,其鳞片如金币,人们习惯在节前把鲤鱼鳞片装入钱包中,以此预示来年财源茂盛。德国人把鹅看作土地神对人类的恩赐,肥鹅有着很强的繁殖力,是六畜肥壮、粮食满仓的象征,同时它具有治病的功能。德国人在做圣诞鹅时,习惯把苹果和葡萄干填入肥鹅肚中。他们认为圆圆的苹果预示着丰收,葡萄干则表示上帝的宠爱。南德人习惯把青蒿叶和花填入鹅肚中,据说这种吃法对治疗胃痉挛有显著效果。
在平安夜的子夜时分,天主教堂要举行隆重庄严的子夜弥撒,在圣诞节当天的黎明和上午还要举行两次隆重的弥撒,人们高唱圣歌,以庆祝耶稣的降生和圣诞节的来临。
3.复活节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后来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间)被定为纪念日。德国政府规定复活节休息两天。在节日里,家人团聚,品尝各种传统食品,亲朋见面互致祝福。
象征生命的蛋、火、水、兔是复活节的吉祥物。鸡蛋在西方是新生命的象征,有兴旺发达之意,基督徒则用来象征“耶稣复活,走出石墓”。鸡蛋多被涂成红色,也有的被绘成彩色,故一般称之为“复活节彩蛋”。在复活节中,父母要特地为孩子们准备制成鸡蛋、兔子形状的巧克力糖,亲友间要互赠彩蛋。
关于兔子成为复活节的吉祥物,是有一段传说的。在古代,耶稣复活之日正值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居民庆祝大地回春的“春太阳节”。作为草原、森林动物中多产动物之一的兔子,它象征了春天的复苏和新生命的诞生,同时它又是爱神阿弗洛狄特的宠物,也是日耳曼土地女神霍尔塔的持烛引路者。因此,兔子作为送复活节鸡蛋的使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复活节这一天,孩子们定会收到兔形礼物。
火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也使大地获得了新生。作为耶稣再生的象征,复活节的许多活动都与火相关。复活节这一天,人们在教堂前点烛以示圣化,并将圣烛迎进千家万户。这一天,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是把圣火送到各家,他们在教堂前用圣火点燃树枝,然后奔跑着送到各家各户,其间充满欢快的节日气氛。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每年复活节居民们都要举行火炬赛跑,以庆祝耶稣的再生。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吕克台复活节滚火轮更是远近闻名。六个巨型大木轮被火点燃滚下山谷,就像六个火球从天而降,漆黑的山谷被大火轮照得通明,与五彩缤纷的焰火交相辉映,再次显示火给人类带来了新生。
作为德国主要的少数民族,索布族人则是用百骑大合唱的形式来庆祝耶稣的复活。一个个身穿黑色上衣、头戴黑色礼帽的索布族人,骑在用彩带、鲜花和白色贝壳装饰的骏马上,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林间小路上,他们边走边用粗犷雄厚的嗓音高唱赞歌,场面非常壮观。
4.感恩节
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起源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相传,1620年9月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离港起航,在漫无边际的大洋上漂泊了整整65天,经过狂风巨浪的种种折磨,最后在普利茅斯上了岸。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这些移民学会了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蚕豆,并且终于获得了丰收,过上了安定日子。在欢庆丰收、家人团聚的时候,按照宗教传统习俗,人们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
17世纪末,这个由美国人独创的节日,传到了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大陆。感恩节是祈祷和感谢上帝的日子,基督教各派教徒都庆祝这个节日,以鼓励人们共同继承祖先勤劳、博爱的精神。每逢感恩节这一天,德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凡,城市乡镇到处举行化装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天南地北的亲人也会千方百计赶回家团聚,享受美味烤火鸡,畅谈往事,使人感到分外亲切、温馨。
斯图加特感恩节,在德国最典型、最具特色,是仅次于慕尼黑10月啤酒节的又一较大节日。每年都有500万人到斯图加特市参加这一盛大的节日,时间大致在每年的9月底10月初。
这一节日确立的最早时间是1818年。10月金秋,农业丰收,农民们把丰收的果实摆放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如今,这一节日在经过许多年的演变之后,已发展成为一个集商业、娱乐、旅游、饮食为一体的群众性欢庆活动。在节日开始的第一天要举行热闹的节日大游行,由彩车、各种舞蹈队组成的游行队伍吹吹打打穿过闹市区,以此宣告这一欢乐节日的到来。
斯图加特感恩节的中心地设在马德-堪恩施塔特区的一片开阔地上,这片开阔地被称为“堪恩施塔特草地”,碧蓝的内卡河水从旁边缓缓流过。走进节日的彩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摊,摊位上摆放的既有日用杂货、服装鞋帽、工艺礼品,也有儿童玩具、食品调料,甚至中国产的小工艺品、清凉油等在此也可看到。
节日广场最热闹的还是各种娱乐场所。高高的大转盘、充满“妖魔鬼怪”和“毒蛇猛兽”的迷宫、“疯狂的小老鼠”等,这些构造复杂的“大块头”娱乐设施被人们涂得花花绿绿,与无数彩灯交织在一起,再配上立体音响和烟雾,惊险又刺激。当然,也有专为儿童设计的娱乐设施,如碰碰车、小火车、小飞机等。
节日的标志耸立在广场的中心。那是一个圆塔状的建筑,在宽大的底座上堆积着新鲜的玉米、麦穗、南瓜等农产品,底座的周围是斯图加特下辖各市县的徽标图案。新鲜的农产品向人们充分展示这个节日是一个喜庆丰收的节日。
除了购物、娱乐之外,节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喝啤酒。节日广场上的啤酒屋大如礼堂,屋里摆满了一排排座椅,座无虚席,不时还有乐队助兴。人们手捧巨大的酒杯,就着各种点心开怀畅饮。
斯图加特感恩节通宵进行,大批游客往往在天黑之后才来到节日广场,据说最热闹的时候是在夜里11时以后。
5.除夕与新年
每年的12月31日是德国的除夕,德国人对除夕之夜和新年元旦也是比较重视的,他们认为新年过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命运。除夕之夜,人们用烟火、灯光、喧哗来镇妖除魔、辞旧迎新。不过要在指定地点才能燃放,一般是开阔安全的城市广场。傍晚时分,各个城市广场上的节日气氛就已经非常浓厚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手持各式各样的焰火,点燃对新一年的期望。
在德国黑森林山区的一些小村庄,有除夕之夜全村出动举行游行的习俗。村民们在做完除夕弥撒之后,手执灯笼,在教堂钟声的伴随下,喜气洋洋地开始除夕游行。人们一路高唱颂歌,感谢上帝赐福人间。此时,牧师和村长或市长先后致辞,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深夜12时整,由新婚伴侣敲响钟楼的大钟,阵阵悦耳的钟声表示新年的到来。在上巴伐利亚地区的除夕之夜,年轻人则是身披圣袍,扮成“三圣”,挨家挨户唱歌贺新年。
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德国有句俗话“丰盛年夜饭,全年鱼肉餐”。德国人迎新年还有穿新衣的习俗,他们认为“元旦穿新衣,万事如意;新年乱穿衣,一年不顺利”; “洗洗澡,换新衣,禳灾祈福庆新年”。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似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以示步步高升,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
德国人新年的吉祥物有吉祥猪、鱼鳞鱼子、马蹄铁等。吉祥猪令人回忆起日耳曼诸神中的图腾野公猪,它是神圣与吉利的象征。鱼鳞鱼子表示招财进宝,把几片鱼鳞放入钱包中,预示在新的一年中财源茂盛。新年里,人们还有把马蹄铁钉在门上的习俗,据说有驱邪镇妖的作用。在新年中,面包和烘饼也被制成圆形、8字形、心形、辫形等形状,据说这些形状能抵御邪恶。
6.慕尼黑啤酒节
说起德国的民间节日,人们首先会想到慕尼黑啤酒节,它可以说是尽人皆知、誉满全球的节日。慕尼黑啤酒节始于1810年10月。当时,为庆贺巴伐利亚储君卢德亲王与萨克森-希尔登豪森的黛丽丝公主共结百年之好,当地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德国的10月正值大麦丰收的时节,人们在辛勤劳动之后,也乐得欢聚在一起饮酒、唱歌、跳舞,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德国是个盛产啤酒的国家,其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德国所产啤酒质优味醇、品种多样,在世界享有盛誉。巴伐利亚州无论是啤酒产量还是啤酒销售量都居德国各州之首,而作为州首府的慕尼黑,人们的好酒程度和饮酒量称雄全州。作为旅游胜地的慕尼黑,以其优质的啤酒、欢乐的气氛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为其10月啤酒节引来数百万游客。
啤酒节的许多活动至今仍颇具古风。节日的第一天上午,来自巴伐利亚、德国其他州以及奥地利、瑞士、法国的游行队伍聚集在一起。人们身穿艳丽多彩的传统民族服装,在慕尼黑市长及酒厂老板乘坐的富丽堂皇、花团锦簇的马车引领下,浩浩荡荡地涌向黛丽丝草场。中午12时,12响礼炮过后,顿时鼓乐齐奏、彩旗飞扬、人声鼎沸。市长在简短致辞后,打开第一桶啤酒,啤酒节便在沸腾的欢呼声中揭开序幕。这时,身穿传统服装的啤酒女郎用单耳大酒杯将新鲜啤酒不断地送到迫不及待的饮客面前。许多身穿麂皮短裤、背心等传统民族服装的巴伐利亚人手举啤酒杯穿行在大街上,他们逢人便高喊“干杯”,气氛十分热闹。
啤酒节期间除畅饮啤酒之外,人们还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赛马、射击、杂耍、各种游艺活动及戏剧演出、民族音乐会等。人们在为节日增添喜庆欢乐气氛的同时,也充分表现出自己民族的热情、豪放、充满活力的性格。
近年来,慕尼黑啤酒节的规模越办越大,政府对啤酒节也十分重视。这个节日的影响已远远超出慕尼黑,成了一个世界闻名的节日。
7.狂欢节
德国的狂欢节是从每年11月11日11时11分开始,一直延续到下一年2月,也就是复活节前40天结束,前后长达3个月左右。狂欢节是德国南部地区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众说纷纭,有的说狂欢节是农民的春节,农民通过节日活动表达他们抵御恶魔、驱逐严冬、迎接春天的喜悦心情;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是天主教的习俗。如今,狂欢节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尤其是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一个盛大节日。就其内容而言,它不单是宗教节日,而且还包含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民族特色。
狂欢节的鼎盛时期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即法国占领德国时期。那时的狂欢节实际上是德国百姓反抗军事压迫的出气机会。他们嘲讽所有穿军装的人并组织游行,因此,游行队伍中有化装成军人的人。至今,人们仍会在狂欢节游行队伍中见到穿古装的“卫兵队”,现代狂欢节的这种模式就是来源于此。
德国狂欢节的高潮在最后一个星期,各地区的狂欢形式不尽相同,在慕尼黑、科隆、美因茨以及莱茵地区(即德国的南部和西南部)最为热闹。科隆是德国狂欢节最热闹的地方,其特色是人们穿着奇装异服同小丑一起游行。慕尼黑在星期二举行大游行,主要是大型化装舞会。在莱茵地区,狂欢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最重要的节日。美因茨则举行狂欢节协会会议,电视台甚至还向欧洲许多国家进行实况转播。
值得一提的还有德国少数民族索布族的狂欢节,其形式非常独特:男女青年在节日期间乔装打扮并走街串巷,向别人乞讨施舍,然后把乞讨所得美餐一顿,或者作为春游的补贴。
8.行会节
在德国,许多起源于中世纪的行业风俗至今仍盛行不衰。德国各地的行会节日众多,包括五朔节、渔民节、牧羊人节、厨师节、葡萄农节等。如今,这些节日已不仅仅是某个行业的节日,大多发展成为大众化的节日,为人们提供了欢乐喜庆的机会。
(1)五朔节
在德国,每逢5月必要栽饰五朔节花柱,这原本是手工业者的一种习俗,也是乡村的喜庆风俗。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节日早已成为大众化的节日。由于五朔节定在欢乐的5月,有些地区又把它称为迎春节。每年进入5月,德国各地庆祝五朔节的活动就陆续开始了,有的地区在5月上旬,有的则在下旬。在节日期间,各种各样的五朔节花柱纷纷立了起来,姑娘、小伙儿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一片欢腾。
(2)渔民节
渔民节是德国颇具特色的节日,它定在7月中旬。渔民们仿效骑士进行斗杆比赛,这在德国各地都很盛行。乌尔姆渔民的水上比武从15世纪一直流传至今,比武这天上午,渔民们身着民间服饰,跳着传统舞蹈,举行盛大游行。下午水上比武在多瑙河上举行,此时岸上岸下鼓乐声、呐喊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景象十分壮观。此外,萨尔察赫河的水上比武和阿梅尔湖边的迪森市的渔民节活动,也都各具特色。
(3)牧羊人节
德国牧羊人节定在每年的8月24日,届时全国各地都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其中尤以南德罗滕堡的牧羊人舞和马克格卢宁根的牧羊人光脚赛跑最为知名。
(4)厨师节
雷根市的厨师节是为纪念一位叫皮歇施坦因的厨师而设立的。他发明了一种用土豆、三种肉、七种菜及各种配料制成的混合饭。这种饭色香味俱全,很受人们欢迎。节日定在每年7月,届时雷根市倾城欢庆。节日期间,除了由厨师及其徒弟们进行的游行外,还有泛舟、射击等娱乐活动,此外还会打开一桶桶啤酒供游人畅饮,场面十分热闹。
(5)葡萄农节
弗兰肯地区维尔茨堡的葡萄农节是近百年来才形成的民间节日。每年的九十月份,远近9个葡萄种植园的农民集中在维尔茨堡,为游客们奉献芬芳扑鼻的葡萄美酒。各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在短短两周内就能喝掉4.5万升葡萄酒。维尔茨堡的葡萄农节是一次很好的促销活动,该市因此能得到相当可观的收入。
9.射手节、花衣笛手节
(1)射手节
这是一个具有几百年历史、深受德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每年7~8月(个别地区在6月),德国不论是乡村还是城镇都要举行隆重的射手节,但各地射手节的起因并不相同,在内容、形式上也各有特色。
每年7月初举办的下萨克森州汉诺威的射手节是德国规模最大的射手节,有近万名射手参加。节日期间,广场上帐篷鳞次栉比,无数的观光客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由近万名射手、120个乐队和无数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市民组成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一辆辆彩车花团锦簇,那真是鼓乐齐鸣、旌旗翻舞,美不可言。节日要持续10天,其盛况并不亚于狂欢节。
内卡诃、施瓦本地区的射手节也很热闹。节日期间举行射手游行、学生游行、大型仿古游行,并举办德国最古老的童话剧会演。赛后还要选出射手国王、王后及农民射手。各种活动热闹非凡,妙趣横生。
莱茵河中游一带的射手节则具有严格的军事传统,在每年6月初举行,年满18岁的男性均可报名参赛,优胜者可获山羊一头,并接受人们的致意,这是每个射手最感光荣的时刻。
(2)花衣笛手节
在德国中部威悉河畔有一座美丽的古堡哈默林,相传700多年前该城鼠疫猖獗,严重威胁着人畜的安全。一日,一个身着花衣、手拿风笛的陌生人来到该城,声称能灭鼠除灾。人们欣喜若狂,允诺如能灭鼠,必将重金酬谢。花衣笛手吹响风笛,在魔笛声中,成千上万只老鼠应声出洞,随着笛声跳入威悉河中淹死了。整个城市得救了,但人们却背弃了诺言,不肯酬谢花衣笛手。第二年的6月26日,花衣笛手又来到该城,再次吹响魔笛,100多名中了魔的孩子随他出走,消失在山谷中。以后,人们把花衣笛手视若神明,规定在每年的7月举行花衣笛手节。节日里,人们化装成笛手和老鼠,再现他当年救灾惩罪的场面,以此教育后人。该市的市徽就是一个面带微笑的花衣笛手。花衣笛手的故事已成为人人皆知的著名的童话故事。
四 区域性民间节日
在德国还有许多规模较小的地区性民间节日,如埃施韦格水井节、兰茨胡特婚礼、巴伐利亚地区的民间服饰节、施特劳宾地区的高博登节、花节、高山放牧返厩节等。这些节日虽不是德国全国性的节日,但很有地方特色,我们从中也可领略到浓郁的德意志民族风情。
1.埃施韦格水井节
埃施韦格是坐落在韦拉河谷的一座古城,6月24日是该城的水井节,这一节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一连三天,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水井节在铿锵有力的铜管乐声和威武的骑兵队的马蹄声中拉开序幕,紧随其后的是盛况空前的群众性的庆祝活动。年轻小伙子喜欢身穿中古时代的服饰,骑着高大的骏马,扮成威武雄壮的古骑士。姑娘们则身穿美丽的纱裙,翩翩起舞。民间舞蹈队、杂耍队精彩的表演为古城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节日期间,外地游客如潮水般涌来,在饱赏浓郁的民情和如画的山景的同时,还可遍尝山乡的美酒佳肴。节日的最后一天是孩子们的时间,纯真的孩童欢聚在韦拉河小岛上,尽情地嬉戏玩耍。
2.兰茨胡特婚礼
兰茨胡特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座历史名城。相传500多年前,兰茨胡特公爵之子格奥尔迎娶波兰的黑德维希公主,在该城举行了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婚礼。据说婚礼前后持续了23天,耗资巨大,宾客万余,所吃的牛、羊、猪、鸡、鹅、鱼、虾、奶酪等不计其数,光烧掉的蜡烛就达5500千克。在兰茨胡特市政厅华丽的大厅墙壁上至今仍保留着反映这一世纪婚礼的壁画。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兰茨胡特人每隔4年的7月初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人们身穿华丽古雅的服饰,自始至终再现这一壮观的历史场面。
3.巴伐利亚地区的民间服饰节
巴伐利亚的民间服饰可说是德国的瑰宝。巴伐利亚人不仅喜爱民间服饰,而且还有自己的服饰节。每年7月的第二周周末在比特堡举行的巴伐利亚民间服饰节,是德国最大的民间服饰节。节日期间,农民身穿绚丽多彩的民间服饰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在抒发内心喜悦之情的同时,一展自身美丽的服饰。届时有来自包括邻国在内的60多个服饰协会参加,人们在此展示本民族艳丽多彩的民间服饰和优美动人的民间舞蹈。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民间服饰大游行,在游行队伍中,各种民间服饰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每逢节日,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节日的广场真是美酒香醇、鼓乐动天。翩翩的舞姿、悠扬的歌声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4.施特劳宾地区的高博登节
在素有巴伐利亚粮仓美称的施特劳宾地区,每年8月中旬都要举行高博登节。这是一个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在巴州其规模仅次于慕尼黑啤酒节。节日期间的高博登,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派兴旺景象。也正由此节日,高博登成为多瑙河下游农产品的展览地和集散地。
5.花节
每年8月下旬是德国鲜花盛开的季节,在德国北部的吕内堡、阿梅林豪森、施内弗尔丁根和博格尔及东部的德累斯顿、韦尔德尔等地都要举行花节。届时不论是城里还是郊区,都沉浸在一片花的海洋之中。人们举家到郊外野餐,观赏满山遍野的鲜花,深深地陶醉其中。他们还把一束束野花带回自家的庭院、门厅、卧室。节日期间人们还组织一些专门的花展,举办露天演出、灯火晚会、游艺活动等。众多的游客专程来此赏花、议花,以此抒发他们的爱花之情。
6.高山放牧返厩节
夏季畜群放牧高山抓膘,秋季下山返厩蹲膘,这是巴伐利亚牧民一年一度的习俗。每年9月中旬,放青的牛羊群要下山返回山谷,这被称为“返厩”。返厩对牧民来说是一件大事,每逢此时,牧民们都要庆祝一番。这一天牧民们要换上民族盛装,头戴插有白羽毛或帽花的毡帽,赶着用彩球、鲜花、木鱼铃铛装饰得漂漂亮亮的牛羊群,跨着骄傲、欢快的步伐行进在山间小道上。清脆的铃声回响在山谷间,牧民和牛羊群隐现在翠绿的山林间,好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回到村里,还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人们热情欢迎辛劳的放青牧民,并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由衷的感谢。牧民也同朝夕相伴的牛羊群依依惜别,那场面也是十分的感人。
五 礼俗与禁忌
1.出生与洗礼
在人口出生率多年为世界最低的德国,一个家庭的添丁进口是一件大喜事。在妇女怀孕之时,就有许多风俗习惯,其目的都是保护孕妇的身体健康及胎儿的发育成长。在德国符腾堡地区的农村,孕妇是备受敬重的贵客,她可以进入别人家的果园摘果品尝,可到邻家就席用餐。那里的人认为孕妇的光临象征着新生和丰收。此外,还有这样一些习俗:孕妇晚上不可出门,因为怕黑夜里的巫婆鬼怪伤及胎儿;孕妇不能看丑陋的东西,因为怕婴儿日后长得难看;孕妇不能走十字门、不能从晾衣绳下穿行,否则会难产、伤害胎儿。这些风俗虽不乏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从中也可看出人们对孕妇的关心。
在德国,新生儿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会在亲友中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教父教母要由正直可靠、行为端正、受人尊敬、名声较好的人担任。一般被邀请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是一种荣誉,因而乐意承担这份责任。认教父教母的原意是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帮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责任已不仅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们在孩子出生后以长辈的身份关心其成长,在有困难时给予照顾,万一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双双早逝,那么教父教母还要担负起扶养责任。
洗礼是基督教接受入教者时举行的一个重要仪式,在基督教国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婴儿时由家长抱到教堂受洗的。婴儿接受洗礼与正式起名同时进行,所以洗礼也叫“命名礼”。命名礼一般只请至亲好友,人数不会太多。
洗礼之后,婴儿的父母要举行一次午宴或茶会,邀请施礼的牧师或神父、孩子的教父教母及亲朋好友参加。在巴伐利亚地区,在洗礼日那天,教父不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还要把迷迭香放在婴儿的摇篮里。据说这种香气浓郁的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他还会在孩子尿布或枕头下塞点儿钱,作为孩子日后操办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书和笔,希望孩子聪明勤奋。如今,时髦的礼物是送男孩一个小巧玲珑的银制啤酒杯,送女孩一条项链或一只银制咖啡杯,上面刻着孩子的姓名和洗礼日期。
在德国,洗礼用的蜡烛要精心收藏,它对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义。据说点燃洗礼烛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国的一些农村,至今仍虔诚地遵循着这一古老的习俗。
在德国,妇女生孩子可获得一年的休假,可以本人休,也可以夫妻双方各休6个月,共同负担起抚育孩子的责任。
2.婚俗
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婚丧喜庆等人生大事所遵循的礼仪程序基本相同,每对想结婚的男女青年基本上都要经过结婚登记、教堂婚礼、新婚蜜月这三部曲,不过具体到各国又有其独特的婚俗。
(1)择偶方式
在择偶方式上,德国有一些有趣的风俗。远近闻名的一个相亲方式是借助“橡树月老”。相传600多年前,一位王子在与敌人遭遇中遇险,被一位美丽的姑娘救起,王子与姑娘一见倾心,结成良缘。为报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里种下了这棵橡树。后人羡慕王子的奇遇,纷纷到此观赏,希望巧识意中人。久而久之,老橡树充当起了月老。每天都有收信地址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罗姆的橡树”的情书被投递到橡树的树洞中,青年男女可通过这些公开信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据说橡树月老已使5000多对青年男女玉成佳偶。
在柏林西南的希乔贝克小镇,人们几百年来都非常热衷于国际象棋,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当地的姑娘们选择配偶时,小伙子的棋艺成为一个主要条件。
在德国波恩,小伙子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慕之情,是通过赠送白桦树这一富有诗意的形式来实现的。每逢春暖花开的季节,小伙子要砍伐一株嫩叶满枝的小白桦树,在4月30日或5月1日借翠绿的小树来表达自己深深的爱意。一旦得到姑娘的首肯,小伙子就可再赠送姑娘一枚宝石戒指,姑娘以亲吻表示谢意并接受这枚求爱戒指。当双方深信彼此间情投意合时,便互赠银戒指,表示订婚。到结婚时再互赠金戒指,表示双方的爱情像金子般纯洁。
此外,在德国,婚姻管理部门也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年轻人解决婚姻问题,其中之一是以拍电影广告的形式帮助一些“待字闺中”的姑娘解决婚姻大事。姑娘们在影片中充分展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这些影片被拿到由未婚男女组成的“寂寞的心协会”放映,单身男子可从影片中选择自己可心的配偶。
(2)结婚仪式
一般德国人,尤其是信奉天主教的居民,在结婚时往往都要举行教堂婚礼,他们认为这是完满婚姻的开始。
教堂婚礼一般都比较隆重。婚礼上,新娘身穿白色纱质婚礼服,头披白纱,新郎穿黑色礼服。新郎给新娘戴的结婚戒指一般是金质无缝的,它象征两人婚后的幸福生活无边无际。婚礼开始时,新郎站在圣坛前等候新娘,新娘挽着她父亲(如父亲已故,可由哥哥、叔伯等代替)的手臂,在《婚礼进行曲》中徐徐走向新郎,两人面对圣坛和牧师或神父站成一排,男女傧相站在稍后的位置。此时牧师或神父为新婚夫妇祝福,并分别问双方是否愿意以对方为夫(妻)“一直到死永不分离”,两人分别回答“愿意”。然后,新婚夫妇交换戒指、接吻。牧师或神父祷告说过“阿门”之后,新婚夫妇由至亲及主要宾客陪同,进入圣坛后面的祈祷室,在登记簿上签名。签毕出来,乐师再奏《婚礼进行曲》,新娘挽着新郎的右臂,慢慢走出教堂,仪式遂结束。
在德国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还有一些古老习俗流传至今。在波恩,年轻人结婚前要按传统习惯举行一次送旧迎新的联欢会。亲朋好友纷纷带着破盆、破碗、破碟、旧酒瓶等物品来向新郎新娘祝贺。他们先将旧物品打碎撒满一地,然后由新娘的父亲用铁铲装入铁箱中燃烧,人们围着燃烧的火焰欢呼雀跃,以此表示除旧迎新。新婚之夜,新婚夫妇要密切注意四周动静,一听到有人砸东西,也要立即响应砸一件东西。当地人认为只有尽兴地砸东西,新婚夫妇才会恋情如火、难舍难分,有了如此炽热的感情才能同甘共苦、白头偕老。新婚之夜亲友砸东西代表着祝福,新婚夫妇砸东西则表示感谢。
在黑森林地区,新婚夫妇在举行完教堂婚礼后,还要在教堂门前举行另一场特别的“婚礼”——锯树墩。一个又粗又大,直径半米左右的树墩摆放在教堂广场正中央,新婚夫妇要用一把双人锯一口气、不间歇地把树墩锯断,然后共饮一杯贺酒。这一锯树墩习俗表示新婚夫妇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地共建家园。
在北方农村,婚礼前要在从新居到教堂的道路旁种植常青藤,婚礼之日,新婚夫妇踩着这条绿色之路走向教堂。在新居门口用杜松子、红布编扎一个拱门,上面嵌有红白玫瑰,新娘要在拱门下接受公婆的欢迎,喝口红葡萄酒,听首赞美诗,然后穿过拱门步入新居。在德国,绿色象征着新生、希望、幸福美满;红色表示祛邪镇妖、人丁兴旺。因此,红、绿色是德国婚礼上不可缺少的颜色。
3.请客与送礼
德国人邀请客人的方式,经常是事先用书信或电话通知被邀请人,并约定宴请的地点和时间,然后才正式发出请帖,以示重视。家宴大多在晚上举行,时间多为8点,可真正吃饭时已是8点半或9点了。
家宴由女主人唱主角,也可以说,她是这次家宴的实际导演兼主持人。整个晚上的活动如何进行全靠她的安排,房间和餐桌的布置、菜肴的选配、座位的安排以及宴前宴后的小节目无不体现着女主人的心思。亲切、舒适、合乎礼仪是德国人家宴的普遍特点。宴会期间,女主人都会非常细心周到,不冷落任何一位宾客。
家宴座位的排列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主人夫妇面对面地坐在桌子的两头,宾客以右为尊,主宾夫妇分别坐在男女主人的右边,其他客人均男女适当搭配坐在桌子两侧。宴席一般只有三道菜,即冷盘、汤、主菜(鱼、牛羊肉、鸭或野味;一般情况下,鸡和猪肉较少上宴席),最后吃一道甜食或水果。由于菜是一道一道上的,边吃边谈,所以吃一顿饭的时间很长。家宴开始前,主人会说:“祝您胃口好”,客人也以“祝您胃口好”作答。
一般宴会和招待会上,饮酒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在入席之前,在前厅或酒吧喝“开胃酒”,这大多是低酒精饮料或非酒精饮料,例如果酒、味美思、露酒、橘汁、番茄汁等。“开胃酒”一般每人只喝一杯,然后把酒杯放回招待员的托盘里或附近的桌子上,而不把它带到餐桌上去。入席以后,就要饮佐餐饮料,一般是葡萄酒、啤酒或非酒精饮料,德国人在宴会中间是不喝烈性酒的。葡萄酒有红白两种,喝哪一种酒根据主菜而定。一般原则是:主菜为猪肉、鸡鸭类时,饮白葡萄酒;而主菜为牛、羊肉和野味时,则饮红葡萄酒;较丰盛的宴会有两道主菜时还可以两种酒都上。甜食或水果是宴会的最后一道食品,之后在餐桌或客厅请客人喝咖啡或喝茶。这时要给客人上第三道酒,这是宴会上唯一喝烈性酒的机会,大多是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或其他名酒。宴会的规格越高,酒的品种也越多。
出席家宴是不可不携带礼物的。德国人送礼主要是表达心意,不必贵重,或一瓶酒,或一本书,或一盒糖果,或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纪念品。礼物虽不贵重,但包装却都十分讲究,花纸丝带是比较普遍的外包装。德国人收到礼物后,习惯当面打开包装表示感谢,有时还要夸奖一番,说:“礼品真好,我非常喜欢。”送礼时,送得最多的要算鲜花了,客人一进门先献上一束鲜花,会给主人带来会心的欢愉。主人,一般是女主人接过鲜花后,就会立即找来一个花瓶,把鲜花插进花瓶,摆在房间中显眼的地方。
4.丧葬
人与尘世告别是痛苦的,人死了就要办丧事,这是天下皆然的风俗。为了让死者能安详地离去,德国民间有种种习俗。
(1)临终慰藉
在莱茵河地区,至今仍遵循着一个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喝临终酒。人在临终之时,必须喝一口陈年老酒。据说这种酒可唤醒死者亡灵,驱散围绕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临终者得到安宁。
人在临终前,家人会将洗礼烛、圣餐烛、圣光烛点燃,并同时点燃一支红色大蜡烛,把它们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烛光为亡灵祝福,二是为亡灵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国的民间传说中,镜子被视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隐蔽的场所,妖魔利用镜子的反照能力,扰得人不得安宁。因此,在人临终前要用布将镜子蒙住,以使亡灵能安详地解脱尘世罪孽,步入极乐世界。
在德国南部山区,人在临终时,家人要打开窗户,揭开楼顶砖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死者敞开一条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因为他们相信人在脱离凡尘之后,将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人们通过这些临终慰藉,使亡者能安详地离去。
(2)葬礼
在西方基督教国家,葬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家里如有人去世,先要与教堂商定举丧日期,并要用适当的方式通知亲友。此外,尸体要用清水洗净,他们认为水有着无限的神力,它能净化人的躯体、人的心灵和灵魂,并能祛邪镇妖。人降临尘世要洗礼,离开尘世也要洗尸,洗刷尘世间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举行葬礼的当天,亲朋好友手持鲜花或花圈陆续来到教堂。一般由牧师或神父主持追思礼拜,然后参加葬礼者按事先的安排唱圣诗赞诗、奏哀乐、祷告、宣读由丧家提供的死者生平。教堂葬礼只是整个葬礼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在墓地举行,只有死者的家属、近亲和亲密的朋友参加。在德国多以土葬为主,亲友目送灵柩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们围绕在墓穴周围,为死者祷告,愿他安息、灵魂升入天堂。
应邀参加亲友家的葬礼,唯一可送的礼物就是鲜花,既可送成束的鲜花,也可送用鲜花做成的花圈(德国人不用纸花做花圈)。在鲜花的饰带上要写上死者、吊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别了”之类的题词。
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出席葬礼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无花图案的领带,如果没有黑衣服就穿颜色暗淡、深色的衣服,切忌穿鲜丽的服装。同时在葬礼上要保持肃穆、安静,切不可大声谈笑,否则会被视为对丧家的不尊重,也显得自己缺乏教养。整个葬礼自始至终都沉浸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没有捶胸顿足、号啕痛哭的场面。除了小声抽泣,多数人都在沉思默祷,默默地为死者送行。
葬礼举行后,丧家还有一个丧期。虽然近些年对这方面的要求已不那么严格,但作为一名新寡的妇女在丈夫刚死之后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频繁应酬,难免会招来非议。一般而言,新寡的妇女衣服要以素雅的颜色为主,除小型聚会外,不参加舞会、宴会及场面热闹的大型应酬。亲友也会注意不邀请她参加喜庆的聚会,让她用一段宁静的生活度过丧期。对丧偶男子的要求不如寡妇严格,但也要求他在一定时期内穿着规矩些,避免花天酒地。
5.禁忌
在所有花卉之中,德国人对矢车菊最为推崇,并选其为国花。因此,在德国不要随便送人矢车菊;另外,也不要随意以玫瑰花或蔷薇送人,前者表示求爱,后者则专用于悼亡。
民间迷信认定“13”是个兆头不祥的数字,一般的说法是,耶稣加上12个门徒共计13人,而其中就有一个背叛的小人。所以与德国人交往,最好回避“13”这个让他们厌恶的数字。要是13日碰巧又是个星期五,人们会特别小心谨慎。
“7”是个神圣的数字,象征着整体。这个数字多出现在童话和民间风俗里,如七兄弟、七个小矮人、七只乌鸦和七只小山羊等。
德国人对于4个人交叉握手,或在交际场合进行交叉谈话也比较反感。这两种做法都被他们看成是不礼貌的。
德国人相信,谁要是出门遇见烟囱清扫工,谁一整天就会顺利;如果有人在和烟囱清扫工擦肩而过时在他身上摸一下,他这一天就会交好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过去德国人的房子都比较简陋,炉灶、烟道都比较简单,很容易引来火灾,有烟囱工人清扫就会避免这类灾难。这种习惯延续至今。
在德国,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面貌甚至个人收入都是隐私,相识或共事多年而不知对方底细是司空见惯的事。另外,别人买到一样东西,即使喜欢,也不要问价格。遇到别人生病,除伤风感冒或外伤等常见的病外,不要问及病因及病情,否则会有窥视别人秘密之嫌。访友时,切不可搞“突然袭击”式的登门拜访,都要事先约定。
德国人祝贺生日的习惯也不同于中国人。在中国,友人生日临近,你方便时,提前送他生日礼物并祝他生日快乐,他一定会为你的关心及热情而感激不尽。但如果这事发生在德国,则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是因为按德国人的习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贺。
向德国人赠送礼物,不宜选择刀、剑、剪、餐刀和餐叉。用褐色、白色和黑色的包装纸和饰带包装、捆扎礼品,也是不被允许的。
与德国人交谈时,不宜涉及纳粹、排外、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宗教与党派之争。德国人喜欢的话题是足球、德国产品质量、环境保护、旅游等。德国人认为,在公共场合窃窃私语是十分无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