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企业整体创新工程的基元分析

路宁 艾志强路宁,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北京创新学会会长,创新学者、研究员,北京市社科专家。艾志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辽宁工业大学教授。

【摘要】企业创新是重要的整体工程。从理论层面看,这项工程由创新基元理论、创新原理、创新管理、创新评估等一系列相互衔接的理论组成。这里集中讨论企业整体创新工程的基元理论。运用可拓工程的基元理论,对影响企业整体创新的因素提出主体、资源、运行、环境、目标、价值等6个“创新基元”,并展开讨论,从而吸纳“可拓工程”对“基元”的“刻画优势”,细致地对影响创新的因素进行深度描述,可以为推进创新工程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可靠的操作原理。

【关键词】企业创新 基元理论 目标 价值


“基元”概念来自“可拓工程”理论。“可拓工程”是我国学者历经20多年努力,独立创立的理论。它是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一套理论。“基元”是“可拓工程”的一个重要概念。运用可拓工程的基元理论,对影响企业整体创新的因素提出主体、资源、运行、环境、目标、价值等6个“创新基元”,并进行深度描述。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吸纳“可拓工程”对“基元”的“刻画优势”。细致地对影响创新的因素进行深度的描述,从而为推进创新工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 主体基元:核心基元

企业整体创新,是创新者或创新组织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成果的过程,是主体基元把创新理念外化为持续的创新动力或活动的过程。因此,在企业整个创新流程中,最核心的基元当属企业创新的主体,主体是创新活动的发动者,居于首要地位。

1.企业创新主体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主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二是指哲学上的主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从认识活动的层面看,主体在从事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不断地接触不同的物、事和人,即主体要具备认识物元、事元和关系元的能力,而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则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即有意识、能思维,能将自身之外的客体自觉地作为实践和认识的对象。所以,从哲学的层面看,主体是处于物元、事元和关系元之中,通过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从主客体的关系中确立自己的规定性的个人或社会集团。因而,主体不仅要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事与事、事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要理清各种关系,消除或规避事物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思考和科学决策,从而达到使各种要素协调发展的目的。

从上述关于主体的界定出发,就有了企业创新主体的新理解。“新”的关键,在于区分传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认识,不能一般地停留在把企业理解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地位固然重要,但企业创新最终是由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来完成的。因此,将创新的主体只理解为企业这一组织是有失偏颇的。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创新主体应是人或人的组合。即企业的创新主体基元并不仅仅是一个单数的概念,更是一个复数的概念。另外,企业创新主体还应理解为一种可拓学意义上的基元。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已呈现新的变化,即“从关注创新要素或创新过程中的某个片断,发展到系统地解释和理解复杂的企业创新活动,进而研究企业创新系统的构建、完善及其运行机制等理论和方法”。复杂性理论正被引入企业整体创新的研究中,企业也被视为一种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可拓学的相关理论,将主体视为一种基元,将更有利于企业整体创新过程中各种矛盾问题的拓展、分析和智能化处理。

2.企业创新主体基元的分类

企业创新,特别是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推进和承载主体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过去,在经济学界占主流的观点是创新主体“一元论”,即只讲企业家主体或企业主体。而从企业创新的实际过程看,这种“一元论”的观点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无论是企业创新理念的提出,还是创新行为的实施,都是企业全体成员的努力;另一方面,如果创新主体不包括全体成员,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大部分成员的贡献。从企业实际创新过程看,企业的制度、技术和文化创新涉及各方面的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没有全体成员的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不能顺利完成的。因此,企业整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即包括员工、内企业家、企业家和企业在内的协作复合体,这四种主体的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了企业整体创新的主体基元。

主体基元一:员工

第一,劳动者是创新“火花”的提供者。企业创新建议(制度变革、技术、管理、市场创新等方面)的提出者多数来自一线职工。他们在长期的经营活动和实际操作中,由实际感悟到经验(或反面经验即教训),形成了创新思路基本的、原始的素材。离开它们,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劳动者是方案实施的操作者。创新形成概念后,要从概念转变成现实,需要进行具体操作。例如,在企业制度创新方面,从体制改革方案的构思到试点;在市场创新方面,从设想到新市场的占领;在技术创新方面,从实验室过渡到生产车间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线职工完成的。他们要把理论上的构思变成具体的操作与落实,实质上也就参与了创新活动。

第三,劳动者是反馈和改进的联系者。新的制度到底运行得如何,产权关系是否清晰,积极性是否充分发挥;新的技术创新的适用性、可行性、经济性怎样;新市场创新的效果、前途怎样;新的创新的绩效、可接受程度如何等的评估,都不是在经理办公室中所能做出的。对创新的客观真实的最初反应来自公众。如果说,从概念到凝结物是创新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从实施到反馈回来,则是创新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创新的完善和修改,也是新一轮创新的开始。因而可以说,劳动者是创新的生力军。

主体基元二:内企业家

企业的发展在于创新的可持续进行,现代企业内部不同形式的创新活动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的整体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大量的企业内部创新活动。企业想实现持续创新,必然要允许一些成员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为他们打开创新空间,比如,利用和挖掘企业的现有条件,发挥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潜力等。实际上就赋予了这些成员企业家的特征,培养了“内企业家”这一重要的创新阶层。

“内企业家”概念是由美国吉福德·平肖特提出的。内企业家即公司内企业家的简称,是指那些在公司体制内,富有想象力、有胆量、甘冒个人风险促成企业创新的行为者。内企业家是现代企业开展创新的产物,他们往往处于公司最高管理层与基层的中间结合部,是连接上层与下层的中间“过渡层”,在创新中居于关键地位。

内企业家在企业创新中并非核心主导,其特征在于:一是内企业家阶层的构成比较灵活,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分工和权力定位,更少受到整体战略的影响,其运作方式基本上是非正式的。但也因此而形成结构简单、行动灵活的某种创新优势。二是其创新行为的潜在性。潜在性或隐秘性是内企业家群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未成型的创新成果如果过早地公开出去,在公司内部易受到传统力量的抵制,在公司外部会面临情报泄露的风险。三是求实性。创新是科学性的行为,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内企业家的求实性表现在这一阶层往往特别重视市场调查和技术实验,其本质是求实地面向企业内外环境而开展创新行动。四是一定的风险性。任何创新都蕴含着风险、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更是关系到内企业家自己的前途。内企业家信奉“没有异议只能导致平庸”的信条,他们的行动总是与世俗、习惯相违背,很容易招来非难、嫉妒和干涉,处理不好甚至会被解雇。五是创新反应的灵敏性。由于内企业家处于连接最高决策层与基层的结合部这一关键部位,同时又具有特殊的创新资质,因此许多重要的创新都是内企业家在职工建议的启发下搞起来的。虽然,内企业家并不一定是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组织的发明者,但他具备组织能力和能够抓住商业和市场的机会。这些特点使内企业家具有创新行为的高度灵敏性,当面临不同的市场机会时,他们能够更快地把新的设想转变成实际效应。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内企业家往往会发挥其他员工创新的“助产婆”和“催化剂”的作用。

基于内企业家这一阶层在企业内部的重要作用,现代企业应对内企业家的创新活动给予有效的激励:可以是职位的提升;可以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是促进其事业感的形成。而最后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企业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应是事业上成就感较强的人,他们追求全新事业的开拓、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可以设立“内资本”让内企业家建立发展内企业,以不断为其提供更大的创新空间。创新空间指的是一个创新行为主体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边界。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企业经理或技术人员说“我们不要什么奖赏,只要让我们自己做就行了”。这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提供创新空间往往比物质奖励更重要。另外,制定风险承担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

主体基元三:企业家

企业家是从经营者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角色,其职能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工作。创新是一种行为,而企业家则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可以是资本家,也可以是企业经理,但并不是所有的经理都是称职的企业家,相反,相当一部分经营者不能被称为企业家,因为他们并没有从事创新工作。也有的学者把企业家看作对以创新为主要手段、从事企业经营和管理并取得了显著业绩的一类企业领导人的尊称。可见,企业家创新行为的重要性。

强调企业家在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家要具有一种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主要是指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企业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体现其职业特点的,独特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如果企业经营者、领导者、管理者具备这些精神因素,我们就可以称其为企业家。当然,说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并不是要求企业家每时每刻都要创新,而是指他们能够把创新作为企业的头等大事,作为他们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并在企业活动中以此为核心来感染企业成员去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创新活动的生命力。具体来说,企业家在企业整体创新中有以下重要作用。

第一,企业家是企业整体创新的推动者。无论是在具体的技术创新中,还是在企业的管理创新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都以其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判断力寻求创新机会,对各种创新机会进行集中和研究,从中发掘创新设想,并通过调查资源支持状况,评估设想,做出创新设想和实施决策。在企业整体创新规划制订的过程中,企业家通过其权力和威信,引导、影响和决定企业创新规划,通过有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建设和对企业创新人员的激发鼓励以及对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当遇到创新困难时,需要企业家组织协调内外部资源以克服难题;当缺乏创新动力时,需要企业家组织改革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组织机构,使企业成为一架有效的创新机器。

第二,企业家是企业整体创新的组织者。在确定了企业创新的总体方向后,围绕创新的资金筹措、组织实施、信息沟通、商品化、高技术创新等方面,企业家有步骤地组织创新工作。企业家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要负责提出创新设想,规划企业创新活动,筹措创新资金,组织技术创新,建立有效的社会联系网络,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在企业创新资金筹措方面,企业家以其杰出的信誉和显著的能力取得投资者的信任和资金的投入;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家通过其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社会联系网络,将创新机会和资源支持通过网络的信息交换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得以准确地识别创新机会、有效地寻求创新资源,并及时地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中,企业家更是承担着把创新的各个基元有机地整合起来的任务。

第三,企业家是企业创新文化的培育者。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企业家只有通过权力、感召力和创新精神,培育和建立有利于企业整体创新的文化氛围,发挥其卓越的管理才能,创造性地运用企业内外资源开拓商品市场,组织和管理企业创新活动,整合调动创新积极性,拓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精神空间,坚定员工的信念,才能使企业的整体创新成为可能。企业家培育的创新文化不仅要基于企业内部具体的技术创新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整体创新的各个基元和节点上都要塑造和培育一种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文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体基元四:企业

企业是企业创新的主体,这是目前企业界和学界公认的。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企业是企业创新投入和企业创新活动的主体;其二是指企业是创新收益的主体。企业的整体创新首先不能离开商业收益,任何企业的创新活动必然与其所蕴含的高额利润相联系。收益是诱发企业整体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对于企业的创新活动,无论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特定的市场、资源、人才、环境、技术等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这种复杂关系的解决和协调,往往需要倾注整个企业的资源才能实现,这也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那些需要从科研院所引进新技术的活动,更是需要企业的参与才能实现。在科学技术与经济整合的过程中,也只有企业才具备这种实力。

总之,企业整体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行为的发动者、实施者。多元、多层次创新主体是企业整体创新的核心要素。在具体的创新活动中,根据不同的问题,应建立一种在不同的时间内以不同的主体为核心、其他主体为辅助的动态主体群,如技术团队、营销团队、管理团队、文化团队等都可以成为核心主体。只有这样,企业的整体创新才具备基本的主体条件,企业的整体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二 目标基元:创新行为的引导因素

目标基元是企业整体创新中的第二类因素。企业整体创新中的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和可达到的创新条件下,可以确切把握的有限成果,是一定时间内企业整体创新所指向的终点。企业整体创新中的目标包含企业创新的指向和衡量该指向是否令人满意的标准的双重含义:作为一种指向,企业创新目标引导着企业创新活动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衡量标准,企业创新目标决定着企业是否会获得预期的收益。

1.企业整体创新目标的构成

Tidd指出,企业创新管理的价值目标取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以战略性视野看待创新和创新管理问题;开发和运用有效的实施机制及结构;提供创新支持型的组织结构;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外部联结。而Francis和Bessant则用4个“P”阐释了创新目标定位的内涵:引入或发展创新型产品(products);引入或发展创新型流程(processes);定义或重新定义企业或产品的定位(positioning);定义或重新定义企业技术的主导范式(para-digm)。以上两种理论为企业整体创新的目标定位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

具体而言,企业整体创新的目标定位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企业整体创新的战略性定位。根据企业整体创新的域外原理,企业的创新源一般来自企业外部,它一般不直接体现在产品的构成要素或功能之中,而是来源于企业成品或服务的潜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的某种寓意或企业市场细分的选择目标。因此,企业整体创新的战略性定位应做到两点:一是基于消费者理解技巧和信息获取能力提升的市场主导权力的转变,确定企业成品或服务的创新指向;二是基于企业现有的可资利用或达到的技术与管理资源,定位未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市场化与市场开发手段的整合化、模块化的发展方向。②企业创新型产品或服务的类型。创新型产品或服务类型的选择,是目标体系的核心目标。企业应选择性能优越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作为首要的创新性目标定位,但这样的选择会受到市场发展状况、产品主导逻辑、资源可获取性、技术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创新型产品或服务的定位中,企业从市场机会的搜寻到机会的选择,应通过信息的集聚和分析不断解决各种问题,降低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一种包含内外部复杂性及关联度的创新性流程。③创新性流程。创新性流程是创新活动与行为的系列化与程式化。创新是创新性流程的产物,而创新性流程则是带来新的、市场可接受的产品与服务或新型生产与交付系统的一系列活动与行为,包括研发活动、产品与工艺开发活动以及市场开发活动等。④创新性范式。范式是科学哲学的专有名词,范式的形成标志着科学理论的成熟和一个公认的概念框架或一组规则被接受。将其引入企业整体创新活动,不仅意味着企业整体创新行为的规范化和常规化,而且也意味着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在主导范式形成之前,应允许各种技术、管理和文化模式的竞争,而当主导范式形成后,则意味着企业整体创新框架的相对稳定。

2.企业整体创新目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企业整体创新目标体系的设计应符合SMART原则:明确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行动导向的(action-oriented)、务实的(realis-tic)、有时间表的(time-related)。或称之PRAMKU原则,即

P——精确性(precise)

R——现实性(realistic)

A——可实现性(achievable)

M——可测量性(measurable)

K——知名性(known)

U——被理解性(understood)

即目标体系的设计应尽量做到精确、量化;应最大限度地符合企业的现实条件和市场的发展轨迹;其目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应充分被企业的创新主体所理解。

3.企业整体创新目标体系的设计程序

目标设定的程序通常有“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两种模式,但所有目标的设定都是由上下双方沟通完成的。通常,第一步应是“由下而上”的,即由“市场客服部”的基层(组织)或员工根据市场发展现状的调研上报创新目标计划,企业根据汇总的上报创新计划,进行平衡,进而形成公司总体创新目标。第二步则是“由上而下”的,即目标体系的细化。每一位主管在制订具体目标的执行计划过程中,均需根据企业的总体创新目标,并与其直属主管磋商,然后拟妥目标草案,经直接主管同意而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目标执行人对期望成果和目标责任的认同。

4.企业整体创新目标的实施

企业整体创新目标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质量管理的系统工程,可引入质量管理的六西格玛原理:以客户满意的标准为标准,确定现有产品和服务对标准的偏离度(来源于六西格玛的正态分布原理,寻找“偏离度”),然后以尽量(如不同等级的σ,如1σ、2σ、3σ、4σ、5σ、6σ为目标)消除“偏离度”作为创新目标。可以参考六西格玛的运作模式,采用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五阶段法,简称DMAIC法,即

定义阶段D(define):确定顾客的关键需求,以此识别创新型产品或服务需要改进之处。

测量阶段M(measure):测量企业现有条件、工艺、服务和过程的现状与期望目标的差距,寻找偏离度。

分析阶段 A(analyze):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创新过程的关键因素。

改进阶段I(improve):根据创新的指标要求或顾客反馈,减少和改进创新型产品或服务的缺陷或变异。

控制阶段C(control):将改进后的创新范式标准化,并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以保持企业整体创新行为的可持续进行。

三 资源基元:创新行为的基本依托

1.创新资源基元的界定

创新资源基元的界定是企业选择和运用创新资源的必要前提。企业和学界对此做出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广义创新资源是所有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实现和创新成果取得发挥作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统称,包括直接参与服务于创新过程各阶段的各类资源,以及创新成果的保持、扩散所需的各类资源,涉及整个社会资源系统及其与企业交互作用关系中的资源利用特征。

狭义创新资源仅指直接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并对创新成果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资源。通俗地讲,就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必需的人、财、物、技术和信息。这些是完成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企业对创新资源的追逐,首先体现在对这些狭义创新资源持续不断的搜索-获取-整合-利用-保持-更新循环的过程中。

2.创新资源基元的含义和特征

企业整体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其核心是创新生产方式。因此,企业整体创新的创新资源包括非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两大类,其核心是智力资源。

非智力资源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并拥有的资金、商业模式、市场、土地、资金、厂房、建筑物、构筑物、机器设备、仪表、工具、运输车辆和器具、能源、动力、原材料和辅料等。

智力资源是信息、科技、知识、管理、脑力、创意以及人力资本等要素的统称,其中接受高等教育或一定培训的技能型、管理型、研究型人才的智力潜能与效能更为核心。它既包括作为各种能力的人的智力本身这一无形资源,又包括智力成果和智力载体等有形资源。

智力资源既是企业一种潜在的应用知识与技能创造价值的能力,也是一种聚合知识载体并发挥其作用的功能机制。包括企业家、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等个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管理水平、技能和创新能力,也包括组织内的各种结构资源和其有效利用的机制平台。

非智力资源相当于企业的硬资源,智力资源相当于企业的软资源。非智力资源对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智力资源既面向创新成果,也对非智力资源起到有机整合的作用。就单个企业而言,整体创新工程就是要着眼于企业“整体系统”效益,在每项基本要素都是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系统”实现“最优”,这也是我们着眼于企业“整体创新系统”的出发点所在。

非智力创新资源相对欠缺的企业,可以从企业外部寻求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国家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性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和社会办中试基地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创新中遇到的困难。所以,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来推动企业整体创新,已成为企业资源管理能力的重要构成。

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智力资源的丰富内容有:①企业人力资源中所含的智力资源部分,即高层管理的前瞻性,中层管理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基层员工的创造积极性。②企业结构资源中所含的智力资源部分,即企业对环境的应对能力和协调能力,运作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集体知识共享环境和学习能力。③企业外围的市场资源中所含的智力资源部分,即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的认同与评价。④知识产权中的智力资源部分,即促使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产生的机制和组织手段,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增值。

智力资源是“可以创造新价值的价值”,我们称之为创新资本。创新资本的提出,可以为我们从资本的角度把握企业整体创新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企业整体创新工程是一个吸纳智力资本和非智力资本、形成创新资本的过程。因而可以说,创新经济是由创新资本推动的经济。

四 环境基元:创新行为的土壤

1.创新环境的界定

创新环境的概念最先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的学者们在研究欧洲高新产业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GREMI先后提出了“创新环境”“创新网络”“集群学习”等概念,其中创新环境是对高科技和创新密集型中小企业集聚区的指代。

牛毅君提出,企业创新环境是“特指的在中小企业周围、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情况和条件”。阮汝祥将创新环境定义为影响人们创造和创新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制度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教育创新、文化环境和基础设施等,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的成功发展至关重要。王缉慈将创新环境定义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需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其个人)之间在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在上述三个定义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企业创新环境应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是与企业创新行为相关的内外要素和系统的总和。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企业整体创新的主体应是员工、内企业家、企业家和企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格局,因此,在企业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一切影响行为的因素都应是创新环境的要素。

2.创新环境的特征

开放性。从系统论可知,封闭意味着熵增、落后和衰亡;开放则意味着有序、生命和进步。企业创新环境在演化过程中必须是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地与企业系统进行物流、能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交换,即引入负熵,克服内部熵增,使系统总熵不断减少,有序程度不断增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处于整体创新中的企业应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集成性。从地域空间的角度看,从1989年在巴塞罗那会议上GRE-MI定义了一个新的空间发展理论模型即“创新的环境”以来,企业创新环境被视为一个“集”已成为一种共识。作为“集”的企业创新环境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围绕企业的目标基元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和人才流不断地有效整合为一体,从而保证企业创新土壤的肥沃。

3.创新环境基元的分类

依据美国学者纽曼的划分,外部创新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具体的微观企业所面临的特定运营环境,第二层是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第三层则是企业面对的一般环境。布昭斯(Bourgeois)将企业外部环境明确地划分为任务环境和一般环境。任务环境包括所有对企业日常交易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市场环境、融资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制度法律环境和竞争环境等。企业是一个与其任务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并随时关注其一般环境的潜在作用。一般环境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外部条件,包括国际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相对于企业或企业活动而言,任务环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一般环境则间接影响企业长期活动。任务环境所包含的要素一般是企业根据目标基元来确定其指向,一般环境则通过任务环境在短期内影响企业的决策和活动;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决策和活动也可以通过对任务环境的影响作用于企业的社会环境。

企业的内部创新环境可以分为企业的资源环境、运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即立足于企业的资源基元而形成的在创新过程中对人、财、物、技术等基本资源的使用情况,包括技术能力、人力资源状况、企业设施和资金状况;运作环境包括企业管理能力、企业创新方式和企业生产营销状况;企业文化环境即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五 运行基元:创新行为的流程与行为

审视现代企业,企业的流程化运行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管理程式。从生产领域扩展到财务、交易、销售、招聘等各个方面,企业的流程化运行年复一年不断精细化,几乎把每一个管理者以及所有成员或多或少地容纳其中。但是,创新行为的流程问题成为很多企业头痛的问题。面临巨大创新需求和市场压力的现代企业如果要保持创新的不竭动力,必须解决企业整体创新过程的流程问题。

21世纪,“知识创新”日益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同样,企业管理关注的焦点也由传统的成本和质量发展到知识管理和创新。因此,企业整体创新的运行基元——创新行为的流程应着眼于知识管理,搭建“企业创新的高速公路”。具体来说,企业创新行为的运行应包括以下流程。

1.获取大量市场信息,识别创新目标

很多企业在创新流程管理中往往将注意力凝聚在创意上。但是,人们往往忽视的是,好的创意往往来源于企业对外部大量信息的获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市场信息,如潜在的市场需求,换句话说,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市场。

以富有创造力的利乐公司为例,早在20世纪50年代,利乐开始为液态牛奶提供包装。自此以后,它就成为世界上牛奶、果汁、饮料和许多其他产品包装系统的大型供货商之一,拥有5000多项技术专利,还有2800项正在研发和申请中。这样的创新巨头从不缺乏创新的激情。它力求将发明和实践完美结合,使创新的技术能力具备商业化的可行性,有一系列的理念和流程保证创新源源不断。利乐成功的秘诀在于以流程保障创新。利乐公司将研发事务提升到公司高层管理的高度,并从客户的角度来审视研发工作。这意味着采取跨领域的思维方式,并打破公司内部的条条框框。利乐将研发中心分散在多个国家,让技术创新与市场更加贴近。而且,以流程为导向在利乐研发部这种全球分散的机构中相当重要。利乐创新力的秘诀还在于深刻理解和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坚持不懈地创造出富有趣味的产品。利乐在全球有一个100多人的市场感知团队,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团队的工作就是去感应市场。利乐执行副总裁葛若山博士认为,“好比是公司的探测器或感应器。只去问客户需要什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对市场有第一手的感知,这样才能够让我们预见到这个市场的需求,我们必须在客户提出要求之前,比他们早一步知道这些趋势”。

2.优化知识流通渠道,促进创意的产生

通过市场信息的获取确立了企业创新的目标取向后,企业的重点工作就是促进新的创意的产生。从某种程度来说,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取决于新的创意。传统意义上的创新主要关注创意本身,而整体创新意义上的创新保证知识流通渠道的畅通,使好的创意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创新。因此,企业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优化知识流通渠道,促进知识的流通与转移。由此促进企业的创新团队成员能有效理解可能只是一个想法或灵感的初始创意,并通过知识共享对创意进行初步的研究、分析与整合。只有创意被大家广泛接受和采用时,创意才能转化为创新。企业促进知识流通和共享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人才流动,通过组织内部会议交流学习,成立跨部门小组或国际网络工作小组,建立专家知识地图,加强员工培训,增加教育投入等。

3.企业协同作战,为创意实施做好准备

创新思想的可行性按照技术、市场和企业组织领域方面的条件加以反复调研论证。首先,立足于企业总体情况,从市场、技术、销售、资金、行政审批、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得以确定,从而拟定正式的立项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其次,项目领导者要使创新思想更有说服力,要利用组织能力使自己的同事、下属和企业外专家支持这一项目,公司的组织结构要鼓励员工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合作。最后,准备阶段还要进行工程性可靠分解,为研究开发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前一阶段所产生的各种需要,调配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科技、人力、物力、资金、设备等为进一步的小规模研究开发做准备。

4.以研制、优化和验证为主线,推进企业创新实施

研制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形成方案的初步概念。在概念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满足企业和客户需求的模型。在此阶段可以采用TRIZ方法确保创造性设计的产生。TRIZ创新理论是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整理的一整套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它包含了40条创新原则,比如分离原则、抽取原则、局部质量改善原则、嵌套原则等。TRIZ理论中的那些创造性思维方法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打破思维定势,扩展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科学的问题分析方法,以按照合理的途径寻求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办法。此阶段,TRIZ还可以与前面提到的创新目标识别结合起来。由于识别阶段明确了为满足用户需求“做什么”; TRIZ则提供了一系列解决困难的方法从而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两者有机结合,就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有效的产品概念设计。

优化设计阶段:遵照稳健性原则,在一个由企业和客户需求确定的制约范围内自由设计,目标是满足企业和客户需求,在保证赢利的条件下提高客户满意度。优化设计的目标:降低过失、不确定性、可靠性差等这些因素。

验证阶段:从概念到设计的最后形成,考察验证生产能力,然后建立、测试、固化原有的模型。验证阶段就是要验证最优化的设计、明确地记录企业的工作,以便不断重复利用这些步骤,好的设计和成功方案在以后多次被应用。

企业整体创新的设计应该从市场开始,因此设计者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从而追求精良的产品或服务设计、质量受控的生产,并坚持以客户为关注焦点。通过清晰明确的营销战略、成功的设计、无缺陷的生产、最终完美的交付,推出优秀的产品或服务。

六 价值基元:企业决策和经营的基准点

企业整体创新的价值基元是指创新行为产生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1.企业整体创新价值基元的构成

价值基元蕴含在企业整体创新之中,它不仅发挥引导作用,而且它的外化必将决定企业创新的最终结果。没有实现价值,则意味着企业创新在最终意义上的失败,从创新成果到整个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使企业失去市场基础或社会基础,最终必然趋于失败。价值基元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顾客价值。在企业通过整体创新实现价值基元时,首先需要关注顾客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顾客价值引导企业避免把资源浪费在对其他企业的模仿竞争上,而把创新重点放在把握顾客需要与评价的变化趋势上,为顾客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所谓市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是顾客价值导向。

(2)经济价值。经济价值是企业整体创新直接关注的价值,只有企业的创新行为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从事创新的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往往会超出同行业或社会平均风险水平,但正因为如此,企业创新的经济价值才包括了风险价值,即企业在技术上创新所创造的价值及企业在其他经营管理上优于同行业或社会平均水平而创造的价值。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时代经常由经济的特征决定,企业必须通过保证企业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获得超出同行业利润平均水平的价值。同时,企业也要通过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尽量降低企业创新所承担的风险。因此,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会不断引进优秀人才、技术,加大创新投入,不断进行创新研究。

(3)社会价值。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新产品、新技术市场、新经营管理模式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社会价值设计密不可分,企业社会价值建立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企业将现有的创新领域、责任领域、可持续性领域(如新产品或服务设计的环境设计)交织在一起。企业社会价值是“行动中的企业社会价值”,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重要维度。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需要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从而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获得企业的品牌价值,在知名度、信誉度、亲情度、美誉度等各方面得到公众认可。通过“内求团结,外求发展”,推动企业自身的进步及与社会的融合。比如在产品和服务设计时要有一种无障碍设计的意识,充分考虑社会公众中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的需求,促进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的不断创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是降低创新带来风险的有力举措。企业社会价值不应只是企业的口号或标签,它对消费者行为、企业声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长期价值增长潜力都有着重要的无形作用。因此,企业应将社会价值的实现贯穿于核心战略与创新过程之中。

(4)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指整个社会需要遵循和敬畏的最高价值体系。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置身于社会,企业的创新工程是社会发展与变革中能动的有机构成。因此,企业遵循和实现核心价值不仅责无旁贷,而且为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价值依据。将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作为企业创新价值基元领衔的、引导性的基本构成,才能使企业顾客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根本保证,并有源源不断的生机与动力。

2.企业实现创新价值的基本原则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的创新价值体现为一种整合效应。企业实现创新价值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前瞻性原则。实现价值基元,尤其是社会价值、核心价值,需要企业家和所有创新主体高瞻远瞩的理性意识、放眼国内外发展趋势的视野与胸怀。前瞻性是克服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的精神前提,是克服企业发展和创新工程所遇到的种种诱惑、陷阱和障碍的重要的心理素质。调研发现,思想理念的前瞻性,是那些具有持久成长性企业中,领导者与管理者最为难得的人格品质。

第二,系统性原则。企业整体创新是一个自上而下层层深入的过程。影响企业创新价值的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只有对其加以系统认识,才能发现关键的影响因素。同时,企业也将自身视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综合考量企业之外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分析影响企业创新价值的影响因素时,不仅要关注企业的人、财、物、技术、管理等因素,也要对供、产、销过程,企业文化,信息,品牌,公共关系建设等予以重视,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

第三,可控性原则。企业确定的影响创新价值的关键因素应是可控的,并且要明确相关责任人或责任部门。确定关键影响因素,旨在加强企业的价值管理,提升企业价值。如果确定的影响因素失控,对企业而言就失去了关注的意义,势必会阻碍企业创新价值的实现。

第四,动态性原则。企业不仅要关注目前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创新价值,更要注重未来可能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创新价值。企业要在生产经营状况的不同阶段适当调整相关因素及其管理,以保证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杨春燕、蔡文:《可拓工程》,科学出版社,2010。

金吾伦:《感悟科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美〕埃里克·冯·希普尔:《创新的源泉》,柳卸林、陈道斌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美〕伊莱恩·丹敦:《创新的种子》,陈劲、姚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美〕约翰·杜威:《评价理论》,冯平、余泽娜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路宁:《科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The Primitive Analysis of the Enterprise Overall Innovation Engineering

Lu Ning, Ai Zhiqiang

Abstract: Enterprise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overall Engineer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the project is made up by the primitive theory of innovation, principles of innovatio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the eval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a series of mutual connection of theor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imitive theory of the enterprise overall innov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primitive theory of the extension project, the analysis is undertaken from six“Innovative Primitive”factors, including“the body”“the resource”“the operation”“the environment”“the target”and“the value”, which affect the enterprise overall innovation, so as to absorb the“characterized advantage”made by“the extension engineering”on“primitive”, and it describes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innovation in depth and details in order to lay a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innovation project as well as provide reliable operation principles. This paper is written based on lots of researches on enterprises.

Key Words: Enterprise Innovation; Primitive Theory; the Goal; the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