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书在实证分析联合国机制、国际金融机制、国际双边援助机制三大国际减贫机制对非洲援助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问题:援助为何无法实现国际机制的减贫目标。联合国、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对非洲贫穷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官方发展援助,但非洲仍然无法按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本书认为,国际减贫机制的重叠结构导致非洲无法实现减贫目标。

为了论证这一研究结论,本书从以下5方面来展开。

第一,建立了理论分析框架。本书认为,机制是社会有序生活的运行方式,其主要结构包含主体、客体、本体三个部分,机制的功能集中体现为社会治理。本书先把机制的分析层面上升到国际关系领域,论证了国际机制的主体、客体、本体分别是国际行为体、问题领域、国际治理。接着,本书建构了重叠国际机制理论,从问题领域的重叠、行为体重叠、治理重叠三个方面论证了国际机制的重叠结构降低了机制的效能,必须重构国际机制的重叠结构的观点。

第二,建立了研究的实证基础。根据理论分析框架,本书梳理了非洲减贫的三类国际机制:联合国机制、国际金融机制、国际双边援助机制。在此基础上,从问题领域、行为体、治理三个方面剖析了这三类国际机制及其次级机制,系统发掘了这些国际机制对非洲减贫的援助事实,详细分析了国际机制对非援助的效果,指出了援助效果与减贫目标存在的差距。

第三,本书将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分析了以上三类国际机制在问题领域、行为体、治理三方面的重叠情况,指出这三类国际机制在“贫穷的认定标准”“身份与角色”“减贫手段”等问题上存在冲突与矛盾,影响了援助的有效性,导致了国际机制无法实现减贫目标。

第四,本书提出了重叠国际减贫机制的解决方案。由于重叠减贫机制影响援助有效性,重叠结构危害减贫机制的效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缓慢。在分析了产生重叠现象原因的基础上,本书从“厘定贫穷标准”“协调援助工具和援助机构”“统一决策机制”等方面重构国际减贫机制的重叠结构,发挥各种国际机制的减贫效能,以促进千年发展目标按期实现。

第五,本书从服务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层面深化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随着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国对非援助日益广泛,引起了国内外密切关注。为此本书提出:一要在问题领域把最不发达国家认定标准确定为贫穷的标准;二要在援助行为体方面构建规范的援非体系;三要在援助本体方面不断丰富援助形式,实物援助与经验传播并重。通过上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援非机制,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减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