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省崛起:中原经济区论略
- 喻新安
- 4586字
- 2020-08-29 09:25:13
重新认识中原崛起的战略布局
中原崛起的原有布局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局限性。中原崛起的空间新布局,可以概括为“一极、两环、三区、四带”。“一极”即郑汴洛核心增长极,“两环”即环郑州和环洛阳城市组团,“三区”即产业集聚区、粮食主产区、生态保护区,“四带”即沿陇海铁路经济带、沿京广铁路经济带、沿宁西铁路经济带、沿大广高速经济带。
一 重新认识中原崛起战略布局的必要性
1.原有布局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局限性
2003年7月,河南省委第七届五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综合考虑河南省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条件和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将中原崛起战略布局明确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这一战略布局的目的,在于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合作的经济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该战略布局实施以来,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呈现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全面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良好局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战略布局也暴露出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从“四大板块”的布局内涵看,还没有突破以行政区为唯一调控单元的传统布局,致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难以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洛阳作为全国重要工业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的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区内、区际经济联系存在明显不合理性,如三门峡和南阳之间没有相关性,把这两个城市划为一个板块比较牵强。从战略实施效果看,“北高南低,西重东轻”,从西北向东南梯度倾斜的态势没有改观;地区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于资源导向,区域的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经济优势;边缘地区、农业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并且这种特征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总之,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对区域发展布局做相应的调整。
2.中原崛起战略布局要适应中部崛起战略的要求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0号),明确了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简称“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定位。2010年年初,国务院又通过并发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中部地区“两横两纵”的空间发展布局。河南作为中部大省,应当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重新审视过去的战略布局,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调整。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的“两横两纵”经济带(沿长江经济带、沿陇海经济带、沿京广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除沿长江经济带外,都与河南有极大的关系。同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对培育城市群增长极提出了新要求,在列入规划的6个城市群中,中原城市群具有重要地位,如何提升该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从全国发展大局看河南,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应当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为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全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基于此,河南应当认真研究自身在中部崛起中充当什么角色,担当什么责任,发挥什么功能,并从省内区域空间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上强化河南在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对现有战略布局进行必要的调整。
3.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
当前,河南经济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为了确保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当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发展目标的要求,认真审视全省已有的战略布局。河南的战略布局作为全省的顶层设计,一定要符合省情,符合群众的期待,符合国家国土开发格局和产业布局的要求。要认真权衡河南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地位。要注重分区域开发建设、进行合理的生产力布局,通过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达到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与整体开发的目标。要通过布局手段,扶持重点地区或特定区域经济社会的重点建设,在区域非均衡增长中实现经济整体增长。要按照覆盖全域、功能完善、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合理布局,科学利用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和整合资源的作用,使全省空间结构合理、城市和产业分工明确、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从而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区域合作。
二 中原崛起空间新布局的内涵
中原崛起的空间新布局,可以概括为“一极、两环、三区、四带”。实施“一极、两环、三区、四带”的中原崛起新布局,既是对原有战略布局的继续,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一极、两环、三区、四带”的新布局,体现科学发展,突出全面提升,注重发挥优势,坚持工农业协调发展和城市群带动的基本经验。
一极:郑汴洛核心增长极 郑汴洛核心增长极的空间范围包括:开封市区,其中含汴西新区;郑州市域,其中含郑州市辖6个区、郑州新区,以及郑州所辖的中牟、荥阳、巩义、登封、新郑、新密6个县(市);洛阳市区、洛阳新区,以及洛阳所辖的偃师、孟津、新安、伊川、宜阳6个县(市)。2008年,郑汴洛核心增长极地区生产总值4706亿元,总人口1253万人,占全省比重分别为25.6%和12.6%,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倍以上。郑汴洛核心增长极,将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极、带动极,即通过郑、汴、洛3个市的优势互补,带动河南经济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两环:环郑州和环洛阳城市组团 环郑州城市组团以郑州为中心,包括郑州、开封、新乡、许昌、焦作5个省辖市。环洛阳城市组团以洛阳为中心,包括洛阳、济源、三门峡、平顶山4个省辖市。2008年,郑州城市组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6736亿元,总人口为2511万人,占全省比重分别为36.6%和25.3%;洛阳城市组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3930亿元,总人口为1447万人,占全省比重分别为21.3%和14.6%。构建环郑州和环洛阳两个城市组团,将充分发挥郑州在科技服务、经济和政治管理、文化扩散和高加工度工业生产等方面的优势,发挥洛阳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基础好、特大型和大型企业多、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数量多的优势。通过两个城市组团,将带动河南城市非均衡发展达到成熟并进入相对均衡发展阶段,形成“双核牵引”的新格局。
三区:产业集聚区、粮食主产区、生态保护区 加快推进“三区”建设,能较好地体现在中原崛起中重在持续、重在提升等新理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全省首批确定的175个产业集聚区,在各区域分布相对较为均匀,数量大体与各城市所下辖的县(市)数量相对应,基本保证了每个县(市)有1个产业集聚区,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其中,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的4个,以河南省级开发区为依托的22个,其余均为市级或县级开发区,占总数的85%以上。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充分依托各城市和县(市)现有的工业园区,符合地方实际情况,易于获得发展后劲,适宜作为城市的优先开发区域。二是粮食主产区。在河南省层面上,根据全省气候、土壤、水资源、地形地貌和地理空间的连贯性,在黄淮海平原、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和南阳盆地三大区域,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现状水平较高、增产潜力较大、集中连片的95个县(市、区)作为河南粮食主产区的主体范围。这95个县控制全省耕地面积的83.5%、基本农田面积的85%,其中的89个县是国家已认定的粮食生产大县。加快推进粮食主产区建设,是统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与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三是生态保护区。依据河南生态省建设的要求,生态保护区的类别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3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和省级生态示范区48个,地域范围包括湿地111万公顷、自然保护区75万公顷、国家和省级生态示范区892万公顷。生态保护区的层次可予以扩展:将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纳入保护区域;除保护区域的自然属性外,进一步考虑区域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属性,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差别化政策。
四带:沿陇海铁路经济带、沿京广铁路经济带、沿宁西铁路经济带、沿大广高速经济带。河南主干交通沿线的城镇、产业、人口布局较为集中,给产业发展轴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综合考虑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今后河南可以按照四条城镇和产业密集带进行布局,即沿陇海铁路经济带、沿京广铁路经济带、沿宁西铁路经济带、沿大广高速经济带。一是沿陇海铁路经济带。以郑州、洛阳两个城市作为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高势能的辐射源,以商丘、开封、三门峡、平顶山以及巩义、偃师、灵宝等为支撑点,呼应山东、江苏以及环渤海都市圈发展,辐射大西北。二是沿京广铁路经济带。以安阳、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为支撑点,围绕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南北长约500公里,宽约30公里范围内的节点城市和交通通道展开布局,呼应京津冀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发挥连南通北的通道作用。三是沿宁西铁路经济带。以信阳和南阳为节点城市,强化与长江中下游、关中地区的合作,尽快形成河南重要的城镇和产业发展轴。四是沿大广高速经济带。以濮阳、新乡、开封、周口、信阳为支撑点,形成与沿京广经济带相呼应,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徐州都市圈密切合作的南北向经济带。在四条经济带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历史文化渊源、产业同构性和互补性、要素流动方向,先行形成若干经济协作区,通过协作区的整合发展,推动全省城镇、产业、生态空间布局优化。
三 中原崛起空间新布局的意义
“一极、两环、三区、四带”的中原崛起新布局,既是对原有布局的继承,又是在新形势下对原有布局的发展和突破,其功能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既突出了中原城市群的龙头作用,保障其继续发挥在中原崛起中的引领、带动和示范效应,又强化了郑州和洛阳的区域聚集和辐射效应,通过“两环”架构进一步凸显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重心和着力点,增强郑汴洛区域的核心增长极功能,并提升其“东引”“西进”的能力。
二是体现了河南的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现实,将粮食、文化资源、区位等优势与产业发展基础有机融合,提出“三区”发展布局,有利于提升优势、聚集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既切实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又依托比较优势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强化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以“四带”布局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限制,突出“经济区域”的概念,以促进优势互补。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共同对区域经济、产业、生态的发展进行定位和规划,建立起推进各经济带发展的调控机制和市场机制,进而实现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
四是与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相对接,融入中部“两横两纵”总体布局,围绕“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的中部总体定位,体现了中原崛起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是正确处理了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贯穿主体功能区理念,以“三区”作为加快中原崛起的载体和平台,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动集约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益双赢。
六是彰显了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的要求。将过去被忽略的边缘地区涵盖其中,如将三门峡纳入洛阳城市组团中,使其更好地融入郑洛工业走廊,并将南阳和黄淮4市有机融入“四带”,且与“三区”布局相融合,经过培育,将进一步激发其发展活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原载《领导参阅》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