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原来是小哥儿把小公子从歹人手里救出来,老朽这里谢过。来人呐!取二十两银子来,谢过这小哥儿。”老管事听说是这少年郎出手相救,立刻喊人去拿银子。

拿银子的人刚走出门,就见到一个白面的书生,手里拿着一柄折扇走了进来。林可旺赶忙站起身来,笑着说道:“大公子来了,老夫这相有礼。”

听说这就是袁英泰的大公子,李枭仔细了打量这位辽阳第一官二代。

浓密的眉毛叛逆的稍稍向上扬起,长而微卷的睫毛下有一双清澈如朝露一般的眼睛。英挺的鼻梁直透山根,玫瑰花瓣一样红润的嘴唇,还有格外白皙的皮肤。同为男人,李枭也不得不承认他很帅。

“袁盎见过府台大人,舍弟的事情府台大人费心了。在此谢过府台大人,府台大人的恩情我袁盎铭记于心。大恩不言谢,日后府台大人有用得着的地方尽管开口。”袁盎笑着对林可旺说道。

李枭眉头一挑,别看这袁大公子袁盎只有十六七岁的模样。做人还真是像个溜溜球一样圆滑,说话的时候句句是他袁盎。丝毫不提他老子袁英泰,如果你没有个做经略的老子。知府大人认得你是谁!

可偏偏袁盎就是不提,今后就算是有事袁家不帮忙,也是他袁盎的事情,与他老子袁英泰无关。

林可旺对着袁盎拱拱手:“大公子说笑了,此事乃本官职责所在。辽阳地面儿上不靖,才出了这样的事情。本官一定下大力气,绥靖辽阳府城。为上报效朝廷和袁大人的信任,为下保辽阳黎民一份安宁。”

又是一个比泥鳅还滑的家伙,满嘴的官话。让人一丁点儿错都挑不出来,这林可旺还真是一个当官儿的料。

这俩人再说下去,可就没自己什么事情了。

“小人见过大公子!”李枭抬起手,对着袁盎拱了拱手。

“这位是……!”袁盎上上下下打量了一下李枭,看这人穿着普通。看起来也就是十四五岁的年纪,不过眉宇间带着一股英气。有些闹不明白李枭的身份!

抱着小公子的老管事,连忙走上前小声禀报道:“大公子,这位就是从歹人手里救下小公子的义士。老奴做主,赏他二十两银子。”

“哦!原来如此,救下舍弟二十两银子太薄了。袁福你也忒小气了些,本公子加你二十两。多谢……!”

“袁大公子,客套的话不必多说。四十两银子的赏钱,小人也不想领。小人只有一个心愿,还望大公子成全。”李枭直直的看着袁盎说道。

在辽阳府,很少有人敢拿这种眼神儿看他袁盎。袁盎不由得眉头一皱,也盯着李枭看。原本指望拿钱摆平这桩事情,看起来却并不容易。

李枭赌的就是这个,大人物有大人物的行为规则。一般来说,能用钱摆平的事情都不叫事儿。所以,上位者遇到事情都喜欢拿钱摆平。如果你不要钱,他们就会产生疑惑。这时候,他们心里都会盘算对方要什么。而不会开口训斥或者反驳!

“好个胆大的小子,难道你想挟恩图报!老夫早就看你是个刁民,来人,轰出去!”

袁大公子,林可旺没说话。邢师爷却开了口,走过来手指头快要杵到李枭的脸上。

“慢!这位义士,您有什么要求可以说出来。袁某恩怨分明,既然你救下舍弟。只要不是过份的事情,袁某都可以答应你。”袁盎拦住赶过来的差役,看着李枭的眼睛说道。

很奇怪,他觉得这个小子很不一样。

通常这个年纪普通人家的少年郎,到了衙门就已经吓得魂不守舍。更何况知府大人在这里,而自己又是经略大人的公子。普通人家的孩子,看到这样的场面早就吓得连话都说不利落。

而这个小子,不但说话连贯不打结巴。眼神中也没有一丝的胆怯,甚至邢师爷的手指快杵到脸上,他也没有丝毫害怕的意思。要知道,在普通百姓的眼中。邢师爷这种人,也是了不得的存在。这个小子,居然可以无视。

不简单!不简单!

观人接物是官宦子弟的基本技能,没这两下子怎么在纨绔圈儿里面混。别看袁盎年纪不大,可却是个中高手。一般的少年人,打眼就能看个七七八八。眼前这个小子,却是有种看不透的感觉。

袁盎在心里,开始认真对待这个小子。

“不知道义士怎么称呼?”袁盎拱手问道。

“李枭!”李枭还了礼。

“原来是李兄,有事情尽管说出来。”

“我这位朋友,他有最新鞑子的军情,需要面见经略大人禀报。”李枭一指身后跟着的格日图说道。

“哦?”袁盎打量了一下格日图,这家伙一看就知道是蒙古人。

蒙古人部落现在非常杂乱,有些部落和女真人结盟。抢劫一起来,分赃一块分。大家你大爷娶我三姑,我老姨嫁你四舅。混得都成了亲戚!

有些部落,却跟女真人是敌人。好多还有很深的仇怨!眼前这个人是哪个部落的,却还不知道。

“公子,小心这个鞑子。非我族类亲其心必异,万一他们是想对经略大人不利……!不可不防啊!”邢师爷躬着身子在袁盎身边说道。

“哈哈哈!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经略大人麾下谋臣如云猛将如雨。难道还怕我这位朋友去刺杀不成?”李枭笑了两声,看着袁盎说道。

“好!好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想到你一个小子居然读过书?可会写字?”

“会!”李枭肯定的答道。

开玩笑,老子士官学校毕业。从小又是书法爱好者,虽不敢说精通古文。但繁体字还是认识不少!

听说李枭居然识字,这让包括林可旺在内的人都很吃惊。辽东这地方自古荒僻,汉人祖先在这里几进几退,也就是永乐之后汉人才在辽东多起来。都是些在执役的军户,还有山东河北逃难的农民。哪有几个识字的,这导致辽东简直可以称作文化沙漠,百分之二十的人都是半文盲。

那百分之八十……是纯文盲!

听说李枭居然识字,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