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格心理学

第一节 与行为模式有关的人格

什么是人格?人格这个概念指的是人的行为风格或者行为模式。它既受到个体遗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的左右。

一、基本概述

如果说性格是由各种性格特征结合产生的一种复杂结构,那么人格就是包含了多种不同性格在内的结合体。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培养出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比较系统的认知,这种认知具体体现在我们对于外界事物和接触的人的看法以及品行定论。不论我们是否注意到了人格的存在,它都确确实实地潜埋在我们的意识中。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却又略有差别的人格,而“人格理论”也就此衍生出来。

这种理论能够帮助我们解读和预测他人的行为,也能让我们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因为人格具有稳定的心理结构与过程,它总是能够将我们的经验结合环境而产生反应,如此,我们便可以借助人格的倾向性,去预测某个人在给定环境中将会出现的行为,进而分析出某个人的行为与其他人行为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概括地说,人格是我们每个人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称谓,是一个庞大却又稳定的组织结构,能够在任何环境下,或者超越了环境的不同时空下,影响我们的外在表现和心理活动,使我们产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所以,人格既标志着一个人的独特性,也能够反映出他在自然性与社会性中不同的心理特征。

二、主要特征

人格是人类所独有的,受到先天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的感受与培养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个人特质。它将人类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个性特点以及本质,通过外在表现表达出来。如性格、气质、德行、信仰、魅力等表现方式,来体现每个人不同之处。

人格的主要特征有四条,分别是人格的独特性、统合性、功能性以及稳定性。

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通常会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影响。我们每个人的遗传因素不同,生存与教育的环境也存在巨大差别,这就造成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最独特的心理特征,即人格。

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产生的原因都不尽相同,这也就造成了“人心不同,各有其面”的情况发生,这时人格的独特性就显现了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就没有相似之处,我们总能找到一些相似之处,将其归类总结为同一种特质。

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受到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比如遗传因素和体质因素的影响;还有社会因素的作用,比如大环境、小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体现在人格上,就呈现为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使人格既存在着共同性,也存在着差别性。

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不仅仅可以阐述某一个人或者其他人的心理特点,也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心理问题上做出解释。比如某个民族、某个阶层、某个集团之中的人,都会存在着某种相同的心理特点。

2.统合性

虽然人格是由多种不同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它并非一成不变,完全可以因为人对自我意识的调控而发生变化,改变其内在的一致性。所以,能够对人格产生影响的自我意识,便成为我们评定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人格的统合性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只有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状态,他的人格才是健康的。反之,若对某种因素的变化适应起来十分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的情况,这种无法满足人格统合性的心理状态就是不健康的人格。

3.功能性

人格具有功能性是因为它常常能够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走向。所以,是否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意味着我们是否能够获得一段成功的人生。比如,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有坚强人格的人能够奋勇拼搏、绝地反击,而有懦弱人格的人,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丧失朝气。

4.稳定性

个体在某一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偶然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代表他的人格,因为人格是具有稳定性的,但是这种稳定性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并不会一成不变。

比如,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生活环境的改变,都会对人格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人格是存在可塑性的,而它的稳定性,只能说是某一时期的心理特征。而我们关注一个人人格的培养与发展时,必须将人格的可塑性与稳定性统一而论。

三、其他含义

人格是一个个体的具有一致性的行为特征的集合。

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专属的人格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会作用在行为的每一个细节上,让每一个人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时,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人格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方式,来猜测某一人格对人类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我们通过个体在适应环境时,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性格、体质、气质等方面表现的整合,参考表现人格的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性,来研究人格。以一致性的动力和连续性的自我表达,来详解单一的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带有独特性质的心理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