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耕与地下水

腰坝滩地总面积964平方公里,灌区总面积64平方公里,可耕地10万亩,灌区主要靠潜水含水层和承压水含水层中的水。2005年末内有耕地70384亩,是全盟最大的地下水灌区,种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麦、葵花、西瓜、籽瓜等。

腰坝农业开发于20世纪50年代,当地的农牧民开挖大口井灌溉,到1967年灌溉面积为3600亩,年产粮料22.5万斤。1968年,腰坝地区做了全面的勘探,政府对井渠、道路、林、田、机、电做全面规划。197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批准腰坝为全旗的饲草料基地;1973年共打机井348眼,修水库4座、塘坝40座、地下管道50公里,开垦荒地6540亩,当年产粮料80多万公斤。1979年7月1日,阿拉善左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民国17年(1928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宁夏省、甘肃省,阿拉善划归宁夏省管辖。1949年阿拉善和平解放,成立了阿拉善和硕特旗人民政府;1950年划归宁夏省,成立宁夏省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合并于甘肃省,宁夏省蒙古自治区改称甘肃省蒙古自治区。1979年7月1日,阿拉善左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4月1日,阿拉善盟成立,辖阿拉善左、右两旗和额济纳旗。历史上在1959年、1960年大批受灾民众(多为汉族)从甘肃省民勤县迁入阿拉善地区。1949年后,左旗曾经先后为宁夏和甘肃的辖区。到1981年,腰坝共开发耕地3.8万亩,年产粮料500万公斤以上。1983年8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种草种树威力大,奇旱缺雨不靠天》,报道了腰坝10年开发的成就。1990年,灌区的老式锅锥井被机井取代,共有机井284眼,平均深度100米内,灌溉43293亩;平均井距450米,灌溉面积250亩。农业灌溉采用450×450米南北向方田。现代化农业开垦有了成就!

1995年,阿拉善左旗实施“沿山经济战略”,加大粮、饲草基地开发,成为全旗最大的粮料基地,耕地逐年增加。2005年有机井346眼,灌溉耕种7万余亩,年用水量4000万立方米。2005年,全镇有12个嘎查2965户,总人口8781人;6月末,牲畜总数105054头(只);其中农牧业2026户、7577人,人均收入2697元;有乡镇企业原煤和化工,从业人员731人,年产值5412.3万元。在全盟名列前茅。

表6-4 腰坝绿洲地下水历年开采纪录

资料来源:《阿拉善盟腰坝绿洲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西安:长安大学,2005,第24页。

聪明的人类发明了电和电动力机井,毫不费力将上亿年积存在地下深层的水提出来,灌溉农田,增加物质经济的收获。在1985年以后,灌区中部和西南部上部潜水水质恶化,立即采取的措施是封闭上部30米以内的潜水层,开采深层地下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地下水开采量增大,地下水位比开发前平均下降4米,最深达9米,水质恶化。矿化度由开采前小于1克/升,上升到1.2克/升,最高达3.2克/升。见《阿拉善左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第368页。后来,腰坝西南部水质恶化后,采取的措施是引贺兰山水解决工程和生活用水,有11处自来水工程。

地下水水质如何会恶化?小麦平均每亩地灌水量高于600~800立方米,玉米每亩平均超过500~600立方米,远远高于小麦和玉米实际生长需水量。冬季保墒的灌水量通常是178~232立方米。不平整的大田不能均衡受水,盐分就过于聚集到没有浇透的地方,影响作物生长。大跃进的开发模式、粗放的耕作方式,增加了不必要的灌溉用水。

李佩成的团队采集了大量的数据,做了细致的分析,给出三个基本的发现。《阿拉善盟腰坝绿洲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西安:长安大学,2005,第17、20~21、43、65页。第一,腰坝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贺兰山大气降水侧向补给水量,每年只有2000万立方米。而绿洲灌溉用水量现在每年达4070万立方米。有近一半的灌溉用水采自深层含水层静储量。超量开采导致全区水量持续下降,1989~2005年,地下水以年均0.22~0.33米的速度,平均下降3.5~4.8米。

另两个发现是地下水质恶化。腰坝绿洲开发初期,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小于0.6克/升。1985年,据区内百余眼井取样分析,矿化度上升到1.8克/升。2005年、2006年取样矿化度上升到2.5克/升。通常水中有一毫克镁,但超过一克,水就难以适合人饮用和作物灌溉。

根据在绿洲21个采样点取水测定:Ⅰ类水不存在;Ⅱ类水能够满足人饮用和灌溉,约占腰坝面积的35%;Ⅲ类水约占41%面积;Ⅳ类水不存在;Ⅴ类面积约占24%,主要分布在靠近陶苏湖的西南面。按照客观赋权法——污染物浓度超标,Ⅴ类水地区的地下水含氟量超过饮用水标准,不能饮用,也不宜灌溉。就是说,在1985~2005年的20年间,四分之一的土地已经变得不适合人类居住。

第三个发现,由于地下水水质恶化,土壤盐渍化程度也在加重。绿洲灌溉区内16个耕层取样,土壤耕层全盐量在0.039%~0.227%。干旱的绿洲无地表径流常流水补给,暴雨季节的洪流成为地表短暂补给来源。

腰坝地下水补给有两个主要来源:北坝头蓄积洪水,源于柳门子沟,并由南寺沟通往腾格里沙漠的季节性河流,补给北部地下水,它们是地表水入渗地下后补给的主要来源。南坝头的水没有垂直渗入地下,洪水大量消耗与蒸发,一部分绕过绿洲边缘,进入陶苏湖。

但腰坝有一个致命的侧向径流补给。绿洲与西边沙漠中的巴彦达来湖之间有条宽4~5公里的南北巨大沙梁,分布有高约10米,向西缓倾。沙梁中赋存的潜水水位高于腰坝绿洲的地下水位,成为西侧补给源,而南部侧补来自陶苏湖,这两个湖都是盐碱湖。《阿拉善盟腰坝绿洲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西安:长安大学,2005,第3~4页。

春季小麦和夏季玉米的灌溉开采量大,地下水大面积下降,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开采高峰期,水平均下降2~4米,最大达18米,10月有所回升;11~12月是第二个大规模灌溉时期,到了1~3月地下水又有所回升。2005年的测定:9~12月水位明显下降13.92米。历年开采量增加,水位加速下降(见图6-7)。

图6-7a 历年地下水开采量变化曲线

资料来源:《阿拉善盟腰坝绿洲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西安:长安大学,2005,附图4,第33页。

由于腰坝地下结构——呈簸箕状地形,中间低,东北和南地势高——在灌溉高峰季节,绿洲地下水位呈现漏斗形状:边缘地下水高于中部——东北为1275~1269米,南部为1272米,西南的陶苏湖为1268米,而中心水位标高比较低(1265~1266米)。此时,地下水径流向低位中心流动,包括陶苏湖,向漏斗中心流移,水力坡度大,侧向补给流速也增大。到了恢复期(12月至来年3月),地下水的径流主要由绿洲北、西北、西南方流向中心地带。此时,西南部的地下水位标高(1278.4~1279.2米)和北部的水位(1278.6~1279.6米)较东部水位(1277.3米)高出1.1~2.3米。陶苏湖的上层咸水源源不断地补给了绿洲的地下水。

图6-7b 观测井3月、6月历年水位变化图

资料来源:《阿拉善盟腰坝绿洲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西安:长安大学,2005,第24、25页。

在自然状态下,陶苏湖是排水基准,湖内蒸发量大时,绿洲地下水向外运移。当绿洲中部地下水下降,陶苏湖从排水基准变成补给水,改变了自然状态的地下水径流循环,使径流区变成排泄区,排泄区变成径流区。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去盐留。”由于绿洲地下水位低于西南部的陶苏湖和西部的沙梁,土壤中的盐分难以排出绿洲盆地,大量盐分沉积在土壤中。虽然表土盐渍化程度不严重,但采用深层潜水灌溉的过程,造成钙镁等矿酸沉积,最后导致碱害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