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前言

《大学开放天地新——一位百年学府校长的思考与探索》书稿即将交付出版,我有如释重负之感。几个月来,我黎明即起,诸事不为,连每天阅览一个多小时的报刊这一“规定动作”都暂时停掉,集中精力编辑这部书稿,现在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本书收入我2002年8月~2008年7月担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期间所作的报告、讲话、访谈以及所写的相关文章。我把它们分为两部分五大篇。第一部分即第一篇是大学理念,属于大学的“形而上”方面,主要探讨大学“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大学的本质、大学的使命、大学发展的方向、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等这些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不要以为大学理念是很抽象的东西,实际上它对一所大学的发展具有导向、规范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即第二篇到第五篇,属于大学的“形而下”方面,主要探讨大学“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研究大学理念的具体实现途径。一所大学面临的具体问题和要做的事情纷繁复杂,我根据自己的工作体会,择其要者,概括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开放办学和学校管理四类。从第二篇“学科建设篇”中可以看到福建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六年中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和所取得的节节胜利,这里既有各院系、学科因结构调整而带来的“阵痛”,也有广大教师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付出的艰辛。作为校长,我要对全校的学科建设负全面运筹之责;作为学科带头人,则要对自己所在的学科进行具体的谋划和建设,这不仅仅是工作关系,坦率地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论经济学这两个学科包含着我人生的价值追求和学术的全部志趣。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第三篇“人才培养篇”主要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我国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成了新世纪以来大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教育部在那几年大力推行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也许在今天来看可能褒贬不一,不过我认为,在当时确实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自上任开始就准备迎接评估,到2007年10月评估结束,凭借评估这股东风,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第四篇是“开放办学篇”,我始终认为,坚持对外开放办学、不断提高国际化程度,是建设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但是知易行难,这不仅要克服传统观念、现行体制等无形和有形的一系列障碍,还要承担种种意想不到的巨大风险。例如,2003年“非典”期间学校派出的全国高校第一批 (18人)汉语教学志愿者前往菲律宾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无论对这些学生还是对学校领导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现在海外华文教育已成为学校对外开放办学的一大亮点。在我六年的校长生涯中,很荣幸地经历了建校九十五周年和一百周年的校庆,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通过这两次校庆活动,不仅使福建师范大学进一步了解了外部世界,也使外部世界进一步了解了福建师范大学。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它既是治国之道,也是治校之道。第五篇是专门探讨学校管理的。我从上任伊始,就强调要加强学校管理,六年内汇总有十一谈,当然每次谈的内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学校管理是同观念转变、体制创新和学校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对福建师范大学发展具有极大影响的新校区建设和管理,占了该篇很大的篇幅。以开放推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使学校不断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新的面貌,这是贯穿本书的一条主线,也是两千多个日夜中我孜孜不倦所“上下求索”的。

那么,为什么要出版这本书呢?主要考虑有三。

一是为将来的福建师范大学校史编写提供一份原始资料。我在2003年9月9日学校部署新学期工作的讲话中就提到:“再过四年就是我校的百年华诞,我们从现在起就要为此作准备”;“做好与校庆有关的一些基础工作,比如校史的编写……”在2007年11月建校一百周年前夕,经过有关人员的辛勤劳作,一部比较完整的福建师范大学校史终于面世,填补了空白,堪称是校史编写上的一大功绩。但是,毋庸讳言,由于时间短促,资料缺失,所以这部校史仍稍显粗糙,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在百年校庆丛书中,有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社会历史学院一位博士写的《大德是钦:记忆深处的协和大学》,作者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梳理了福建师范大学主要前身校之一——协和大学四十年的办学脉络,包括对前后五任校长的办学思想专门作了介绍。协和大学办学距今远的即将百年,近的也有半个世纪之久,书中所涉及的材料散落在国内外,收集相当困难,因而这些材料弥足珍贵。我由此想到,到福建师范大学建校200周年的时候,那时人们要回顾21世纪学校的历史,现在看似寻常的材料将来恐怕就是很稀缺的了。与其让后人在故纸堆里费力搜寻求证,为什么我们现在就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些方便呢?而且,福建师范大学的发展同时也是福建省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促使我把一大堆的材料加以整理,并付诸出版。

二是为福建师范大学的广大校友和关心这所大学的人们提供一段校情概况。福建师范大学历史悠久,在百年校庆时,我们曾对历届校友(包括前身校)作过一次全面的统计,终于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33.5万人。校友对母校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有的人称之为“情结”。我曾接待过一位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大使夫人,她提出可否带她去曾经住过的学生宿舍楼看看。在宿舍楼前,她驻足良久,凝神静思,其内心之激动可想而知!我在国外访问时,从一个个校友的眼神和言谈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希冀了解母校变化的渴望以及愿为母校发展尽绵薄之力的真诚。在福建师范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校友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母校的支持和帮助,其中许多“故事”令人感动!另外,在我所接触的许多人中,有不少人总是热情地表示,他们虽然不是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但与这所大学很有缘分,因为其父母、子女或其他亲属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在我的校长任上,学校正好赶上一个千载难逢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无论在办学规模(特别是新校区建设)、办学层次,还是在社会影响上(恰逢百年校庆),都有比较大的变化,母校的广大校友和关心福建师范大学的人们从本书中可以大体了解:这种变化究竟是哪些?大家又为这些变化做了些什么?

三是为与福建师范大学具有同样命运的大学管理者提供参考。中国的大学有2400多所,数量当为世界之最。我把现有的大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所谓的“985”大学,它们的目标是赶超世界一流大学;第二类是所谓的“211”大学,属于国家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大学;除此以外的大学归为第三类。第三类大学占中国大学总数的95%左右,数量众多,情况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生存和发展都比较艰难。这一类大学的管理者们要想有所作为,就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个中的苦辣酸甜不是局外人所能了解的!我曾听一位颇有影响的大学校长这样说过:国外大学的校长是“老子”,中国大学的校长是“孙子”!这句话显然过于夸张和尖刻,我并不认同,但它多少道出中国第三类众多大学的校长在工作中经常遭逢的无奈、尴尬和困窘!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勉励深圳特区的建设者们要“杀出一条血路出来”,深圳终于迎来了今天的满园春色。深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中国大学,特别是第三类大学,应该如何“杀出一条血路出来”,实现自身追求的目标,确实是一道费解的难题。笔者多年来在大学管理实践中所作的思考和探索,相信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命运的大学管理者来说,不无益处。

我离开大学校长岗位已经四年又四个多月了,本来,本书没有这么快就面世,按原来的计划,起码要在十年以后,因为毕竟书中涉及的许多人和事,大家还记忆犹新。但是一次突发的事件改变了我的计划:2011年9月的一天,我因身体上一个零部件出了故障,差点去马克思那里报到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我本人倒无所谓,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但对学校来说,却多少是个“无形资产”的流失:因为我保存多年的有关学校工作的几大箱材料将被当作废纸卖掉,我头脑中存储的许多有关学校信息也将随着一缕青烟散去。所以,当2012年6月30日我完成一家杂志社一篇长达两万字的约稿后,翌日便开始了本书出版的准备。这与其说是在为自己写作,毋宁说是在向历史作一个交代!

在这里,我要郑重声明三点。第一,福建师范大学在我校长任上获得较大的发展,这是学校历任领导打下的良好基础,也是时任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在每个学期所作的全校工作部署报告,其要点都经过了学校领导班子的讨论,因此它们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并不否认本人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毕竟是很有限的。因此在这里我要真诚感谢校领导班子各位成员和全校教职工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当然,本书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则概由本人负责。第二,本书绝大多数讲话、报告稿都出自我的手笔,或者是把我的讲话通过录音整理出来的。读者可以发现,我的文稿带有哲学和经济学的一些痕迹,这是我所从事的专业使然。当然,也有一些讲话特别是致辞之类是别人代为起草的,但是最终经过我的修改、审定,并以我的名义发布。我之所以收入本书,是因为它们确认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活动事实,仅此而已。第三,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在当时是颇为流行的,我也是赞同的,但是随着岁月的逝去,我现在可能并不赞同或不完全赞同,但为了尊重历史,我还是依原貌把它们保留下来了。

为了庆祝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华诞,我们在新校区的主干道——百年大道上放置了三件很有意义的纪念物,人称“三宝”:清朝末代帝师、我校首任校长陈宝琛的座像;由海内外校友会捐赠的百年宝鼎;内藏一百件由校部机关各部处、各院系、各附校精心挑选出来的纪念品的大铜球——“宝球”,约定一百年后 (2107年)开启。在“宝球”中也有我给2107年福建师范大学校长的一封信。许多媒体曾纷纷打听和猜测这封信的具体内容,在2107年以前这当然是个谜。但是,看完本书的读者大致能猜出这个谜的谜底是什么。

我1972年11月进入福建师范大学学习,1975年毕业留校,1979年在本校在职攻读哲学研究生,除了20世纪80年代末在联邦德国访问一年外,我再也没有离开过这所大学,至今已整整四十个春秋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对这所度过我人生最漫长最美好时光的大学怀有深深的挚爱和眷恋!2012年恰逢福建师范大学建校105周年,本书就是献给她的一份小小的礼物!

李建平

2012年11月6日一稿

11月29日二稿

于福州金桥花园冬夏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