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一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一出现,就给旧制度带来了极大的恐慌,旧世界的卫道士们企图把它扼杀在摇篮里。由于旧制度、旧势力千方百计绞杀新生的制度以及某些苏联领导人执行了一条错误治国路线等原因,苏联这个建立了74年的世界性超级大国最终解体。苏联解体不仅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而且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和国际战略格局,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沉重的。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既有政治因素,又有经济因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外因素,其中传统经济理论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苏联的解体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造成的,而恰恰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因此,苏联的解体当然不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告终。苏联解体了,但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仍然存在,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地正视这个问题。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理论发展史的高度,剖析各种思潮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过,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苏联范式进行深刻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首先,研究苏联经济思想史是理论建设的需要。苏联曾走过十分艰难的历程。在这一客观环境中涌现出的一些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探索。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总体考察和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设想,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对这些经济学家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在苏联领导人错误思想指导下,苏联经济理论有许多歪曲和割裂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苏联经济理论确实也有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地方,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我们要循着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对苏联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经济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和研究,弄清苏联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经验教训,系统地清理已被实践证明为错误的教条,坚持和发展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另一方面,随着俄罗斯政治经济转轨,过去为了某种政治需要而封存的历史档案材料逐渐解密,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背景资料,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当初有关学者真实的经济思想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真伪以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提高和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来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次,研究苏联经济思想史是学科建设的需要。苏联经济思想史是正在开拓中的一门新学科。将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系统研究,时间不长。苏联是在20世纪60年代起步的。在开始阶段,学者们发表的著作大多是以苏联学者卢森贝所建立的、以专题和著作为主干的传统体例写成的。这些研究成果有很大的局限性。1972年,列宁格勒大学社会科学教师进修学院编写、出版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纲》,这对研究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一定参考价值。但这本书还仅仅是一部分人的探索性研究成果,还不成熟。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对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起步更晚,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提上议事日程。在这期间,翻译出版了一批有关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学史的专著和论文。我国学者研究苏联经济理论的成果一般都没有独立成书,其中一部分论述反映在研究东欧经济学的著述中,另一部分论述写进了我国学者撰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中,所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我国学者系统研究苏联经济思想史的著作直到2006年才问世,它就是程恩富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中的一卷——苏俄卷。该书阐述了苏联建国前后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史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意义重大。30多年来,我国对苏联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重视的程度还很不够,研究成果还很分散。我们过去曾接受了苏联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观点,但是对这些理论观点的发展过程,发展的前后关键和转变情形都缺乏研究。这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学科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再次,研究苏联经济思想史是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最终目的在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研究苏联经济理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经济理论不仅是客观经济过程的总结,也是经济实践的指南。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每当我们认识并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时,经济建设和改革就顺利进行。相反,当我们没有认识经济规律,或者违反经济规律的要求时,经济建设和改革就遭受挫折。过去,我们在经济建设中不顾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盲目地引进和运用苏联一些陈旧过时的经济理论,使我们在经济建设中走了不少弯路,教训十分沉痛,应该深刻反思。在我国,如何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件十分复杂和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正确的经济理论作为指导。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之所以弊病甚多,与其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失误和缺陷有很大关系,我们要吸取这一深刻教训。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大量的新问题,要求我们做出回答。为此,就要求我们重新研究过去对我国经济建设影响很大的苏联经济理论,在对比中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性,减少指导工作的盲目性,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因此,研究苏联的经济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把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研究对象和群体视角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苏联经济思想史,而不是研究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是经济理论或经济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只研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才存在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和规律问题,是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过程,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所以不能用对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研究来取代对苏联经济理论的研究,也不能把苏联经济学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围。经济思想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同时思想往往又是片段的,很难形成一个体系。但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主流经济思想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以研究苏联经济思想史的重点和主要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变成了对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

已经发表的研究苏联经济思想史的论著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侧重于列宁及苏共纲领和决议中的经济思想,对苏联普通经济学家的观点或者未予提及,或者只是轻轻带过,实际上,没有触及苏联经济思想史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把领袖人物的经济思想发展史当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这个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革命导师和政党领袖人物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他们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和时代的大潮及本阶级的总体情况息息相关的,他们的经济思想尽管因个人经历和政治修养的差异而显现出个性特质,但由于是革命和建设的领军人物,他们的经济思想体现为人民群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往往是工人阶级思想的集中表现,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经典性。领袖人物的经济思想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也是不容怀疑的,正是从这种思考出发,本书把阐述列宁、斯大林的经济思想作为重要内容,所占的篇幅也很大。

但是,如果一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只停留在领袖人物的经济思想阐释上面,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是一个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各国主要领导者及普通经济学家在内的群体。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他们共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普通经济学家的理论和经济学著作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历史道路上,经历坎坷,曾蒙受许多不白之冤。他们的经济思想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对他们的经济思想中正确的部分可以借鉴,对错误部分的研究和阐释也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是群众的历史,不应当把少数领袖人物和众多普通经济学家的思想理论对立起来和割裂开来,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要求。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书并没有把苏联经济理论史写成仅仅是列宁和斯大林的经济思想史,而同时对那些有贡献、有影响的一般经济学家的有关经济思想也进行了必要的考察和分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三 结构模式和内容梗概

选择什么样的结构模式,才能将苏联经济学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的历史,科学、准确、全面地展现出来?这是研究苏联经济思想史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书的主线是研究自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经济思想发展和演变的轨迹,再现各个时期苏联领导人物和普通经济学家具体而又系统的经济思想。这个选题内容复杂,头绪纷繁。为了叙述清楚,脉络清晰,全书采用了人物排队结构、时期结构和专题研究结构相结合的形式。

由于本书侧重研究在苏联经济思想史上起过比较重要作用的人物及其理论思维行程,所以在叙述上,采取了“人物排队”结构。苏联经济思想史上,即使对某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过一些探索,做过一点贡献、补充、创新或发展的人,本书都尽量纳入,并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有利于读者了解苏联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究竟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究竟有哪些经济思想。人物排队也很困难,生活和工作在同一时期的经济学家,排名一般不分先后。有的经济学家年事很高,学术研究生涯往往跨越几个历史时期,本书就按他们的主要理论贡献排列在相应的时期。有的经济学家随着苏联解体而进入了新俄罗斯的经济研究领域,其学术思想发生很大变化,甚至产生矛盾现象,本书只分析他在苏联时期的经济思想,而不考虑他学术思想演变的全过程。人物排队的叙述方法往往不能揭示苏联经济学产生、形成及发展的总过程,不能反映苏联经济理论发展的全貌。为克服这一缺陷,作者在叙述中又适当采用了时期结构和专题结构。

时期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部分。①奠基时期——主要研究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经济思想。包括落后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对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论证、社会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和产品交换的理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全国电气化的设想、宏观经济管理的思想、合作化理论等。②探索时期——旨在描述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前半期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曲折中前进,这一部分可以看作苏联经济理论的古典时期。包括:对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对布哈林、托洛茨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沃兹涅先斯基、瓦尔加等人经济思想的评论,对奥斯特罗维季扬诺夫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评介,等。③变革时期——研究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理论的变革,这一部分可以说是苏联经济理论发展的现代时期。包括:20世纪60年代的一场经济理论大讨论,苏联数理经济学派的兴起,利别尔曼经济思想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阿巴尔金、阿甘别吉扬、布尼奇等西伯利亚改革学派的主要经济思想,梅德韦杰夫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

专题结构是在每一个时期,拟定几个重要问题进行综述。这种结构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可以把苏联经济学发展的几个要素——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时代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者对苏联经济学中某些基本经济理论产生、形成及发展过程有一个总体了解。按照这一思路,在探索篇,主要论述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准备、孕育、演绎、发展和初步形成的过程。在变革篇重点论述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苏联所有制理论和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理论、苏联的经济改革理论等。

研究苏联经济思想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向人们泛泛介绍一般情况,而是要提出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表述得愈深刻,学术价值就愈高,这种思想就是“论”。遵循这一思想,本课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地介绍苏联各种经济理论观点,而是把重点放在对苏联经济理论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方面,力求对所论述的问题必须“新”且有所创造,这是一个难题。因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不成熟的,它只走过了70多年的历史。因此要对该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进行理论概括,作出科学的结论是比较困难的。同时,苏联时期的研究观点十分陈旧,已经过时,不能沿用。而国内研究也刚刚起步,资料缺乏,研究机构和人员很少,成果甚微。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必须克服困难,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