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 郗永勤等
- 2399字
- 2020-08-29 11:50:14
绪论
循环经济理念是在世界各国逐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资源能源消耗和浪费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战略。随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根据各国实际制定推动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消耗原材料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越发严重,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能源约束日益强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在不断加剧。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均衡。以水资源为例,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而水资源只有世界的8%,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位列世界第121位,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除资源性缺水之外,结构性和水质性缺水又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我国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全国每年污水排放量高达60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约占66%,生活污水约占34%)。除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30%的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全国700余条大、中河流40%受到污染,86%的城市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河流不宜做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已受到污染,80%的湖泊遇到富营养化问题。资源能源约束强化这一严峻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沙灾、水土流失、旱灾和水灾、生物多样性破坏、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从总体来看,近几年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垃圾围城”现象较为普遍,重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全国有近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的水,有5900多万城镇居民的饮用水源水质不合格。2011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首个空气质量数据库,在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超过10万的近1100个城市中,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是海口,排名830位,北京排名1053位。实际上,目前全国有近8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8%。2013年以来,北京、哈尔滨等地发生的雾霾事件,更充分暴露出我国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
第三,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逐步加大。在中国政府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的理念之后,时任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大会中明确表示,中国计划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之中,并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和减排将逐步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节能减排,它要求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同时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创造绿色GDP。在此背景下,开展循环经济的机制与政策研究刻不容缓。
在资源环境问题充分暴露的情况下,党的十八大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框架,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并列,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行动计划将循环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循环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开展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完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从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另一方面,可以为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循环经济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等多个层次,涉及机制设计、模式构建、技术创新、平台服务、政策支撑等多个方面。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问题,本书建立了以规范分析为主导,系统分析为主线,融比较分析、个案分析和实证分析为一体的研究范式,形成了包含逻辑理性主义和经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思路。
第一,系统分析思维贯穿始终。我们将其运用于具体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包括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与政策的系统构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结构、政策体系架构、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等。第二,比较分析法贯穿全书。不少结论和观点都是从国内和国外、历史和现今的比较中得出的。第三,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分析,探析了制约承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为循环经济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探讨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从而为制定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与政策提供了实证基础。第五,采用个案分析方法为理论研究提供佐证,为制定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与政策体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