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策略研究:基于地缘政治的考察
- 郑维宽
- 8391字
- 2020-08-29 11:58:48
绪论
广西是中国南部边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从岭南边疆到西南边疆的过渡地带,因为从地理区位和自然地理特征上看,广西属于岭南边疆,而从历史上的社会民族形态来看,广西则属于西南边疆的一员。广西边疆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自从秦代将岭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以来,今广西境内长期未设置为一个独立的高层政区,而是隶属于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高层政区。此外,由于中原王朝在岭南西部的版图包括了今越南中北部,使得今广西事实上仅是岭南边疆的“腹地”。唐代中前期,今广西境内分属于桂管、容管、邕管管辖,史称“三管”之地,隶属于岭南道。唐后期,为了镇抚桂西南左、右江地区的少数民族,专门设立岭南西道,委派节度使驻镇,俨然高层政区,但其管辖范围仅包括邕管全部和桂管、容管下辖4州,并未涵盖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因此只能算作今广西境内设置高层政区的雏形。而且此时位于今越南中北部的安南都护府(又称“交管”)仍隶属于中原王朝管辖,广西边疆尚未形成。直到五代南汉时期,今越南中北部脱离中国的统治而独立,广西边疆才逐渐形成,并在宋代初步奠定了中越两国广西段的陆上分界线。而且随着宋代广南西路的设立,今广西境内正式成为中原王朝辖下高层政区的一员,开启了广西作为边疆地区高层政区的历史进程。但是我们显然不能只研究宋代以来的广西边疆,因为从秦至宋,今广西境内都是岭南边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广西置于岭南边疆尤其是岭南西部进行考察,有利于厘清中原王朝南部边疆形成与演变的过程。特别是本研究运用地缘政治学、历史地理学的分析方法,以历史时期广西地缘政治结构的演进作为切入点,探讨历代中原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时间过程与策略变迁,有助于我们认识广西边疆的特性。
一 本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意义
目前有关历史上广西边疆的研究成果呈现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研究近代广西边疆的成果较多,而研究近代以前的成果较少;二是研究近代广西陆疆的成果较多,而研究海疆的成果较少;三是研究边境地区防务和建设的成果较多,而将整个广西纳入边疆地区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较少;四是从疆域变迁、边疆经略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地缘政治结构的变动、边疆治理策略的演变涉及较少。具体而言,广西的学者对近代特别是中法战争后的广西边防建设尤其关注,相关成果包括何林夏《试论中法战争后的广西边务》(《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朱从兵《铁路筹建与清末广西边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沈奕巨《清末广西的边防炮台建设》(《广西地方志》2006年第1期)、黄汉英《清光绪年间的广西边务》(《东南亚纵横》1994年第3期)、何丰伦《中法战争后广西边防建设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熊春云《清末桂西南地区的移民实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等。关于近代以来广西边疆经济开发的研究也不少,唐凌先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发表了《矿业在近代广西边疆开发中的作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3期)、《论民国时期民族经济融合中的政府力量——对广西边疆稳定基本构成要素的新认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等文章。然而,有关近代以前广西边疆的研究却甚为薄弱,仅有的少数文章也只是局限在移民的开发方面,而且对移民引起的民族分布格局的演变以及对政治格局的影响基本上不予探讨,更不用说深入分析移民对广西边疆治理所起的作用了,具体可以参见玉时阶《古代汉族入桂及其对广西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学术论坛》1995年第6期)、古永继《元明清时期广西地区的外来移民》(《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范玉春《明代广西的军事移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2期)等文章的论述。一些学者虽对历史上岭南西部疆域的变迁和中原王朝对广西边疆的经略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不是专文论述,在研究的深度上难免有所欠缺。尤中先生的《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方铁主编的《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马大正主编的《中国边疆经略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林荣贵主编的《中国古代疆域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都涉及广西边疆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一些研究还较为深入,但总体上看,仍缺乏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探讨广西边疆治理策略如何演变的内容。李孝聪先生在《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中对广西的自然环境和地缘政治作了简要描述,但对历史时期广西边疆的形成过程及地缘政治结构变迁的因素却未作探讨。
本研究的侧重点虽然不是探讨国际关系,但随着广西边疆的形成而出现的边防问题和外部交往,无疑会对广西的地缘政治结构和中原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策略产生影响。就广西而言,边防问题和外部交往主要发生在中越两国之间。戴可来《略论古代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宗藩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孙宏年《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关于历史时期中越宗藩关系的研究,为宋代以来的广西地缘政治结构提供了一个外部背景,而近代以来中越宗藩关系的解体则刺激了广西地缘政治结构的转型。此外,以前的边防研究多局限于边界防务、边界勘定、边境事务交涉与边境建设,对其背后的行政应对甚少涉及,对中原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总体思想缺乏把握,导致认识上的不全面。因此,虽然目前有关历史时期广西边疆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研究的系统性、综合性、全面性上尚存在较多缺陷,有必要从王朝的疆域观出发,以地缘政治结构的演变为切入点,对历代中原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策略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从新的视角,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历史时期广西边疆的地缘政治结构和王朝的治理策略进行较为深入的历时性研究,特别是注重王朝行政和军事应对措施的探讨,并对影响中原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主导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广西边疆在地缘政治、地缘军事等方面的特殊性。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对历史时期广西边疆治理策略演变过程的系统梳理和分析,而是在复原历代中原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性思考,从边疆观念转变的角度,探讨了在近代外地缘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原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观念也经历了从疆域观到领土观的转变,在治边实践上体现出从控内为主、御外为辅向积极保边的演变。边疆研究是因应近代以来边疆问题的产物,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本研究也不例外,虽然研究时段涵盖了有行政建制以来的时期,但历史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回应现实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五代以来交趾(安南)独立后中越宗藩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近代边疆危机背景下广西边疆治理策略的转型,从中获取处理外地缘关系的经验教训,寻求近代领土观念下广西边疆治理的启示,对解决现实的边疆问题无疑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二 本研究的思路与目的
地缘政治学是从政治地理学发展出来的一门学科,它将地缘因素(或称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地缘政治的“地”,首先是指地理、陆地;“缘”,主要是指陆地的边缘。因此,传统的地缘政治仅指地理政治,是关于地理空间的研究,包括地理空间上毗邻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外地缘关系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政区或不同社会形态地区之间的内地缘关系。而地缘政治结构是指在地缘因素作用下一个国家采取某种行政、军事等措施所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一区域空间结构主要受到政治制度和自然环境等要素的制约,反过来又对地区政治的动向产生重要影响。李孝聪先生将“区域的地缘政治结构”引申为区域内部的行政区划结构,虽然是针对内地缘而言的,但抓住了中国传统社会地缘政治的实质。本研究之所以将地缘政治作为分析边疆问题的视角,是因为地缘政治的概念不仅有助于分析广西边疆的形成过程与边疆形成后的外地缘关系,而且能够较好地阐释广西边疆与中原核心区、广西边疆与周边其他地区以及广西边疆内部不同社会形态地区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历代中原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观念与策略的变迁。从历史上中国南部边疆地缘政治结构的实际情况看,主要包括以宗藩关系为内核的外地缘关系和核心—边缘型的内地缘关系。广西边疆形成以前,其地缘政治结构属于核心—边缘型;而在广西边疆形成以后,中原王朝对广西的治理则面临着内、外地缘双重关系的制约。
历史上广西地缘政治结构的演变,反映着地理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中原王朝治理广西的政治策略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地理因素对岭南西部疆域的拓展与收缩、政区的设置与层级的变动、区域政治中心的选择、王朝治边重心的转移等方面的影响,比如政区的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到民族分布的因素,区域政治中心的选择需要兼顾内、外地缘的因素,而王朝治边重心的转移则是近代以来外地缘剧烈变动下出现边疆危机的结果。其次是地理因素对广西边疆职官选任方面的影响,比如由于广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烟瘴酷烈,初期对该地职官的选任较为轻视,造成吏治废弛,贪腐盛行,随着广西边疆在王朝边防体系中地位的上升,王朝统治者开始重视广西职官的考核选任,甚至采取一些较为特殊的措施,加强王朝的有效管理。再次,军事镇戍作为中原王朝经略广西边疆、实现政治控制目的的一种强力保障手段,亦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岭北军队在广西驻防、征战时的大量非战斗减员,对内对外的军事行动效果往往较差,军队被迫驻守少数要点与轮戍制度、军事部署的非常规调整、军事控制网络长期较为稀疏,都反映出较为恶劣的地理条件对王朝军事控制广西的消极影响,导致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最后,对历史上影响中原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策略的主导地理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包括自然、人文两大方面,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人文因素包括交通条件、民族分布格局等。相对而言,随着交趾(安南)的独立和广西边疆的形成,外地缘因素虽对中原王朝治理广西边疆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近代以前,除了个别时期外地缘关系较为紧张外,在中越宗藩关系的总体架构下,外地缘因素在大多数时期不是主导因素。只是随着近代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广西边疆的外来危机才凸显出来,而清朝维护广西边疆的重点也就转向御外为主。基于上述的主要内容,本研究以历史时期广西地缘政治结构的演进作为主线和切入点,透过内外地缘和核心—边缘互动关系的视角,通过分析历代岭南西部疆域变迁与广西边疆的形成、政区的设置演变与政治中心的变迁、移民进程与民族分布格局的演变等内容,重建历代中原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过程与策略的变迁,以及在近代边疆危机背景下广西边疆治理策略的转型。
本研究通过分析历史时期广西(岭南西部)地缘政治结构的演变过程,目的是为了考察历代中原王朝有效治理广西边疆的措施,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由于不同时期广西(岭南西部)的地缘政治结构不尽相同,因此历代中原王朝的治边策略也有差异,其变迁的轨迹较为明显,反映出治边策略伴随边疆地区政治结构的演变而变迁的特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势力向边疆的渗透加速进行,对广西边疆的控制日益增强,边疆地区的内地化进程也明显加快,边疆与内地的差异逐渐缩小。随着近代以来领土观念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的强化,王朝治边的重心逐渐转向外地缘方向,边界的勘定与维护、边防建设、边境贸易等成为治边的主要内容。因此,历史上中原王朝对广西边疆的治策经历了近代以前“制内为主,御外为辅”向近代“御外为主,制内为辅”的转变。
三 本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时间跨度长,涉及的地理空间较广,在资料的占有上要求“尽全时空”,也就是尽可能全面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信息符号和历史地域信息符号,表现在资料的收集上努力做到“竭泽而渔”。本研究的资料来源尽可能实现多元化、全面化,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官书,包括历代正史、实录、政书、奏折、奏议、谕旨等。由于边疆问题是关系国家政治的大事,因此在历代官书中都有较多记载,正史等官书无疑是本研究最重要的史料来源。
二是历代私家历史著述,包括别史、杂史、载记等。历代私家历史著述也保存了一些与边疆有关的史料,对正史等官书史料是有益的补充。
三是历代地理总志、地方志、地理类著述。历代地理总志、地方志和一些地理类著述对边疆的自然地理状况、疆域范围、政区的设置演变、边疆的人口与民族分布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是官书以外的又一重要史料来源。
四是历代游记、笔记、诗文集。由于历史时期边疆的气候条件、地理物产、民族风情、社会形态等与内地差异甚大,激发了游宦、谪贬士人的兴趣,他们留下了大量有关边疆情况的游记、笔记和诗文集,其中一些内容对分析边疆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和中原王朝对边疆的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是档案文献史料。档案文献史料在清代存留较多,其关于边疆的内容对研究清代中央政府对广西边疆的治策具有重大价值。
六是国外文献。广西与越南毗邻,历史上越南中北部曾长期隶属中原王朝的统治,独立后仍在总体上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因此越南文献记载了大量与中国相关的史实。运用越南文献分析外地缘关系对广西边疆政治结构和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策略的影响,能够起到很好的参证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人口史、民族史、环境史等学科的方法。历史地理学方法非常适用于边疆研究,一方面,历史地理学重视对历史时期特定地理区域的研究,而边疆无疑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历史地理学擅长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这对考察广西边疆与邻国的关系、广西边疆内部不同社会形态区域之间的关系、广西边疆与内地的关系以及广西边疆与其他相邻边疆的关系非常有用。而且本研究关于历史疆域的变迁、边疆政区的设置演变与政治中心的变迁、民族分布格局的演变、交通路线的变迁等内容,都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缘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角度,非常适于分析在内外地缘背景下广西边疆的形成、变迁与地位问题,不仅有利于透视与邻国的外地缘关系,而且能够较好地阐释广西边疆与中原腹地以及广西边疆内部不同地域板块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内地缘而言,边疆、地理区域、地缘政治三者之间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而地缘政治是将边疆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纳入中原王朝统治体系的重要表现手段,体现了王朝视野下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分野,也能很好地解读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治理的态度。人口史、民族史的研究方法是分析广西边疆民族分布格局的有效方法,有利于通过分析历史上汉族移民迁入广西边疆的过程及分布、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互动,探讨民族因素对统治者制定边疆民族政策的影响。因为历史上广西边疆少数民族长期占据人口优势,民族因素在形成广西二元政治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成为影响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主导因素。环境史的研究方法体现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向史学领域的渗透,它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置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去认识,揭示特定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以及人类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利用与改造。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山多地少,气候炎热潮湿,森林植被茂密,历史上是中原王朝南疆著名的烟瘴之区,特别是在清中期以前,广西边疆的烟瘴环境曾是中原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将环境史的研究方法引入本课题,有利于揭示环境因素在广西地缘政治结构演进中的作用和对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影响。
四 本研究的篇章结构
本研究共分成七章进行论述,前六章是按照广西边疆发展的历史脉络,运用地缘政治学、历史地理学等研究方法和历时性的分析手段,对不同时间断面上广西(岭南西部)所处的地缘背景和中原王朝治理广西(岭南西部)的策略进行探讨,揭示其前后的继承性和变化,并站在王朝经略整个边疆的全局高度审视广西边疆地缘的特殊性和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策略的特点。第七章则是对影响中原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几个主导因素进行分析,深化对广西边疆特殊性的认识。
第一章,论述秦汉时期广西边疆的治理过程与策略。通过分析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地缘条件、地缘政治结构和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过程,探讨秦汉王朝在岭南采取的推行并完善郡县制的行政措施和“以其故俗治”的少数民族政策,揭示出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社会组织形态是郡县制下的部族社会自治结构。随着对岭南边疆经略的深入,秦汉王朝对岭南土著民族聚居区的行政控制逐渐加强,表现为增置政区、移民实边、推行教化,而对岭南土著人民的反叛则采取坚决的镇压措施。
第二章,论述三国两晋南朝时期广西边疆的地缘政治结构与治边策略。首先对三国两晋南朝时期岭南高层政区的调整及其外地缘的变化进行分析,指出始置于东汉末年的岭南高层政区交州分为交、广二州,是岭南地区地缘政治结构发生变化的产物,广州的设立使今两广地区在同一高层政区的管辖下联系较为紧密,而交州管辖的范围仅局限于今越南中北部地区,反映出二州之间的分野逐渐显现。同时,外地缘林邑国的独立和扩张,成为威胁中原王朝在岭南边疆统治的重大因素。而中原王朝对岭南西部的统治,则受到民族因素和外地缘因素的双重制约,呈现出“制内御外”的特征,因此,建立军政合一的政权形式,在广西土著民族聚居区实行左州(郡、县)的羁縻行政措施,推行专将征讨的军事镇抚手段,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治边策略。此外,防范岭南边将、大吏和土著酋豪恃远割据也成为王朝治边的重点。
第三章,论述隋唐五代时期广西边疆的地缘格局与治边策略。隋唐时期是广西向独立设置高层政区过渡的重要阶段,隋朝在桂州(治今桂林)设置总管府,管辖岭南西部十七州诸军事,成为今广西境内的军事重镇,为此后桂州成长为岭南西部的政治中心奠定了基础。唐中前期今广西境内设置桂、容、邕三管,在岭南五管中占据三席,而唐后期岭南西道的设置,更是标志着广西高层政区雏形的出现。隋唐时期,除了隋军征讨林邑和唐后期环王国、南诏短暂侵边外,广西边疆的外地缘和次外地缘保持着相对和平的状态。该时期中原王朝对岭南西部的统治,在行政上加强治理,同时鉴于岭南西部自然条件恶劣,唐代实行了较为特殊的职官选任制度与巡查制度,这一措施还为后世所采用;在军事上实行岭北戍兵镇守制度;而对岭南西部的土著酋豪势力,隋唐王朝主要采取羁縻政策,同时对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进行镇压。五代南汉时期,最终失去对安南(交趾)的控制,而今广西第一次成为岭南边疆的前沿,此后中原王朝的治边实践也开始围绕广西边疆而展开。
第四章,论述宋代广西边疆的地缘格局与治边策略。北宋时期广西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高层政区,加上交趾的独立,使广西在宋朝南部边疆中承担起相对独立的角色。宋朝虽然将交趾纳入了王朝的藩属体系,但交趾的对外扩张政策对广西边疆构成了较大威胁,加上广西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时有爆发,于是“内忧外患”成为宋代广西地缘政治结构的一大特征。在此背景下,宋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治理广西边疆的策略,包括实行招抚与羁縻而治的民族政策、特殊的职官选任制度、逐渐强化并完善军事控制与防御体系、注意处理与交趾和西南诸国的关系,甚至在北宋中后期在广西推行开边之策,希图将王朝势力渗入少数民族地区,从而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控制。
第五章,论述元明时期广西边疆的地缘格局与治边策略。元明时期广西边疆面临大致相同的内、外地缘格局,通过与安南建立并维护宗藩关系,保持了外地缘的总体和平状态;而广西内部则存在鲜明的二元政治结构,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因此,在元明王朝针对广西边疆确立的“制内御外”基本策略中,又以“制内”为主,“御外”为辅,包括构建以静江(桂林)为中心、邕州(南宁)为次中心的内地缘格局,弥补静江(桂林)地理位置较偏的缺陷,并建立以南宁为枢纽的桂西南地缘战略体系;加强和完善王朝控制下的土司制度,实行“以流制土”、“流土分治”与“以夷治夷”相结合的行政治理措施,将王朝的直接控制与间接统治结合起来;建立以千户制、卫所制为核心的军事控制体系,对各族人民的反抗采取军事镇压的手段。
第六章,论述清代广西边疆地缘形势的变化与治边策略。除了在顺康之际和雍正年间曾短暂设立广西总督外,清代广西是长期隶属两广总督管辖的巡抚辖区。广西巡抚偏居东北部的桂林,为加强对广西西部、西南部的统治,清中前期构建了以桂林为中心,以柳州、南宁为次中心的内地缘军政控制体系,后期则着力打造以龙州为中心的沿边军政防御体系。清代治理广西边疆的策略,是广西内、外地缘条件决定的产物,经历了从中前期“制内”为主向后期“御外”为主的转变。具体治策包括对广西边疆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教化与改土归流相结合的措施,实行较为特殊的职官选任制度和具有特色的行政应对措施,建立严密、完善的军事控制网络,加强沿边地区的巡守与管理。
第七章,对影响历代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中原王朝统治者对广西边疆的认识,是基于岭南地区偏僻的地理位置、恶劣的气候环境、艰难的交通条件和复杂的民族分布格局,上述四个因素决定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对广西边疆治理策略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