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蹨与趁

虽然“撚”引申出了“驱赶、追赶”义,但从文献的实际用例看,使用频率却不大,因为在“撚”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专门表示行为“追赶、驱赶”的分化字“蹨”。


蹨,蹀跡也。(《玉篇·足部》)[7](P133)


此义与上文所说的《玉篇》的“撚”同义。后来在辞书中就明确说明有了“赶”义,如:


蹨,践也,续也,执也,紧也。(《广韵·狝韵》)[9](P294)

蹨,蹈也,逐也。(《集韵·铣韵》)[10](P380)

蹨,人善、奴典二切。躁蹨,又践也,续也,执也,行貌也。(《龙龛手鉴·足部》)[12](P7)


但是这个“蹨”多出现在辞书中,在具体文献中却难以找到用例,因为在实际使用中是借用“趁”来代替“蹨”的。


趁,也。读若尘。(《说文·二篇上·走部》)


段玉裁注:“按趁当平声,同马部駗,张人切。今人趁逐字作此,反语为丑刃,非古义古音也。”[13](P64)桂馥《说文义证》:“马载重难行也。”[14](P138)

但在六朝时期“趁”已经产生了“丑刃切”读音,即chèn,如:


趁,除珍切,躁也,履也。又丑刃切。(《玉篇·走部》)[7](P191)

趁,趁逐。(《广韵·震韵》)[9](P396)


同时也产生了尼展切、乃殄切的读音,即niǎn,如:


趁,践也。尼展切。(《广韵·狝韵》)[9](P293)

趁,蹈也,逐也。乃殄切(《集韵·铣韵》)[10](P380)


蒋礼鸿引用徐复先生的观点说,读尼展切、乃殄切的“趁”是“蹨”的借字[15](P153)。在文献中“趁”的意义有两个,如:


A:(1)泥犁旁趁人而内其中。昼夜不得出入。(《佛说泥犁经》)

(2)每众骑趁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梁书·曹景宗传》)

(3)汝今被他驱趁,犹如野干被师子逐,不得自在。(《佛本行集经》卷第二十九)

(4)英公常猎,命敬业入林趂兽,因乘风纵火,意欲杀之。(《酉阳杂俎》卷十二)

(5)闻道愁难遣,斯言谓不真。昨朝曽趂却,今日又缠身。(《寒山诗》)


“趂”是“趁”的俗体字。


(6)少顷师复来见菜犹在,便以棒趁众。(《景德传灯录》卷七)


以上为“驱逐、赶走”义。


B:(1)走出寺门,趁他旌旗,随逐他后。(《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

(2)郎心在何处,莫趁新莲去。拔得无心蒲,问郎看好无。(张祜《相和歌辞·拔蒲歌》)

(3)欲使追车趁马逐鹿搏虎,吾卽死矣,何暇老耶!(《意林》卷三)

(4)有一狼将其儿去,其母见已,趂而语言。(《法苑珠林》卷三十五)

(5)如彼人被贼趁,心生恐怖。乘彼马速疾而走。(《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

(6)尼持财走,男随后趁。(《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二十)

(7)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木马走似烟,石人趁不及。”(《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

(8)休想我着那别人相绊翻,不用追求相趁赶。(《望江亭》剧一)

(9)难趁逐莺期月夜,怎追随燕约花期。(吕天用《一枝花·秋蝶》)

(10)自己瞒着老公趁汉子,我不管你罢了,倒来谤别人。(《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回)


以上为“追赶”义。

从文献用例可以看出,“趁”与六朝时出现的“蹨”和明代出现的“撵”有着极其对应的意义关系。这个“趁”应该读为“尼展切”,但是“趁”字从“”得声,由于谐声偏旁的原因产生了“丑刃切”的读音。从象似性的角度来看,“丑刃切”比“尼展切”的象似性更高,所以六朝时期“丑刃切”的“趁”与“尼展切”的“趁”从一开始就有混用的现象,《玉篇》《广韵》的材料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后来“丑刃切”的“趁”使用渐广,对“尼展切”的“趁”的使用造成影响,所以明代新造了“撵”来替代“尼展切”的“趁”和“捻”,使得音、义统一,直到《辞源》《辞海》《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都把“撵”作为正体收录。但“撵”并没有完全占有“尼展切”的“趁”的所有用法,而是有一部分剩余保留下来。《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趁便、趁火打劫、趁机、趁钱、趁热打铁、趁墒、趁势、趁手、趁早等,设有① 〈书〉追逐;赶;② 〈介〉利用(时间、机会); ③ 〈方〉拥有;④ 〈方〉富有;四个义项。[1](P162)包括方言中还有若干材料与“追赶、驱赶”相关[4](P5962-5965),我们仔细推敲,利用(时间机会)就是赶时间、机会。而“趁钱”从语源上看是赶着获取钱财的意思,如《黄氏日抄》卷七十九:“百姓无非公人几上之肉,而官员徒为公人趁钱之奴耳。”引申指拥有、富有。所以,现代的四个义项都是“赶”或由“赶”引申而来,方言材料与此相同,而恰恰这些用法就是“撵”没有回收的用法,但是这些用法的“趁”采用了“丑刃切”的读音,放弃了“尼展切”的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