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美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
- 李俊江主编
- 1581字
- 2020-08-29 12:15:22
四 美国“再工业化”实施的效果及前景
总体而言,在奥巴马总统的第一个任期和第二个任期内,美国经济逐步走出衰退,复苏势头日渐明朗。而制造业的扩张被认为是推动美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换言之,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已经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制造业加速回流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正在加速回流。在受访的200家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美国大型制造企业中,有21%的企业表示已经开始或准备在两年内将部分生产线从中国迁回美国,有31%的企业开始考虑回流。而在2012年进行的类似调查中,只有10%的企业准备搬迁,27%的企业考虑搬迁。“世界贸易中心”总裁埃里克·达尔表示,受成本、市场及知识产权等因素的驱动,美国制造业回流确实在发生,有37%的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和48%的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有这样的考虑。在奥巴马“再工业化”战略的激励下,包括汽车工业、重工业及高科技企业在内的美国制造业纷纷将工厂迁回美国。如卡特彼勒、福田汽车、通用电气及苹果公司等美国大型企业,都出现在回流企业的名单上。例如:苹果公司已斥资5亿美元在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一个数据中心;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将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至于其他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制造企业,如丰田汽车、日产汽车、西门子公司及空中客车公司,也已开始在美国实施投资计划。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分析,最有可能回流美国的制造行业包括运输工具、电子设备和器械、家具、塑料和橡胶制品、机械、金属制品及电脑等七大行业,美国消费者在这些行业的年均消费约为2万亿美元。需要指出的是,制造业的回流并不是恢复传统的制造业,而是迎合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需要,即通过加大制造业固定资本投资,夯实未来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二)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上升、增长速度加快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美国全行业及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全行业的最低值为66.8%,其中制造业的最低值仅为63.8%。在“再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产能利用率逐步回升:2011年11月,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上升为77.7%,其中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上升为75.7%。进入2012年以后也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2月与2012年同期相比,全行业产能利用率增长了1.7%,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增长了1.6%。随着产能利用率的上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加快。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美国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6.8%、2.5%和6.2%;而同期GDP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4%、1.8%和2.2%。制造业的发展使其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有所上升。2009年,美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1.0%(为21世纪以来的最低点)。这一比重在2010年上升为11.2%,到2011年上升为11.5%,到2012年上升为11.9%,已经接近危机前的水平(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12.3%和12.1%)。
(三)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逐步下降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制造业企业在经济衰退期间裁员226万人,占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的20%左右。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自2009年底至2010年初,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陷入历史低谷。如在2010年1月,美国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已下降为1146万个,比2003年的平均水平减少了305万个(2009年美国制造业的失业率高达12.1%)。随着制造业的加速回流和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上升,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开始增加。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2010~2011年,美国制造业新增了约33万个就业岗位,这一数字超过了七国集团(G7)中其他六国的制造业新增就业岗位之和。2012年,美国制造业延续了此前的复苏态势,新增18万个就业岗位。制造业新增就业岗位的增加使该部门的失业率从2009年的12.1%,下降为2010年的10.6%、2011年的9.0%和2012年的7.3%;制造业的失业人员由2009年的189.0万人下降到2012年的112.2万人,降幅为40.6%。由此可见,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相对缓解了制造业的就业压力。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预测,这种回流效应将在未来几年的数据中进一步凸显:未来十年美国制造业的回流和由此带动的出口增长将创造60万~120万个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