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国内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现状

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在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方面发表了不少论文,但未见到专门研究这一主题的著作和博士学位论文,除期刊论文外,少量硕士学位论文亦对这一主题做了探讨。

2.1.1 研究活动

自2007年Kindle被推出后,移动阅读得到了普遍关注,国内出现了一系列研究课题。2008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移动阅读与数字出版研究”立项,这一课题尽管不是基于图书馆视角的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无疑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具有借鉴价值。200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申请并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无线广域网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实现和服务机制的若干关键问题”,课题目的是基于以手机为代表的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便携式设备和无线互联网络,探讨图书馆异构资源和服务的集成、重组及推送策略,电子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是系统功能之一,项目建设成果是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TWIMS)。2010年,由辽宁师范大学高春玲主持的项目“移动阅读与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围绕这一主题,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系列成果,该项目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以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为主题的研究项目,但从发表的成果来看,其对移动阅读的理解存在泛化倾向。其他相关课题还包括:南京农业大学的“移动环境下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服务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与“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与服务策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重庆大学图书馆的“泛在信息环境下重庆市移动阅读研究”(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等等。

在进行项目研究的同时,业内也展开了学术交流。由清华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等主办的“中文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国际研讨会”自2009年至今已举办七届,研讨会围绕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结合当年的发展热点组织主题研讨,多次涉及电子书和移动阅读业务。如2012年的昆明会议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对外服务部主任薛燕同与会代表就美国电子书发展现状、采购及使用展开交流,大会设立了“电子书产品或数据库产品建设进展”主题研讨;在2013年的敦煌会议上,研讨会继续延续上一届研讨主题“电子书产品或数据库产品建设进展”,韩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金正焕就电子书在韩国的使用模式、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李想就北美学术图书馆“用户驱动采购”模式、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陈维华就“中文繁体电子书云端服务”模式同与会代表展开交流。虽然历届研讨会中都没有出现以“移动”命名的交流,但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电子书无疑是与移动阅读关系最为密切的主题之一,以移动阅读为基础的探讨在会议交流和讨论议题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2010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图书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就移动数字图书馆进行了研讨,会议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进行了探讨,移动阅读是移动数字图书馆研讨的重要内容。2012年8月,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书生公司共同举办了“移动图书馆技术创新与服务拓展”研讨会,全国50余家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馆长与专业人员参加。2012年5月,在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主办、全国100多所高校图书馆的240余名代表参加的“浙江工业大学移动图书馆启动仪式暨e时代图书馆移动阅读”研讨会上,国内知名图书馆馆长、学者参与了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研讨。除全国性研讨会外,不少地区都组织了全省或地区性研讨会。2012年4月,由广东省高校图工委主办、超星数字图书馆承办的“移动图书馆应用与云图书馆技术创新”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内300多名业内代表参加;2013年10月,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数字报刊建设与移动阅读”研讨会,安徽省38所本专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及党校的70多位馆长和专家参加。

然而,与国外举办的图书馆移动阅读研讨会相比,国内研讨会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是数量偏少;第二是研讨会大多围绕移动图书馆展开,缺乏对移动阅读的深入关注;第三是主要定位在技术实现上,对服务乃至资源建设都缺乏应有的重视;第四是部分研讨会商业气息过浓、学术气氛不足,一些研讨会甚至由公司发起,有关机构只是挂个名而已。

2.1.2 研究文献

图书馆移动阅读研究文献中最多的文献类型为论文,其中以期刊论文居多。本书利用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方法,将检索范围限定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检索时间界定为2006~2013年,检索字段设为篇名,分别以“移动阅读”“手机阅读”“阅读器”为检索词对国内期刊论文类研究成果进行了检索,剔除消息后,结果如图2-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10年之前,关于移动阅读的研究相对较少,每年每个主题下的成果数量都是个位数;但在2010年之后,有关移动阅读的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加。其中,手机阅读和阅读器相关研究成果的增加幅度小于移动阅读的,且在2012年之后手机阅读相关研究成果数出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学者从基于一种媒体研究数字阅读上升到学科层面的研究,体现了移动阅读研究对象和学科理论的逐步确立。

图2-1 国内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成果分布

2010年被称为“电子书阅读器元年”,随着电子书阅读器被国内业界迅速接受,有关图书馆移动阅读研究的论文数量也快速增长。《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等图书馆领域国内核心刊物都先后刊登过移动阅读方面的论文,不过就发文量来看,《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建设》所刊论文相对较多。其中,《图书馆杂志》对阅读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比较关注,这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图书馆学会对国际趋势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上海图书馆成功开展硬件服务的反映;《图书情报工作》所刊手机阅读方面的论文较多——《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于2010年推出了出版基金项目“在校大学生对手机阅读的接受行为及其影响研究”,并在2011年第14期上组织了手机阅读专稿,收录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李武博士等人的3篇研究论文。《数字图书馆论坛》分别在2010年第6、第7期与2011年第11期组织了“阅读器”与“移动阅读”专题讨论,受到了广泛关注。

除期刊论文外,目前在图书情报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尚未见到专门研究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论文,不过有一些相关研究,如王文君的《中小学数字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陈浩的《移动阅读时代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研究》(博士后报告)等。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已有一些关于移动阅读的研究成果,从论文发表时间看,与期刊论文一样,主要集中在2010年之后,其中有多篇关于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是发放调查问卷。在专著方面,目前所见与移动阅读相关的是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主编的《数字阅读:你不可不知的资讯与技巧》,该书于2010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除了学者的研究,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与商业咨询公司围绕移动阅读也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虽然不是基于图书馆视角的,但对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具有参考价值。最为著名的研究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该调查对了解国民阅读现状、阅读习惯和阅读特点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电子书、移动阅读、手机阅读等的指标被陆续纳入研究范围。《中国图书商报》社和读吧网从2007年开始,连续5年于每年4月世界阅读日前发布《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该报告大量涉及移动阅读,如2010~2011年的报告中包括手机阅读产业、阅读终端使用率、读者分布和移动阅读前景分析等内容。作为国内科技及互联网行业知名的信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IT咨询机构易观国际凭借自己的人才和数据优势不断开展移动阅读研究,先后发布了多份研究报告,如《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10》《2012~2015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趋势》《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等。其他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包括《2013~2018年中国电子书阅读器品牌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环境分析报告》(中国产业洞察网,2013)、《2013~2017年中国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中商华研研究院,2013)、《2012~2013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年度报告》(艾媒咨询,2013)等。

2.1.2 研究内容

国内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用户需求和行为研究

用户是推动图书馆移动阅读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加强对用户的研究,了解读者对移动阅读的需求和使用习惯,才能为图书馆实施科学的移动服务奠定基础。因此,对用户需求和行为的研究是国内学者在涉及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时开展较多的课题,这些研究既有实证分析,也有理论建构。

移动阅读研究首先需要了解用户对移动阅读与传统阅读关系的态度,因为在图书馆中,既有传统资源也有数字资源,图书馆要合理安排两种资源及其服务的关系。岳修志运用“大学生阅读调查问卷(2010版)”对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态度进行了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手机阅读和数字阅读的调查内容,调查显示,较少人喜欢“网上阅读”和“手机阅读”,大部分人仍然选择传统阅读,作者得出结论:图书馆应该在分析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异同和优缺点的基础上,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宣传和推广阅读。岳修志.当代大学生阅读问卷调查分析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81-85.杨祖逵在其论文中引述了2011年上海图书馆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该项目一共调查了500名上海市民,根据调查,截至当年上海市民仍然以纸质书刊为主要阅读对象,60%的被调查者首先选择纸质媒介,只有20%的被调查者选择手机、阅读器与电脑等数字媒介,由此可见数字阅读居于辅助地位。但数字阅读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而且与传统阅读相比,数字阅读更趋多样化。杨祖逵.在线模式下的实体图书馆免费借阅的乌托邦实践 [J].图书馆杂志,2013(9): 72-74; 82.

对于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图书馆在考虑如何引入它并向读者提供服务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了解读者需求和使用习惯,这样才能使图书馆服务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提高服务对用户的价值。近年来,移动阅读发展迅速,各种技术、媒体涌现,用户需求和习惯也在发生变化,图书馆有必要对读者需求持续跟踪和了解。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学者大量采用了问卷法进行调查,既有面向普通市民的调查,也有面向特定群体(主要是大学生)的调查。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茆意宏副教授研究了用户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态度,其中专设移动阅读研究。根据研究可知,读者对移动专业阅读和移动休闲阅读的需求都比较强烈,其中对专业阅读的需求高于休闲阅读;在阅读类型上,用户需要的移动阅读内容载体仍然以图书、期刊和报纸为主,这与上述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对于阅读终端,用户对电子书阅读器的需求率高于对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的需求率;与题录型阅读相比,全文型和加工型阅读在用户中也有较高的需求率。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 76-86.孙金娟等对高校图书馆读者移动设备的持有情况、手机上网的使用偏好和行为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后发现,高校图书馆读者的移动设备拥有量和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学术研究的需求尚没有达到普遍的程度。孙金娟,江南.基于读者调研的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策略研究 [J].图书馆学研究,2011(16): 57-62.笔者认为,造成以上两项研究在移动学术需求上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选样方式,前者面向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用户,其中高校图书馆用户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后者的调查对象仅为常熟理工学院等普通高校师生,其对移动阅读的态度自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刘亚等人对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进行了调研,结论包括以下内容:联网阅读是大学生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而非下载到设备中阅读;国内用户比较看重免费阅读,从而导致对版权的关注度不高;在影响手机阅读行为的因素中,网络速度是国内用户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国内用户普遍缺乏对资源和技术的了解,私下交流是了解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在图书馆移动服务内容中,资源能否全文下载和阅读,受到用户的关注最高。刘亚,蹇瑞卿.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调查分析 [J].图书馆论坛,2013, 33(3): 97-101; 112.

上述研究的立足点是用户主观表达的需求,但主观需求与实际行为之间有时并不必然等同。大量研究表明,表达与行为之间存在差异,表达既可能是对行为的一种确认,也可能是对行为不满而表现出来的心理期待。因此以真实的使用行为为基础,通过实验法了解用户的阅读习惯、推知其阅读心理,有利于深入挖掘移动阅读的特点,客观化的实验数据也有利于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在借鉴“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基础上,袁曦临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了阅读学习实验测评,以发现和识别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异同及由此带来的理解偏差。该研究表明,移动阅读存在阅读内容失范、阅读过程随意以及阅读目的迷失等问题,作者得出结论如下:纸质阅读适用于深度、系统、宏观性的学习,而移动阅读更适用于微观的信息查询和零散的临时学习。袁曦临,王骏,陈霞.移动阅读与纸质阅读对照实验研究 [J].图书馆建设,2012(3): 74-76; 81.在另一篇论文中,袁曦临等同样以实验法对读者基于iPad的阅读行为及阅读体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内容活泼生动、具有视听效果的阅读材料比较适合移动阅读,而学术性文献不适合移动阅读。袁曦临,王骏,孙雅楠.基于PAD的移动阅读行为及阅读体验实证研究 [J].图书馆杂志,2013(3): 22-34; 42.这两项实验从理论基础、文献选择到问题组织都是基于纸质媒体的,缺乏对移动阅读差异性的考虑,因此实验结果偏重于纸质阅读在所难免。尽管如此,上述实验却验证了一条基本假设:在阅读行为、阅读过程、阅读效果等方面,移动阅读与传统阅读是不同的,图书馆对移动阅读内容的组织与服务推广应有别于传统阅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本书研究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策略的意义。

在对移动阅读需求和行为的研究中,与上述基于用户整体视角的研究不同,高春玲等在2013年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采用了基于个体变量的视角,作者以辽宁师范大学师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基于个体特征的阅读需求与阅读行为差异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零散化、片段式是读者阅读行为所体现出来的重要特点,并且在移动阅读目的(Why)、阅读内容(What)、阅读方式(How)等方面,不同性别、年龄、身份以及文化程度的用户存在着显著差异。高春玲,卢小君,郑永宝.基于个体特征的用户移动阅读行为的差异分析——以辽宁师范大学师生为例 [J].图书情报工作,2013(9): 70-74.

华中科技大学的熊婷婷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对大学生群体对手机阅读服务的采纳行为进行了分析。作者采用总量分析法,从技术感知、用户消费心理、环境影响、人口学特征四个维度分析了手机阅读的采纳行为,并结合手机阅读的特征加入了感知的学习性这一变量,从而构建了手机阅读业务采纳研究模型。熊婷婷.大学生群体手机阅读业务的采纳行为研究 [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北京邮电大学的苏帆帆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移动阅读业务持续使用行为研究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影响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三个最重要的变量是满意度、感知有用性和自我效能,而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变量是感知娱乐性、主观规范、感知形象提升、感知易用性和感知费用水平”的结论。苏帆帆.移动阅读业务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2)阅读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最早就“阅读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的是赵继海于2001年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的《电子书阅读器的发展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一文。由于早期阅读器的性能不佳,因此直至亚马逊推出Kindle,这一主题才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以Kindle为代表的阅读器的推出,国外图书馆纷纷将阅读器纳入硬件借阅服务中,并陆续添置了如平板电脑等多种类型的设备,因此国内关于阅读器的研究中大量引用国外案例,出现了专门介绍国外实践和研究的论文。杨志刚等人从推行阅读器服务的图书馆类型及目的、阅读器的类型和获取、内容组织及流通政策等方面介绍了国外图书馆阅读器服务的组织和管理,总结了三种阅读器借阅模式:外借、馆内短期使用和长期借阅。作者还从硬件商与资源商的限制、内容局限、互动功能及特殊群体的公平获取等方面分析了国外图书馆开展阅读器服务存在的问题。杨志刚,张新兴,庞弘燊.电子书阅读器在国外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 11-17.叶兰总结了国外大学图书馆围绕电子书阅读器开展服务的情况,从采购、数字资源建设、借阅服务、教学、科研、培训推广六个方面讨论了阅读器对图书馆传统业务的影响及在新技术条件下图书馆应采取的对策。叶兰.电子书阅读器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影响研究 [J].图书馆论坛,2013(1): 86-90; 81.在众多阅读器品牌中,Kindle的影响力最大,国内出现了专门介绍国外图书馆引入Kindle实践的研究成果。刘菊红等人引用了美国书业研究会、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菲尔莱狄更斯大学等机构提供Kindle服务的数据,以此对比和分析了Kindle的应用效果,作者认为,Kindle阅读器是满足图书馆读者阅读流行书籍的有力工具,可以作为图书馆传统馆藏的有益补充。刘菊红,王丽贤,罗新.Kindle电子阅读器在图书馆的应用 [J].图书馆杂志,2011(5): 67-73; 89.

在借鉴国外图书馆引入阅读器等硬件服务的基础上,我国图书馆需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用户需求,研究实现硬件服务本地化的策略。目前在国内,一些图书馆在引入阅读器服务方面做得并不是很成功,这突显了本地化策略的重要性。在服务策略上,蹇瑞卿等人认为现阶段图书馆引进阅读器应该遵循“积极主动、循序渐进”的原则。蹇瑞卿,胡海燕,崔恒燕.图书馆引进电子书阅读器的思考 [J].图书馆杂志,2011(8): 29-32.在用户需求上,张金星分析了不同读者对全媒体阅读器的需求,他认为,全媒体阅读器的主要用户和主要持有者分别是普通读者和学生读者,研究型读者将继续依赖传统图书馆服务,不过,特殊读者如视障读者最需要全媒体阅读器。张金星.论全媒阅读器对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影响 [J].情报资料工作,2010(4): 101-103.在发展策略上,解晓毅等人以国家图书馆阅读器应用为例,提出了资源采购、内容扩充、增加互动性的发展设想;解晓毅,李春明,王燕荣.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6): 23-27.王芳认为,建设阅读器资源、促进标准统一、与生产商合作、加强技术研究是图书馆移动阅读硬件服务应采取的主要策略。王芳.手持阅读器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和对策初探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6): 32-34.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在涉及图书馆移动阅读硬件服务时,分析得比较宏观,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且对服务中存在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如资源采购与整合、技术锁定与对策、用户管理等缺乏理论回应。

(3)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

移动阅读是一种新型阅读形态,图书馆在引入移动阅读服务之前即要对相关问题形成解决思路,如图书馆有无必要引入移动阅读服务、移动阅读服务对图书馆已有业务有哪些影响、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移动阅读服务有哪些优势以及图书馆应采取何种服务理念和原则等。曾妍从图书馆外部因素(电子书产业链、读者、费用、版权)和内部因素(用户需求、技术与管理、现有电子资源的共享)两方面对图书馆实施移动阅读服务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得出“移动阅读有条件也有必要在图书馆开展起来”的结论。曾妍.移动阅读在图书馆实行的可能性分析 [J].图书馆建设,2009(2): 70-72.高春玲将移动阅读产业链划分为五个部分:内容提供商、平台/产业整合商、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和用户,其中图书馆属于内容提供商。作者认为,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存在多种优势,包括资源优势、馆员优势、服务优势与用户优势。高春玲.探析移动阅读产业链下的图书馆定位 [J].新世纪图书馆,2011(5):34-37.在理念上,高春玲等人更是提出了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5A宗旨”:任何用户(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任何载体(Any Access)都能阅读任何内容(Any Content),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无处不移动,内容无所不移动”。高春玲,楼向英,张春景,夏翠娟.新阅读时代下我国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理论追寻与实现思考 [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11): 2-8.

图书馆如何引入移动阅读,如何使其与图书馆传统服务有机融合,需要在应用和服务策略上予以研究,国内学者在分析图书馆引入移动阅读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开始寻求策略突破。谢蓉与金武刚基于前期量化研究数据并结合焦点小组研究结果,从四个维度提出高校图书馆推广手机阅读的建议:除重视战略方面外,作者还提出要建设良好的移动阅读平台,引入社交元素、营造交互阅读氛围,在内容方面以消遣性内容为主,引入个性化服务、创新服务模式。谢蓉,金武刚.高校图书馆如何推广手机阅读——基于对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调查结果 [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 20-23.高春玲等人与袁曦临等人也提出了类似的服务对策,前者提出细分目标用户群体、提供阅读推荐和导读服务、明确移动阅读服务定位等对策,高春玲,卢小君,郑永宝.基于个体特征的用户移动阅读行为的差异分析——以辽宁师范大学师生为例 [J].图书情报工作,2013(9): 70-74.后者提出阅读精选、导读和推广等对策。袁曦临,王骏,孙雅楠.基于PAD的移动阅读行为及阅读体验实证研究 [J].图书馆杂志,2013(3): 22-34; 42.张春景等人提出了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八大举措,这八大举措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争取政府的支持,设立专门的移动阅读推广部门,保持推广计划的可持续性,培养图书馆移动阅读专业推广人才,推广对象应以青少年为主,重视获得有吸引力的推广主题,利用社交媒介进行推广,将图书馆移动阅读应用程序安装在出厂设备上。张春景,高春玲,楼向英.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推广 [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11): 15-20.马骏涛等人认为应从统一标准、降低成本、统一格式、加强协作等方面促进移动阅读服务在图书馆中的运用。马骏涛,董秋生,黄文等.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问题及对策 [J].图书馆论坛,2013(1): 91-93; 115.

图书馆不仅要将移动阅读纳入业务范围,还要考虑基于移动阅读的服务创新,因为移动阅读具有不同于纸质阅读和桌面阅读的技术和应用特点。在移动阅读中,位置是一个重要变量,有关图书馆的情景服务受到了业内关注。焦玉英等人对基于情景模型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进行了研究,作者提出个性化检索与个性化推荐两种服务模式,并探讨了用户情景信息捕捉的准确性、服务提供的适用性、用户安全与隐私、用户模型与情景模型的结合及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与集成等在情景服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焦玉英,袁静.基于情景模型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 58-63.本书作者曾将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引入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提升阅读体验、开展信息推送服务、促进馆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服务策略。付跃安.移动增强现实(AR)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前景分析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 34-39.其他学者如鄢小燕等也提出了类似建议。鄢小燕,张苏闽,谢黎.基于移动阅读特征分析的图书馆移动服务思考 [J].图书馆论坛,2012(5): 130-133; 93.

(4)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技术研究

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实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移动阅读的运行首先需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但移动阅读基于内容的特点使运行平台不同于以提供信息和服务为目的移动图书馆,移动阅读对移动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卢丹等人以辽宁省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为例,分析了移动阅读平台的设计理念和功能要求,提出版权、内容、费用、技术是制约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建设的重要因素,个性化、无处不在、互动交流是移动阅读平台的发展思路。卢丹,高春玲,邵长远,孙翌.辽宁省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建设思路 [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11): 26-32.周一萍、张盛强介绍了四川大学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的建设思路,即采用短消息服务、彩信服务、WAP链接浏览服务三种模式,实现了系统整合,包括统一认证、资源调度和服务整合等。周一萍,张盛强.四川大学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建设思路 [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3): 13-16.陈哲、孔凡晶探讨了在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搭建移动阅读平台的问题。陈哲,孔凡晶.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的构建 [J].现代情报,2013(4): 147-149.

为了提高移动阅读的兼容性,在平台和资源建设时采用标准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上海图书馆的夏翠娟、张燕针对现有移动Web标准如WAP、WML、XHTML-MP等对移动网络发展的不适应以及图书馆在原有网络标准规范框架下面临的诸多困境,研究了HTML5与CSS3的特性和功能及其与旧标准的比较优势,从其对图书馆上游的数字出版和图书馆下游的用户需求影响的角度,探讨了这两大规范为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带来的机遇,提出这两大规范可以促进图书馆移动阅读在内容、应用架构、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提升和变革。夏翠娟,张燕.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新契机:HTML5和CSS3 [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5): 16-25.付跃安、黄晓斌对EPUB标准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完全采纳、技术改造与替代策略。付跃安,黄晓斌.EPUB标准及其在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 [J].图书馆论坛,2012(3): 75-79.

在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建设中,除采取先进、标准化的技术外,通过各种功能设计带给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也应成为平台建设考虑的因素。台湾南华大学出版与文化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杨聪仁博士研究了学龄儿童电子书服务平台的使用因素,他以台中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以“参与观察法”和“出声思考法”为研究方法。该研究发现,影响学龄儿童电子书服务平台的概念有多种,杨教授将其划分为一阶概念和二阶概念两类。该研究针对学龄儿童电子书服务平台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通过可用性建设,引入直觉操作理念,提高用户在使用电子书服务平台时的体验效果;采用横式书写的方式设计中文电子书版面;针对触摸类设备的特点,改善放大和翻页效果;为学龄儿童提供丰富和有吸引力的内容;改进借阅制度,通过增加借数、缩短借期等方式促进电子书流通等。杨聪仁.学童电子书平台设计仍有改进空间 [OL]. [2013-12-7]. http://tech.xinmin.cn/2013/11/25/22744679.html.

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还面临着其他方面的问题。韦云波等人针对移动阅读的授权问题,在讨论URL(统一资源定位器)重写和VPDN(虚拟专用拨号网)访问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MVC框架的授权访问平台与图书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挂接的一站式登录方法。韦云波,沈宏良,吕元康.移动阅读的授权访问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J].现代情报,2012(4): 49-52.北京邮电大学的周伟华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一种适合网络文学作品的用户兴趣度计算方法,针对移动阅读的特点,建立了用户兴趣优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移动阅读服务系统方案,阐述了该系统的实现方法。周伟华.基于个性化推荐的移动阅读服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为了实现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的移动阅读,邵长远等人利用Sencha Touch技术设计了一个移动阅读程序,并通过iPhone与iPad进行了测试。邵长远,高春玲,李睿.基于Sencha Touch的移动阅读器设计与实现 [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3): 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