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传导与金融效率研究:以东中部地区为例
- 戴志敏
- 4034字
- 2024-10-29 23:24:54
第二章 金融发展、金融活动效率与经济发展理论述评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理论分析
一 金融发展国外理论回顾
早在20世纪初,熊彼特(1912)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应用新技术以求发展,企业家需要信贷,“他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帕特里克(Patrick, 1966)指出,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需求跟随”(Demand-following)方法;另一种是“供给领先”(Supply -leading)方法。希克斯(Hicks, 1969)考察了金融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他认为工业革命只有在金融革命发生之后,才可能发生。
Gurley和Shaw(1955)分析了发达工业化国家货币、金融体系对资本积累、收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认为金融体系通过动员储蓄并将储蓄配置给生产部门,从而促进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他们将货币经济学的范式延伸到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探讨了金融中介在动员储蓄资源、促进资本积累和投资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他们随后又进一步分析了货币资产和非货币金融资产的性质,强调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此后,西方学者以金融发展理论为主线,形成了金融结构论、金融深化论、金融内生论等有代表性的金融发展理论,不断深化人们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认识。
(1)金融结构论(代表人物为Goldsmith),重点研究各国不同的金融规模与结构和经济增长绩效差异的关系,认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而金融结构就是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相对规模。
Goldsmith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FIR)的概念,并以此来衡量金融结构发展的程度。他对35个国家在1860~1963年的经济和金融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国际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发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金融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两者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由于计量方法本身存在缺陷和数据不足,对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Goldsmith并没有做出明确判断。而且,Goldsmith并未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特殊情况做出分析,也没有提出实现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他实际上是在用发达国家的经验来规范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2)金融抑制论或金融深化论(代表人物为McKinnon和Shaw),强调价格(利率)变量对经济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认为,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其实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健全的金融制度能将储蓄资金有效地聚集起来并引导到生产型投资上去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通过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刺激金融业发展,从而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根据McKinnon和Shaw的论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过分干预金融市场和实行管制的利率、汇率政策,有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McKinnon建议发展中国家应实行较高的利率来消除金融抑制影响,这既可提高人们储蓄的积极性,又可抑制低效率的投资活动,使经济得到健康的发展。Shaw从分析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关系角度得出了与McKinnon类似的结论,并提出了金融深化的概念。他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应从金融领域入手,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通过市场力量实现利率、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从而消除金融抑制。
(3)金融内生论(代表人物为Merton和Levine)。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分析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和功能上。金融内生理论第一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证明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实证研究方面,分别从跨国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运用时间序列的方法、面板计量的方法、历史的方法、案例的方法来研究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量研究发现,金融体系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中的资本形成,而且刺激了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因而得出了金融发展是“因”、经济增长是“果”的基本结论。
(4)金融功能论最早由Bodie和Merton等人提出并加以系统化。他们认为,考虑到金融功能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而金融机构会随着金融发展的初始条件(如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以及制度和技术条件等)和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导致金融功能发挥作用的方式、绩效和行使基本功能的机构主体,其性质和组织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不在于金融规模的增长和金融体系是市场主导型还是银行主导型,而在于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动态演进来不断提高、完善和发展金融体系的功能。金融功能论从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动态演进视角分析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目的是揭示金融影响经济的内在原因。
King和Levine从金融功能的角度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全要素生产力的影响。他们利用80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在系统控制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相关因素的情况下,发现金融中介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中的资本形成,而且刺激了全要素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长期增长。
(5)金融法权论(代表人物为La Porta、Beck、Levine、Rajan和Zingales等)重视对金融结构背后的制度基础的研究,关注制度、金融和经济增长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制度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书从金融结构论和金融功能论的视角展开研究。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已有很多研究发现并对金融通过要素供给和生产效率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式进行论述,认为在经济发展模型中,任何能改变投入要素质量的因素都会对经济长期增长产生影响,本书也将参照这一观点进行理论拓展。
二 国内金融发展理论回顾
国内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其中有开创性贡献的是谈儒勇(1999)。他的研究以1993~1998年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季度数据为样本,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别研究了金融中介机构和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我国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是他没有明确给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单向因果关系。陈伟国、张红伟(2008)利用VAR因果关系检验和方差分解法,对中国1952~200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证明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金融发展没有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发展,即金融发展属于需求追随型。从更深层次来说,他认为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证券市场未形成有效推动力。②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史永东(2003)等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古典经济学生产函数框架下的计量分析,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③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无明显的因果关系。庞晓波等(2003)利用1980~2001年的实证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较弱,总体上可用帕特里克的“供给导向”界定我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联系性质,这意味着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只有下大力气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效率才能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由于中国幅员广阔,而且地区间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一些学者认为整体研究不能形成合理和可信的结论,应当深入地区层面,进一步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集中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张海波和吴陶(2005)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选取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得出各地区应该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发展水平,从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结论。叶耀明和王胜(2007)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VAR模型等一系列动态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证明金融发展确实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增长,也表明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存量上,而且体现在增量上。邵明波(2009)利用环渤海经济圈的5个省市1990~2007年的相关数据,基于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环渤海经济圈金融发展显著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且5个省市金融发展的经济发展效应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2)金融发展抑制经济发展。周立和王子明(2002)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中国各省份,利用一元回归模型,以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化比率为解释变量,以人均GDP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经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十分显著,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可通过金融发展差距加以解释,金融发展初始条件低下的地区其长期经济发展将受到制约。王景武(2005)运用误差修正模型(ECM)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东部和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就我国东部地区而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同方向的因果关系;就我国西部地区而言,两者呈现相互抑制的关系。赖娟(2013)以扩展的Odedokun模型为基础,建立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运用1952~2011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江西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到江西省现有金融发展效率低下从而抑制了江西省经济发展的结论。
迄今为止,国内还很少有人在理论层面深入探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已有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架构开展实证分析,以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证经验。在对中国现实经济的研究方面,估计结果不稳健等一直是实证研究的致命缺陷,而且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渠道和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是从微观数据(如产业层面的数据)探索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另外,还须对中国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在对区域的实证研究方面,由于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巨大,虽然整体研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金融深化能促进经济发展,但实际上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许多省份金融抑制现象相当严重。因此,这些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途径和随时间如何演进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这也许也是国内对金融效率的研究多数集中于金融业效率研究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