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比亚部落问题的历史考察
- 王金岩
- 4697字
- 2020-08-29 01:11:51
第一节 利比亚各地发展中的部落演进
在外来统治进入以前,利比亚的社会组织结构有多种形式,诸如核心家庭和扩大的家庭、家族和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这些社会组织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以血缘和亲缘为联系纽带,互相之间因无固定界限而相互交织。人们在不同场合强调自己隶属的不同社会组织。各个社会组织之间的争斗难以避免,有的为了群体的延续,有的为了争夺生存所需的资源,有的出于文化冲突,也有的单纯为了复仇。
一 土著民以部落为生存单位
约公元前7000年,利比亚沿海平原文化就已经显示出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居民擅长耕作农作物,驯养牲畜。在利比亚的南部,也就是现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当时水草丰美,自然环境优越,游牧民与狩猎者得以在这里安居。然而,这种生活环境仅持续到公元前2000年,此后气候恶化使该地区变得极为干燥。居民逃离了这个逐渐沙漠化的地方,有的移居至现在的苏丹、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有的迁至现在利比亚的南部地区,融入当地的柏柏尔族群,成为利比亚的土著人。
柏柏尔人是利比亚最早的居民,关于利比亚历史的最早文本记录是埃及铭文中记载的柏柏尔人的迁徙情况,即公元前4200年埃及第三王朝时期图阿雷格人(柏柏尔人的一支)的迁徙。柏柏尔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对他们的记述都是通过希腊官员、罗马官员、地理学家以及旅行家等做出的相关描述,而不是源于柏柏尔人自己留下的记录。柏柏尔人到达现代意义上的利比亚地域的时间不得而知。历史记载,公元前2200~前1700年,柏柏尔人已经分布在利比亚地区,当时的东部地区由埃及人统治,西部和南部各自独立存在。公元前1300年发生了一次利比亚部落民的大规模迁徙,埃及的阿蒙纪念塔(Ammon)上关于美尼普塔二世(Meneptah Ⅱ)的碑文对此有记载,其中提到了利比亚地域上的一位名为Mar-ajui的国王,从他国率军进入此地域,欲将其攻占,遭遇失败,数千名士兵被俘。此后柏柏尔人的继承者在利比亚的东、西部地区建立了柏柏尔王朝,在南部的费赞地区也有一定数目的柏柏尔人存在。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旅行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4~前425年)在其著作《历史》中有如下阐述:迦太基、埃及和昔兰尼加曾经是一块完整的大陆,当时就叫利比亚。贾拉曼特人当时已存在于上述地区以南区域(即现在利比亚南部地区)。多数部落都季节性地迁移,逐水草而居。也有一些部落是半游牧的,夏季随放牧牲畜一起迁移,冬季则定居于固定的群体中。一些年长者不再迁移,定居于农庄中,年轻人则维持季节性游牧。
根据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理论,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利比亚的土著民就是按以上序列发展起来的,但只发展至部落,部落联盟是在外族入侵后才出现的。柏柏尔人最初的组织形式是原始人群,随后是血缘家族,这两种共同体的规模都很小,也没有共同的地域。自石器时代后,产生了氏族组织,氏族逐渐发展为胞族,一个胞族一般包括两个以上的氏族。若干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结合成稳定的部落。利比亚从此以部落为基本社会单元。
二 外来入侵对部落的影响(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11世纪)
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11世纪,利比亚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外来入侵或处在异族统治之下。其所辖三地既有过处于同一外族统治时期,也有过受到不同异族入侵的阶段。其间,外来统治者对利比亚各地的管理多是间接的,没有对其部落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和改变。后来迁入的异族有的入乡随俗,有的将其自身的部落特性带入利比亚。阿拉伯人迁入后,利比亚的人种及部落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下来。
(一)利比亚在不同异族统治下的部落发展
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7世纪,利比亚三个地区分别受到不同外族的入侵。其间,有的入侵者侵入利比亚后融入土著民,有的未建立长期的有效统治,还有的自生自灭。利比亚地域上的居民以家族部落为单位散居生活,人群、人种、社会制度等都尚不稳定。
1.腓尼基人和罗马人入侵后的的黎波里塔尼亚部落
腓尼基人又称布诺人,是古代生活在地中海东部的人群,其生活的地域包括现在叙利亚、黎巴嫩及以色列北部的沿海地区。他们在公元前12世纪已活跃于整个地中海盆地,建立了诸多极富潜力的商业据点。公元前9世纪,腓尼基人沿地中海岸,即现在的突尼斯建立迦太基城,此后,在的黎波里塔尼亚建立永久定居点,从而将迦太基的影响力扩展到北非海岸。腓尼基人在这里建立了三个大的沿海城市,即现在的的黎波里、莱布提斯和萨布拉塔。
腓尼基人的到来对的黎波里塔尼亚土著柏柏尔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双方相互学习和融合。柏柏尔人在语言与习俗方面逐渐布诺化,他们将布诺崇拜仪式融入自己的民间宗教。直到罗马统治后期,的黎波里塔尼亚的居民仍然使用布诺语。在布诺战争期间,腓尼基人也得到柏柏尔部落的大力支持,并逐步融入柏柏尔部落。
腓尼基人的入侵在的黎波里塔尼亚催生了部落联盟,其产生的直接原因为土著部落应对军事行动和谋求生存的需要。部落联盟的力量远远大于单独部落,但是并非所有部落都能形成联盟,多数部落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亲缘部落间的联盟,通常因临时的紧急需要而结成,随着这一需要的消失即告解散,但也存在亲缘部落间在联盟解散后又重新结为永久联盟的情况。
公元前146年,罗马人赢得了第三次布诺战争,控制了的黎波里塔尼亚地区,后将其设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的黎波里塔尼亚被划分给西罗马帝国。但罗马人没有在这个地区建立直接统治,对地方事务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很少干预,因此,的黎波里塔尼亚地区的柏柏尔部落在这一时期内未发生显著变化。
2.多族入侵后的昔兰尼加部落
公元前632年,希腊人在北非地区修建了第一座城市昔兰尼,昔兰尼加地区的名字即源于此。在不到两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又在北非沿海地区修建了四座城市:阿波罗尼亚、巴尔切、乌切拉和欧里庇得斯,整个昔兰尼加沿海地区都处于希腊人的影响之下。这五座城市结成了联盟,他们自由贸易,采用相同的货币制度。但严重的部落意识使他们难以合作,希腊人也并未在此地建立起有效的政治控制。昔兰尼加各城市之间彼此保持独立,也不断产生各种名目的激烈竞争,他们同希腊统治者的关系也不好,使人们在大多数时间里都不能构筑成一个共同御敌阵线。在此后的几百年间,这五座城市先后被埃及、波斯和希腊统治。
自公元前96年起,罗马人再次成为昔兰尼加的统治者,于公元前74年将其设为昔兰尼加省,又于公元前67年将昔兰尼加与克里特省合并为一个省。罗马帝国分裂后,昔兰尼加被划分给东罗马帝国。罗马人在昔兰尼加也未建立直接的统治,当地的居民依然以部落为单位生存繁衍,国家和城市意识淡薄,部落属性依然是人们最强烈的归属感。这一时期内,昔兰尼加也出现了部落联盟,多由近亲或近邻部落结合而成,以联合自保。他们有些是永久的,有些是临时的,也有些部落始终独立存在。
3.费赞的贾拉曼特部落联盟
贾拉曼特部落联盟是居于现在费赞地区的部落联盟,“贾拉曼特人”这一名称源于罗马人对其使用的希腊语称呼。他们于公元前1000年进入这一地区,在奥巴里沙漠南缘的绿洲带上建立了以杰尔巴为首府的帝国,这个帝国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合体。贾拉曼特部落联盟存在于公元前500~公元500年,他们控制了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路线,即从古达米斯向南到尼日尔河,向东到埃及,向西到毛里塔尼亚的经商捷径。约在公元500年,贾拉曼特人在当地消失了,其原因可能是过量开采使不充足的水源区域干涸,人们无法生存,致使最后一批贾拉曼特人或死去或离开了家乡。这一时期内,土著柏柏尔部落有的保持原部落的属性,也有的与贾拉曼特部落联盟融合,但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二)阿拉伯人将其部落特性带入利比亚
自7世纪起,大量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迁入利比亚,带来阿拉伯部落特性,此次阿拉伯人的迁入一直持续至11世纪,阿拉伯人与利比亚土著民在冲突中融合。自此,利比亚的人种相对固定下来,部落体制最终确立。
1.阿拉伯人入侵利比亚
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军队以传播伊斯兰教为由从阿拉伯半岛北部向西进入北非地区。公元643 ~644年,阿拉伯人占领昔兰尼加,两年后进入的黎波里塔尼亚。当时控制利比亚沿海地区的拜占庭卫戍部队因孤立无援而被摧毁,阿拉伯军队控制了这些地区,并巩固了地位。公元663年,阿拉伯军队入侵费赞,迫使当地部落民主动开城门投降。注6
阿拉伯人统治了北非沿海地区的城镇与农耕区。城市居民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而没有进行强烈抵抗,布诺农民希望依靠阿拉伯人保护他们的土地。但柏柏尔人的部落习俗与阿拉伯入侵者的部落习俗存在差异,使得双方频繁发生冲突。阿拉伯人认为柏柏尔人是野蛮人,柏柏尔人则认为阿拉伯人傲慢自大。结果,大量柏柏尔人逃入荒漠中生存,也有为数不少的柏柏尔土著民与阿拉伯人在冲突中融合。
2.希拉利亚人迁入利比亚
公元909年,法蒂玛人统治了整个北非地区。在伊斯兰教史上,法蒂玛人是唯一信仰什叶派的哈里发。他们在埃及建立起什叶派哈里发国家,在利比亚得到柏柏尔部落民众的支持。当时,阿拉伯世界处于阿巴斯王朝统治时期,法蒂玛人为了同巴格达的逊尼派哈里发政权相抗衡,将包括今天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突尼斯北部在内的马格里布地区交由一个柏柏尔王朝统治,即他们的附庸兹里德人。兹里德人的统治范围仅限于北非沿海,他们的统治给当地人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他们不顾沿海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现实,改变了本地的贸易模式,使曾经繁荣的沿海商业陷入萧条。1049年,兹里德埃米尔放弃什叶派信仰,与法蒂玛王朝断绝关系,开始回归到逊尼派轨道上来。为了有效对付叛乱的兹里德人,法蒂玛哈里发将阿拉伯半岛的希莱勒部落与萨利姆部落迁至马格里布。这两个部落是来自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部落,被统称为“希拉利亚人”。希拉利亚人迁入北非地区的主要原因除了政治统治、意识形态的需要以及宗教考量外,经济也是重要因素。当时,希拉利亚人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迫使这些遭受严重饥荒的受灾部落外迁,他们遂迁往土地肥沃的马格里布地区。希拉利亚人迁入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后,将伊斯兰教信仰、阿拉伯语及其生活方式强加给当地人。
3.利比亚部落体制确立
11世纪,希拉利亚人的迁入使阿拉伯-柏柏尔混合血统人群成为利比亚的主体人群,并带入了阿拉伯的部落特性,最终在利比亚确立了相对稳定的部落社会形态和生存方式。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地域、牧场和水源。部落间没有明确的界线,水源和地域是部落争夺的焦点。大多数部落都是半游牧部落,他们联合放牧,集体耕作,以每年迁徙一次的频率循环运转。城市与绿洲地区的民众拥有私有财产,内陆地区的土地与水源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权仅限于对牲畜、固定设施等动产。每个部落内部可细分成两个或以上的分支,其内部再细分为更小的次级分支。其基本特点是:每一个分支与次分支都源于同一个部落谱系,集中分布在某一地域。部落的各级分支都有责任捍卫自己的领土,以防止外来入侵。部落间发生战争与冲突的最主要原因是争夺土地与水源的占有权。
三 利比亚各地维持部落统治(12~16世纪)
12~16世纪,利比亚所辖三地处于不同的统治之下,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处于不同王朝的统治下,有的以独立的部落社会形式存在。但三地的政治实质都是维持部落社会和部落统治。
的黎波里塔尼亚及所在的整个马格里布地区一直处于柏柏尔王朝统治之下,该地区实际上是一个多部落独立并存的区域。1510年,西班牙军队夺取该区域的控制权,西班牙统治者对其实施了短暂的名义上的统治,其部落社会实质不变。昔兰尼加地区处于埃及的一系列马穆鲁克王朝的统治,实际上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政治控制。同的黎波里塔尼亚一样,昔兰尼加地区也是长期维持部落统治,民众不服从除部落首领以外的任何权威。费赞地区的哈塔卜部落首领以祖瓦拉为都城统治着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