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什么是《易经》?

《易经》是中国流传最古老的一部经典,名列四书五经之首,有“群经之王”的称号。经文本身才四千多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却无比深远,几乎中国所有的学问和技艺,都直接或间接受其启发。《易经》中有神秘的易占、易数,透过术数之学的推广,和传统的平民生活也密切相关。自古迄今,论述《易经》的文字当以亿计,而且随着时代的演变,还不断产生崭新的诠释和应用,好像易海无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易经》属于集体创作,从传说的伏羲画卦开始,可能经过周文王姬昌修订卦、爻辞,到孔子经传思想的集大成,长达四千多年才定稿。书中充满了历代圣贤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沉的思想智慧,后浪推动前浪,义理愈研愈精,在各方面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

人类文明的发展,可视为一系列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易经》的结构也是如此。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象征各种类型的宏观及微观的问题,而卦、爻辞即是最好的答案。熟习易占的人都知道,占卦基本上就是一问一答的互动,问得愈深入,答得就愈精彩。

卦、爻辞的文字相当精简,通常都是描述现状、预测未来,并告知行动准则,以谋趋吉避凶。人生任何决策,总得以相当的预测为基础,往前看得愈远、愈准,成功的概率自然就比较高。

《易经》的“易”字,主要是指“变易”,成住坏空、生老病死,面对宇宙间不断变动的现象,人应当如何适应、理解及运用呢?“易”又指“不易”,变动的表象背后,自有永恒不变的法则,只要我们深入掌握,再去处理事情就能化繁为简,以简御繁,故“易”又有“简易”的含义。

佛教有三法印之说,即“诸行无常”、“涅槃寂静”、“诸法无我”。这和《易经》变易、不易、简易的说法相通。

“简易”是悟道之后的境界,表示修行的过程中得节制嗜欲,无私无我。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庄子·大宗师》)反过来说,嗜欲浅者,天机必深,天机深,才能彻悟大道。

“变易”是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变化,要研究“变易”,就得理解时间的本质,《易传》中处处强调“时”的重要,可谓其来有自。《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推崇孔子为“圣之时者”,人生所有的学习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实效。

“学”字的甲骨文,就是小孩子双手玩六爻之象(如图),说明了启蒙得从《易经》开始,学易才能有所见,而这就是觉悟的“觉(覺)”字。“习”字是小鸟练飞之象(如图),下半的“白”字有二说:一为“自”,也就是得靠自己体会;一为“日”,代表必须天天勤练。

甲骨文的“学”字,有小孩子双手玩爻之象。

“习”字上半部的“羽”,状如小鸟拍翅学飞。

《易经》中的坎卦()称“习坎”,小过卦()则取象小鸟练飞,表示人生必须经历坎险的磨炼,才能学到东西,不断在尝试错误中成长。

时间一去不回头,是人生最宝贵的资源,而时机、时势的变化尤须精确掌握,机敏回应。形势比人强,个人很难跟大环境对抗,所以在形势形成初期的酝酿阶段,就得见微知著,早做准备。《易经》各卦、各爻所言,其实就在教人知机应变。

人的禀性有刚有柔,资源有多有寡,所处环境有顺有逆,如何应事合宜,还得讲究“时中”之道。“中”是阴阳和合、刚柔互济的概念,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中”才能生,才可超越及化解世事与人性中充满的矛盾。“时中”表示中道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因时因地制宜,在每一情境中寻求最高明的办法。

万物皆分阴阳,而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彼此并非绝无融通的可能,任何一边扩张过度,还会阳极转阴、阴极转阳,造成戏剧性的形势逆转。这种思维模型切合太极图的意涵,称为“太极思维”,在《易经》卦、爻中处处体现。

太极图 浑沌的宇宙有无限大,故称“大极”或“太极”,其中分出性质对立的阴与阳,并发生交互作用。太极图将阴与阳的互动关系,以极简的形式呈现。图中黑色与白色分别代表阴与阳。白色中有黑点,代表阳中有阴;黑色中有白点,代表阴中有阳。

因此,任何形式的阴阳互动,皆以和为贵,一旦产生激烈冲突,必然两败俱伤。《易经》中以“雨”字象征和合,以“血”字象征冲突,提醒人处于和战之际得审慎思量。例如坤卦尚柔(六爻全阴,),本宜顺势包容,若走极端,和乾卦(六爻全阳,)象征的强权对抗,上爻爻辞即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小畜卦()的唯一阴爻处于众阳之间,以小博大,生存压力很大,卦辞称“密云不雨”,第四爻爻辞且出现“血”字,看来最好还是谋求和解。到了上爻,爻辞称“既雨既处”,终于相安无事。

《易经》中的解卦(),讲求“赦过宥罪”,冤家宜解不宜结,传文中即有一场倾盆大雨的景象:“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所谓“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才是处理人事最高的解法。

多年学《易》,我把易学的核心要义整理成十二个字:“至诚如神,敬慎不败,唯变所适。”诚信为立身之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易理之精确、易占之神准,皆系于此。真心为“慎”,人于所爱所重,必然全力维护,先求立于不败之地,再等待取胜的良机,《孙子兵法》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易经》也是如此,绝不盲动、躁动。世事变动不居,无可拘执,养成随时创新、灵活应变的能力最重要。“唯变所适”是《系辞下传》第八章上的话,前接“不可为典要”一句,彻底打破迷信教条的心态。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告诉我们那么多应事的法门,最后又一句将之解消,这才是《易经》最圆融高明之处!

易学小教室

“易经”名词的解释

(一)易

《易经》的“易”字解释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4.《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5.清代的陈震《周易浅述》中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1)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2)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6.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1)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2)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

(3)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变化之“道”是永恒不变的,也即“以不变应万变”。

(二)经

“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如《文心雕龙·情采》云:“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意即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后来用“经纬”之义引申为南北东西,即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如《考工记·匠人》云:“国中九经九纬。”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最高思想或道德标准的书籍、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某一宗教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这一点在《唐书·经籍志》体现出来:“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另外,“经”又通“径”。

由此可见,“经”字在“易经”二字中所蕴含的意义很明显。首先是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之方法。其次是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最后是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易经》的产生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创始,万物并生。《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