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训勉录
- 毓老师说
- 爱新觉罗·毓鋆讲述 毓门弟子恭录
- 6678字
- 2018-11-29 16:32:20
1983年3月11日,老师授读《易经》最后一卦未济卦“九四”爻:“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来知德夫子批注说:“以九居四,不正而有悔也,能勉而贞则吉,而悔亡矣。”老师引《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来申明“勉而贞”的深义,并以《知勉录》来勉励弟子。
老师不只表示有意写《知勉录》,也曾言想写《用知录》,两个语录名都有“知”字,为避免重复用字,《知勉录》易成《训敏录》。
老师读书百年,在台教学六十四年,学不厌诲不倦,以“学知”、“困知”训勉弟子之语不少,我们择录老师有关为学、如何好好当个读书人之语,凡一七八则。
学不可缓,亦不可急;缓则怠而无功,急则进锐而退速。(老师于庚子年十月二十五日于书中题字,嘉勉黄大炯。此文是本书所收录的老师最早语录。)
儒家功夫即“缓”字,不急切,不乐极(乐亦要节制,否则乐极生悲)。
很多人一辈子穷忙,为人作嫁,虽能困知勉行,结果一无所有,即知勉而不知正固。《易经》启人智慧,发人深省,特别重视贞固(贞者,正也)之道,鼓励人能学知勉行,且能正固。
我们不可守一家之言与一先生之言,但必得由一先生之言,然后明一家之言;你不明各家之言,就不能成自己和一先生之言。
批注绝不是金科玉律,乃是一家之言,“学而不思则罔”,故读书要“慢”,慢乃能思,乃能有成。读书乃为“能发前人之所未发”,不仔细怎能如此?
我们读书须多翫味(翫音w1n,通“玩”,一般人常用“玩味”,老师认为“翫”有习字边,翫习才有滋味,宜用翫味)。古人诵书是长诵而深翫,有翫的功夫才有实学。口含着曰“味”,舌加以转动糖球曰“翫”,合之曰“翫味”。翫之又翫,深得其味。
佛家讲人生如苦海,死后又如何如何,这全是宗教家在胡扯。人死如灯灭,也不过是物化而已,啥都没有。
批注经书者,他懂,别人未必懂,注疏只能当启示用。
讲学通俗最难,讲完应叫听者都懂,作一大堆注才懂,非孔子之志。
读古书不能光看注。完全相信注是奴,全信程注是“程奴”,全信朱注是“朱奴”。
读经子之书,别有妙法,必得看出前人的解释不当,沉思之,抓住原则贯通之,必能得奥妙。
中国人不写书,一写就惊天动地。美国制度,教授一年要出一本书,由此制度知美国人不足法。
求学要如滚雪球,先立个轴,再去滚,越滚越多,轴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书读多少不管,但为人处世必有原则。
急功,就会虚伪;有一分作为,才说一分话。
讲学的目的在唤醒同学,好好脚踏实地去干。
读书没有什么绝招,多读几遍,书读百遍自然通;不读,那怎么能懂。
书,要天天读。天天读才能走出一个径子。今天读明天不读,杂草又长回来了。就像大熊采苞谷,看见一个采一个,采了夹在胁下,到最后胁下还是一个。(老师另有说法:熊瞎子打苞米,打一棒丢一棒。)
天天读书,而且要仔细地读,不要好高骛远、贪多,也不要跟别人比。人家一天读四页,你读了两页就头胀,那就要减少,只读一页;持之以恒,读熟了,不久你也有读四页的一天。朱子说不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意思在此。
中国一切的学术,都是从经验得来。读古书,用前人的智慧启发自己的智慧,新意就多了。日日新,又日新,才能走出一条通达的路。
有新意就要做笔记,否则稍纵即逝。这是自己帮助自己,但这不是金科玉律,因为不久你又有新意了。我七十一岁,自己写的东西,不时还要拿去烧掉,不是最后圆融的立言,不可流出去害人。
同学说,读不懂书怎么办?拼下去,像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一样,有一股拼劲。它输了,你就赢了。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把放心找回来,也就是正心,正用其心啊。
经书不讲玄学,完全是解决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事,更要解决天下事。
[一个]人学做事最重要,不学做事,何以治事。闹哄哄的乱环境,可以学到很多事。等尘埃落定,反而学的事少。
有感动,就下笔;要写长文,不要写短文。
口耳之学,无用。
没有文化,就是丑。
[圣人]何常师之有?人成才,一、无常师;二、自师其性。
性智比良知好。
读书若不能用事,只是嗜好而已,如抽吗啡,只是过瘾而已,[毫无用处]。
于无功利境界下读书。
教育就是人力加于自然,很少成功,因违背自然。(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顺自然而为。)
研究任何问题,要从活的去研究。
实学是自得的,父也无法传子;没有实学不该教书,做什么都可以吃饭。
实学的“学”字是知行合一的。(老师说,学也,觉也;学也,效也。觉是知,效是行,学字即知行合一的。)
功夫低、功夫不够,行事用不上。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别以为成了名,就不下功夫。读书就是功夫,绝不止智慧。
研究或学中国之学,希望出一人可以“泽西”。
研究历史,必叫之起死回生,叫之复活;儒家思想亦复如是。
人太柔,往往自取其辱,别人以为谄媚、拍马屁。
人内心不舒服,比什么都重要,越老越感觉到。
人学好是渐进,学坏亦渐蚀。
中国民族文化就在礼上,以礼表现文化。
人就是在最失败的时候,也有一点转机。要好好培养转机,不要乱了套(阵脚)。
跟学子讲学不是大师,跟老百姓讲学才是大师。
做学问有一定路子,先看清儒的书,清儒指点明路,替孔子传道,切莫贸然接受民初[疑古]之学。
读书要持之以恒,摸着墙慢慢走。书读百遍自通,一法通,百法通,以一经作碉堡,然后点、线、面进攻,必然有得。
古人写书目的在救国救民,著书唯恐人不明白,故后人读书必当方法看。每一本都会启人神智,就看你们怎么看。
读书贵乎求懂,不要成收藏家。(老师另说:“买书就要读,不要成为藏书家。”)
做学问必做活学问,必知那本书精神所在。把书当思想读,不当文章读。
中国之学,只能当启示读,不可以当宗教看。
读好一本书做基础,则可触类旁通,在心中想上几遍。
读书贵乎得真精神;读古书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学古人智慧。
严师出高徒,而非名师出高徒。郑孝胥教《通鉴》(《御批通鉴辑览》)十分严厉,迟到就骂。有状元学生,无状元老师。
讲书目的,要让人多知一分,让听者做坏事总有愧心。
文化表现有时也表现在骂人,北方人骂人蛮横不讲理说:“你这么王道!”
治学不在理论上争胜,要在血液中印证。
不学无术,学不好亦无术;术不好,害人。
今日学生不敢说不,近乎恭,甚至连不说都不敢,沦为“足恭”。(《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足恭非诚,一副讨好神色。)
中国之学就是“思想”,叫大家去思、去想,无哪个对,哪个不对。
存主重要,人应正视自己缺学问,应读书养德。(王夫之批注,“志”是“心之所主”,《易经·系辞传》说“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老师因而言“存主重要”。)
学术靠读书来,不可光有妄想,要脑子下功夫。
读书不要光会瞪书,无亲切感。
三天读一本书,缺翫味功夫,辞若不能翫,何能达其意。
读书不为念咒活,应养成传道人之精神。
做学问先求知,再求好,最后乐此不疲。(《论语·雍也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师用今人语言,讲得十分通神。)
天下学问无第二法门,不靠“史记”,而是靠“死记”。
老师言之谆谆,学生不易得,体验重要,不到时候没用。
师不入五伦(五伦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没有师徒,出自《中庸》),五伦不得师不相亲。
经是常道,五伦叫五常,骂人曰“伦常乖谬”,个人(指特殊人,如倡言谬说者)可以不重视伦常,但国家绝对不能改变。
做学问必用真功夫、“加功夫”,不是“假功夫”。
跑马拉松常跑死人,很少听到有人读书累死。
达不到境界就束手无策,像幼儿园程度只能堆积木,超过堆积木就不行。
学究不是错,而是其短在不恢宏,有如裹小脚。
读书、著作与行事,合则智,分则愚。讲道容易,行道难。
艺术家要留痕迹于作品,但最高境界是渺渺无痕,不露人为之迹,方为上品。
读的书必成活学问,必以之用事,以我之智慧悟前贤之智慧,不要把祖宗智慧当东西,品评一番就扔了,结果不学无术,不学无方。
俗话说:“大跛子背兄弟媳妇——挨累不讨好。”世俗之人常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学问没有作用,就不是学问,有利于民生,即为实学。
学中国文化就是学公,学无私;大公无私,有容乃大,天下无界。
中国读书人常有坏脾气,即所谓“穷酸”。
读书最忌讳读到穷酸,读书不能造福人,就白读了。
“习”是亲自检验生命;实际印证,能够因时治时,乐在其中矣。
理论配实际行为,方是真学问。
懂得圣贤任何一句话,都可立身,毋自欺也。
何以要讲古书,因为没人看懂。
读书要明理。理者,理事也。不是讲形而上的空学,而是有用的实学。
读书人是明理人,不是故意装着和别人不一样。
读书是为明理,明理是为改变气质。既未明理,又不能改变气质,就是未读书;知理不难,知所以用理之为难,知理不站起来执行,就是行尸走肉。(清朝皇宫皇子读书的上书房对联:“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
“学”是要明理的,既“学”了,做事就要“发乎情,止乎理”。
读书人就有资格谈政治。
中国之学谈道,所以北方人不说“懂”,说“知道了”,称赞一个人有办法说这人“有道道”。
学文史哲的人,没有专业知识,靠什么吃饭——当政治家,政治家必是哲学家。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气是下山猛虎,财是惹祸根苗。(俗谚)
人之苦莫大于求不得之苦,“求不得苦”是欲壑难填之苦。
今日学生不知为何而生,不知己之外,还有责任,教育失败不堪言状。
扫地,视为功夫,则境界迥异;地未扫,无法应对进退,何能治国平天下?
今之大学生,不少人以梦为志,醉生梦死。
礼贤下士则有群德,反之孤陋寡闻,独学而无友。
世事即是非,人事以忠奸来分,忠奸为是非的引申。忠,尽己;奸,没有尽己,马马虎虎。历史上的忠臣、奸臣即在大是大非分辨。
讲书特重文化精神之所在,否则写任何东西,都是水皮打一棍子,无法深入。
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史学家不一定是哲学家,可以成自己之学,讲他学不容易。
今谈学问,光讲概论,乱盖(台湾俗语,吹牛之意)乱论。
不管别人行不行,自己得先行。
一到用事时,短处就出来了。
今日文章可出版印刷或影印,古人在简册上刀刻漆写,十分费工费时,流传不易,惠子学富五车,五车简册没有几本书。
“读书”为造福人,不是“赌输”了。
诲不倦:学生糊涂,蒙昧之时,沦为放牛班,仍不放弃。
启蒙重要,古人中举返乡,先拜启蒙师。
古人小孩拜完师,东家送夹楚二板,漆红色,供于圣像前,请老师责罚学生,作用叫学生永远脱离桎梏,小时严教,长大不受法刑(违法受刑)。
师有严身之德始道尊,所以严师难求。(古人的“严师”,是严身之师,今人解为严格的老师。《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老师对学生发挥最高功能,即有正蒙之功,学生对老师则有尊仰之忱。
小时候,老师对学生当头一棒,发人深省,叫“击蒙”。
抱负比天高,书却没读一本,徒然妄想。
有福之人不落无福之地,因为无福之地没法养有福之人;现在年轻人讲学都是小团体小聚会,何能造福大众?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极,极至之方,最高明手段。
今日学子读书搞社团,老师教书做买卖。
儒家之大愿即“志”,“志”须身体力行。
人必有善知识,今日大学生读大学,觉得没意思。
“节文”的节,虽然别人看不见,但有标准,“得中节”恰到好处,否则即失节;文,别人看得见,和父母走路,得差一肩,就叫文。
人生懂为什么而活,就有一个境界。
外国有农奴,要求自由民主,中国人则求自在——我自有所在,形骸要逍遥自在,自己要有在。观自在菩萨,若是不至自在,不能行五蕴皆空,不能度一切苦厄;而至自在之境,当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夫。
人生就只有一次,没有下一次;如有下一次,老蒋早显灵。
信仰不能改变,不当贰臣、汉奸,一个读书人不能没有节。
孔子吾道一以贯之,贯上始是孔子之道。中国功夫要融会贯通,读完书,思想必一以贯之。
有的人“必我”,自认为他的才对,不能接受他人比自己高明的意见。(《论语·子罕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常人理事只能用术数,我们得用妙术来治常事。
读书并不难,难就难在慎思明辨。
学哲学的目的,是用空的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许多中文字,念对无人懂,念错人不知。
戊(w&)、戌(x$)、戍(sh&),一点之间大不相同,学不留心,分不清楚,最后积非成是,习以为常。
盲人瞎马临深池,迟早掉到沟里。“相”的重要即在此,有人扶持才能避难。
顺心应手之时,是最危险之时。
知天知地,知自然环境;知己知彼,知自己实力和客观环境。
复兴文化,经书应该下功夫,不能把经书当护身符。
复兴中华文化——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老师尝言:中华文化在传统那儿,不待复兴,是我们这代人没文化。)
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释迦的罪人。(《孟子·告子篇》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知理不难,知所以用理之为难”(辜鸿铭语),我们是知识分子,我们能用理吗?知道一点用不上,就成为挑剩下的“剩人”(圣人之反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早年未至那境界,到那境界想通,离死不远,只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做人必得有所戒,见人之不善,己必戒之;知止不易,有欲之人不能止。
能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才叫稳;能够行之以恒,才叫健。(老师另说“自强不息、不舍昼夜曰稳”。)
佛教书要当智慧看,不要迷信,成佛也要不自私的人才能成佛。
学佛才能成佛,念佛不能成佛。佛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当然成佛。活着的时候要“观世音”——观察世音,循声救苦,然后当然是观世音(菩萨)。
真明《心经》,则知佛即自己,修即成佛。
《六祖坛经》不迷信,坐亦禅,行亦禅,卧亦禅,不是装半死人,“缠”住了。
禅之境,即心是禅又不是禅,找静地打坐是体禅而非心禅。
佛家以戒,儒家以礼。
佛家言“戒定慧”,“戒”字重要,得自戒,满则不戒。佛家的“戒”,即《易经》的“贞”,贞者,正固之道。
有所戒重要,曾子“启予手,启予足”即有戒,境界高。
《金刚经》最重要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学生,最重要是学“生”,学如何生活,学如何抚慰苍生,不是写几本破书。
读书,不是比赛读多读少,要先问自己一辈子到底要做什么,明白后,平心静气细看。
写文章要写自己的想法,不要浪费生命,把别人的东西凑在一起。现代写论文后面,列那么多参考书,结果难免碎尸万段。
找一本经书或子书,终身思之,遇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人不可无学,不可以失德。
立说要能使别人接受,那是最重要的。不能实行,算什么学问?
学贵乎精,然后再一。
我教书,是为了造贤才。
人生遇到事要停、听、看,有人说笑话,遇事先来个深呼吸,不要连深呼吸的修养都没有,就盲从、感情用事。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忌讳,讲话必要慎重,矬子面前就不能说矮。
现在人大事做不来,小事不爱做。
各代音乐何以不同?因所乐(悦乐)之事不同。
“五四”留下什么?就留下很多迷惑。
要学实学,就得求真知,没真知的人,能守得住吗?一个真知的人才能“知止”(《大学》“知止而后有定”)。
读书、讲书不要“只”照传统的字讲,那没有境界。
灾异亦非迷信,祸福将至必先知之;天之变,自然之罚,故要敬畏天之威。
处理事情,先去己的好恶心;人若有好恶心,已种下失败之源。所谓是非即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有好恶心,就没有真正是非。
今天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人才,不要花红柳绿来点缀。
什么叫“道德”?能行出来的就叫“道德”,不是挂在口头的“教条”。
有些读书人还不如没读书。不读书的人还有正义行善,像乡下张二爷、李二爷的,很有一套,因为有豪气,所以成大善人;有些人读书读成了见到什么就退缩的窝囊废,那就坏了。
没有独立的人格、思想、主张,老是鬼鬼祟祟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那绝没有出息。
读书读不到一字一义,就得不到奥质。(老师另说:“经书中每个字都有深意,大家务必细读。”)
什么叫文化?是要以“文”化天下。今天学生何以没力量?分中文、史学、哲学系,系真成细了,粗不起来。中国文化是文史哲不分家。(《易经·贲卦》《彖》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进德修业是每一个人都要下的功夫,不这样必不能成功。进德修业莫不与说话有关;道听途说,德之弃也,耍一己之聪明,实不足以进德修业。(《易经·乾卦·文言》“九三”: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文化是思想,不是抄书。
希望大家做学问当作是趣味,要非常轻松,不要有功利境界,好好坐在那儿聚精会神地看,才能了悟真理,其目的就是要启发自己的智慧使之有用。
读中国书开始要窄读,先就一两本来读,通了再读其他的,绝不能博。
书看两遍就立说可乎?扪心自问,读多少书?得多少东西?勿自我陶醉。
[读书]不要由博返约,先精而后博,才能触类旁通。
读书皆在自得,没人和你竞争,自己有所得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