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张骞“凿空”西域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张骞“凿空”西域的故事。实际上,在张骞之前,“丝绸之路”就以民众自发的形式开通,张骞的“凿空”,只不过是史书上第一次记载官方与中亚的往来。

汉武帝即位后,在前几代财力积累和国内较为稳定的基础上,力图改变之前的妥协策略,转而实施以进攻为主的大战略,派遣张骞作为使臣出使西域,即是这个大战略中的一环。

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奉命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了十几年,后寻找机会逃出,完成了出使使命,这一次出使虽然没有完成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攻击匈奴的目标,但因为他是官方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臣,“凿空”西域的成绩显而易见。后张骞又为联合乌孙,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还派遣副使分别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与各国加强联系。

张骞的两次出使,不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建立了持续的外交关系,而且使得中亚和汉朝的商旅不绝于途,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打下了基础。张骞的出使,也为和平外交奠定了基础,此后,中原王朝与西域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张骞出使表现出的坚韧、爱国、勇敢等精神表明,一个国家制定大的战略,还要有能人与决策者一起实现,张骞与汉武帝就互相成就了“凿空”西域与雄才大略的千古美名。

玄奘西行求法

2016年高考历史题中有一道题,就是通过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故事,让学生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其中就广泛涉及“丝绸之路”繁荣时期的大唐盛况。此时的中国,正主导着世界潮流,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辐射世界。各种文化、各种宗教在“丝绸之路”上交汇、融通,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一来一去,书写的是各种文化互学互鉴的光辉历史。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在世界交流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玄奘出生于隋朝末年。他年少出家,立志弘扬佛法,但因为派别众多,各派对经义的理解也不同。当时的长安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常有印度僧人来讲经,佛法的精微释讲给玄奘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决定到佛教的诞生地——印度去求法。

玄奘从印度带回了梵夹装佛经520夹、657部,以及佛舍利150粒。在回国后的19年里,他一共翻译出75部、1335卷佛经。尤其是佛教在印度短暂消亡后,这些正确翻译的佛经意义更为重大。由于他译经传教的努力,很多国家的留学生到他门下学法,长安也成为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除了翻译佛经,玄奘还根据自己在印度见到的风土人情,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138个国家和地区、城邦,不仅包括今天中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包括巴基斯坦北部、几乎整个印度地区、孟加拉国以及尼泊尔南部地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风俗、气候等,是古代西域和印度的大百科全书。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扬州人。鉴真14岁的时候,随父亲入寺,或许是与佛天生有缘,他见到佛像就觉得有莫名的感动,所以就恳求他的父亲也让他出家,父亲大为惊异,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当时恰好武则天诏于天下诸州,广度僧人,于是鉴真就从智满禅师出家做了沙弥。708年3月28日,在长安实际寺,鉴真随弘景禅师受具足戒。此后,他到处学法,很快就成为一位著名的高僧。

742年10月,两位日本僧人风尘仆仆地赶到扬州,此行他们要完成一个任务:迎请鉴真东渡。这两位日本僧人就是荣叡和普照,他们是732年随第10次遣唐使至唐留学的留学僧,他们来到大唐,不但为了学习,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寻访戒律律师赴日本。听完日本僧人的来意后,鉴真欣然应允东渡传法,但就是这一点头,竟然六次才成功东渡。

753年12月20日,66岁的鉴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踏上日本国土。鉴真的到来,对日本的佛教影响甚巨:一是开创了日本的律宗;二是向日本介绍了天台宗;三是为日本密宗的勃兴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医药、建筑、书法、雕塑、语言、饮食等方面,鉴真对日本都有积极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

如果说秦汉到元朝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以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为主,那么明清时期是“丝绸之路”的2.0时代,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为主。对中国来说,这个转变是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

郑和,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的一个小村庄里。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在进入云南时,明军把当地幼童掳去,郑和正是其中之一,被作为宦官服役。之后因缘际会,郑和赴燕王朱棣藩邸,由此和朱棣有了联系,两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互相成就了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佳话。

永乐二年(1404)正月,正是“靖难之役”功成之日,论功行赏,郑和被朱棣赐姓“郑”。此时的朱棣刚即位,百废待兴,为了向海外诸国传达和平理念,使诸国来朝贡,以增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便决定派人出使西洋。因为郑和有勇有谋,无论姿貌还是才干,在宦官中无有出其右者,故委任郑和为正使。

郑和七次下西洋,在很多国家留下了遗迹,并传播和平理念,引进先进文化。如满剌加是郑和船队开拓的重要据点,据说满剌加人就是从郑和一行中学会的建造城市和掘井取水的本领,至今当地还有三宝城和三宝井的遗址。另外郑和使团还给当地人治病和传授种田知识。除了在海外介绍和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使团还注意吸收借鉴海外的优秀文化,如使团成员撰写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就处处留意各国的风土人情,并记载下来,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民族志。

郑和所开拓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占城、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建立了海洋交通中转站,并在满剌加、古里等建立了贸易基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贸易。中国的瓷器、丝绸、漆器等出口到海外,刺激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而海外的玉石、香料等也在中国扩大了市场,对相关产业也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