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一带一路”新观察:如何读懂“一带一路”新构想?

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21万亿美元的区域经济总量,一幅“一带一路”新构想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从中国到中亚,从非洲到欧洲;从基础设施到能源开发,从产业合作到金融合作,“一带一路”正在焕发生机和活力。

2013年的秋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第一次发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随后的10月3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也首次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就此成型。

就在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带一路”构想步入现实,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黑龙江等18个省区市被重点提及。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被赋予新的含义与使命,中国正在把与世隔绝了数百年的中亚地区,重新带回世界,并将因此激活整个欧亚经济。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副部长史育龙认为,“一带一路”将为全球经济大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新动力。史育龙表示,对于中国本身来说,“一带一路”新构想也是经济新常态下焕发经济新活力的绝佳机遇。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对此解读。

经济之声:“一带一路”新构想从提出到化为实际行动,用了17个月的时间,可以说这17个月,把一条2000年前的古代商贸通道被彻底重新激活,怎么来看待“一带一路”发展的历程?

马庆斌:应该说这是意料之中也是情理之中,为什么这么讲?一方面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是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就是合作共赢,构建命运共同体。曾经有句话说的好,世界上各国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但是我想加一句话,如果这一个友谊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上的,那么友谊应该是持续常青的,也是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另一方面无论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所展现的这种和平实质的历史形象,还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深入人心。最近一些年来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危机中所展现的负责任的大国行为,也赢得了多数国家的认可,它们相信中国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言行一致,最重要的也就是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也是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它的实力也让世界各国相信就是沿线的各国相信中国有这个实力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经济之声:“一带一路”的发展,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21万亿区域经济总量,怎么看待这样的数据?这会给中国经济甚至整个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马庆斌:这个数据一方面告诉我们这个区域,它的经济和社会的地位在全世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63%的人口只占了29%的GDP,这说明世界经济的发展依然还不平衡,很多的国家需要与全球经济衔接起来来分享全球化的红利。

但是过去的很多年,在这沿线的60多个国家中,如非洲南亚的一些国家,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在过去一两年我也有机会去过一些非洲和南亚的国家调研,我也深刻的体会到这些国家在发展中需要更多的投资技术,也需要加大技术设施的建设,事实上它们对于中国的这种也持欢迎的态度。

现在提出“一带一路”这个战略,可以说把这些国家与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东亚经济体和发达的欧洲经济体衔接起来,这一块经济的洼地就有了一个崛起的机会了,一方面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另外也让东亚的国家和欧洲的国家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具体就是通过“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计建设,产业类合作贸易人员的交流,推动东亚活跃的经济圈和欧洲发展的经济圈,实现包括中间的这个最具潜力的经济带实现战略的衔接优势互补,一方面让这些最具潜力的国家,分享全球化的红利,另一方面让两侧的这些经济体尽快的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实现经济的振兴,所以我想它的应该是积极的而且是长远的。

经济之声:我们也看到了“一带一路”的发展获得了全世界非常多国家的响应,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国家的瞩目?那么我们可以理解,如果是属于这个“一带一路”构想当中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它们响应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有一些地区也不在这个概念之内,那么怎么会受到这么多国家的瞩目呢?

马庆斌: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这一次倡议在亚洲行列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响应,原因总结有三个。一个是亚太地区尤其是亚洲地区,它实际上是当今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区域,而且潜力巨大,但是你会发现亚洲国家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面临数万亿的美元的导入、电力、水等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个国际经济的体系,包括金融体系还是无法满足这样一个需求的,也需要“一带一路”战略,或者这么一个金融机构,对亚洲还是世界经济发展都是有益的。所以中国在提出这个战略的时候,应该是顺应了这个需求。另外一方面像亚洲国家以外的英国、德国、法国的这些发达国家也在积极的加入,这说明一个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与全球经济割裂开来,亚洲经济的稳定创业发展,事实上也是欧洲经济稳定和创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两者是难以分割的,当然这也希望从亚洲经济发展中分享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事实上包括“一带一路”,包括亚投行创业的提出,应者云集直接原因还是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央广网财经北京2015年4月13日,王忻)

精彩论述

见微知著,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一旦成形,它的能量将超乎想象。它连接亚太经济圈,西接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它无异于是一条源源不断的经济增长动力传送带,周边国家都可以共同分享好处。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一带一路”把过去的道路联通变成设施联通,当时的货币流通变成资金流通。从道路和设施到货币到资金,都意味着范围的扩大。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坤


“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在能源基础设施合作方面,要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在通信基础设施合作方面,共同推进区域通信干线网络建设,大幅度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打造畅通便捷的信息丝绸之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

丝路精神,贯穿古今开新篇——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上)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的大手笔,“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反响积极。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尽管多次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但驼铃声声,舟楫相望,丝绸之路从未完全中断。尽管古代交通和技术条件远逊于今,但商人、智者、学子、使节排除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以极大的毅力和勇气开辟和经营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国家有大有小,但都因丝绸之路受益匪浅。进入21世纪,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丝绸之路展现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今天,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但同时也面临新老挑战和不进则退的压力。如何巩固亚洲和平发展局面,进一步凝聚亚洲国家共识和力量,实现整体振兴,是亚洲国家的共同课题。“一带一路”倡议在此背景下提出恰逢其时。

亚洲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有力促进了亚洲的和平发展。但需要看到的是,亚洲区域合作与欧洲和北美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亚洲各个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联系不紧密,对深化区域合作构成不小的阻碍。“一带一路”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各次区域连接起来,有利于各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建立和健全亚洲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使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当前,全球贸易、投资格局和资金流向正酝酿深刻变化,亚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挖掘域内和本国的内需潜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一带一路”建设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改善区域内和各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内陆国家和各国边远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各国之间削减贸易投资成本与壁垒。

亚欧大陆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发展水平各异,未来发展需要发挥多样化优势,走多样化道路,因此人员沟通、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至关重要。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国与国、人与人交流的结晶,建设“一带一路”将发掘古代丝绸之路深厚的文明和文化底蕴,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人际交往,发挥人文交流的潜力,进一步扩大各国民间友好的基础。

“一带一路”,涵盖中国中西部和沿海省区市,紧扣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将助推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中国与周边、与亚欧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将各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中国的发展,也使中国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特别是周边外交的亮点。繁荣共进的美好未来,值得本地区乃至世界人民共同期待。(《人民日报》2014年2月25日3版)

开放包容,携手发展谋共赢——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下)

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蕴含其中。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坚持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势力范围。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不会搞封闭、固定、排外的机制。“一带一路”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有关各方可以将现有的、计划中的合作项目串接起来,形成一揽子合作,争取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效应。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域和国别范围也是开放的,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的友好邻国都可以参与进来。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优先方向,中东和东非国家是“一带一路”的交会之地,欧洲、独联体和非洲部分国家从长远看也可融入合作。未来“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很多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实体可能更多,开放性也更强。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一带一路”交流合作范畴要大得多,优先领域和早期收获项目可以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可以是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合作,当然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人员往来。各类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目标是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在共建“一路一带”过程中,中国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发展中国家和友好邻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将不断增大对周边的投入,积极推进周边互联互通,探索搭建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中国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要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而是各国共同的事业;不是中国一家的利益独享地带,而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一带一路”建设,包括前期研究都是开放的,中国欢迎其他国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的理念、构想和规划,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谱写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3版)

计利当计天下利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千年丝路,重焕荣光。2013年初秋时节,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3年来,从理念构想到人心聚合,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一带一路”一步一个脚印,从梦想走进现实。

大开放、大合作、大融合。战略对接,互联互通,一南一北,海陆相连,产能合作——在东起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的广袤土地上,世界经济地理新图景徐徐铺陈。

3年来,“一带一路”走进民间、走入人心。它是飞架印尼列岛的长桥,是穿行蒙古草原的高速路,是非洲大地不断兴起的新产业新项目,是不同肤色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梦想……

习主席说,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70多个国家和组织表达支持和参与,3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共建协议,在国际上形成了各方响应的合作“大气候”。利益交集越来越多,合作动力越来越强。

计利当计天下利。“一带一路”之“天下利”,在于倡导开放融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向好。面对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倾向,“一带一路”倡导各国打开大门搞建设,倡导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构建互利共赢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舒筋通络、添增活力。

“一带一路”之“天下利”,在于推进区域一体化整合进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推进,跨国、跨地区合作协调愈显重要,但随着新区域自由贸易安排的不断涌现,区域合作也面临碎片化风险。“一带一路”汇集世界62.5%的人口、28.6%的经济总量,致力于在更大范围开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欧亚经济联盟、欧盟“容克投资计划”、东盟一体化等既有区域合作安排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合作,亚投行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联合融资……一系列的“对接”与“联合”表明,“一带一路”不是要取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另起炉灶,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理顺关系、整合资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开辟更大空间、搭建更大舞台。

“一带一路”之“天下利”,在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一带一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共进的阳光大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惠己达人,既有利于其自身扩大东西双向开放、加快经济发展转型,也有利于沿线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全球化浪潮一浪接一浪,在西方主导的诸多方案里,常常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一带一路”致力于义利兼顾、弘义融利,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新兴国家持续成功崛起,致力于开创更加公平、普惠的全球化新时代。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国从未与世界如此紧密连接,从未如此牵动世界目光。与各国同行,为世界担当,“一带一路”这一中国方案,传递的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诚意,展现的是中国“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胸襟,见证的是中国积极做国际体系建设者、贡献者的努力。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一蹴而就,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的精神,积跬步至千里。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命运与共,传承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开创“一带一路”美好未来。(新华社北京2016年6月17日电)

举“中国方案” 践大道之行

这是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文明盛举,是造福各国人民的全球化盛宴。

春日的古都北京,草长莺飞、生机勃勃。一个月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这里拉开帷幕。

2013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3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进度和成果。

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国和世界。以东方智慧为全球发展探寻解决之道,“一带一路”再度吸引全球目光。

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世界期待,“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找出答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顺应时代潮流 贡献中国智慧

2016年11月17日,“一带一路”倡议首次写入第71届联合国大会决议。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344号决议,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3年多的时间,一个由中国提出的倡议、行动,逐渐形成广泛国际合作共识。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时强调。

物物相通、人员往来、文化交流……千百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丰富了沿线人民生活,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其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历千年而不息。

“中国方案,大道之行。‘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沿线国家积极响应,是化理念为行动、变梦想为现实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巡视员欧晓理说。

这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

经过十余年发展,泰中罗勇工业园已成为中国传统产业在泰国乃至东盟的最大产业集群中心和制造出口基地。

“国内光缆产能增长迅速,行业竞争压力很大,但在泰国却属于稀缺资源。”富通集团董事长王建沂说,富通入驻园区后,不仅拓展了发展空间,还填补了泰国光缆技术空白,目前已成为东盟最大的现代化光缆工厂。

截至目前,泰中罗勇工业园已累计吸引近90家企业入驻,协议投资金额25亿美元,向当地政府上缴税费1.2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2万余人。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在这一区域开展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需求,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原有的全球增长循环被打破,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动力减弱、增速放缓和治理乏力的新阶段,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发展动力的通道遇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史育龙说,塑造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成为各国共同诉求。

这是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

古都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内近万件文物描绘出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交往的“丝路画卷”;博物馆外的丝路风情街上,各国特色商品、特色演艺、特色建筑集文化大观,聚海内外商旅。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走到十字路口,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遭遇政治安全冲突和动荡、难民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挑战。多元文化,是冲突斗争还是和谐共处?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

古丝绸之路上,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交相辉映,为“和而不同”做出生动诠释。“古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和平之路、友谊之路,输出的是和谐文明和商贸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沟通连接,却未给他国造成任何威胁。”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说。

“‘一带一路’传承古丝绸之路所创造的文明交流、交往的精髓要义,为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贡献出中国智慧。”欧晓理说。

这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担当”——

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世界经济增长、治理、发展模式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亟待新的解决方案。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开出“药方”。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与这一理念深度契合、一脉相承。

“‘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不断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权,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欧晓理说。

倡议来自中国 成果惠及世界

4月1日17时许,载有41车集装箱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西安港,一路向西奔向9312公里之外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约17天后,来自中国东部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将抵达这座欧洲古城,进入东欧市场。

车轮和钢轨撞击发出的叮叮声,仿佛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穿越千年岁月……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3000多列,沿线各国迎来加强国际合作、发展互联互通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取得的最重要的进展,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空前的强烈共鸣和广泛共识。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治理模式的国家都能从中发现促进自身发展的机遇。”史育龙说。

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相通,命运与共。“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是把中国机遇转化为世界机遇、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宏伟构想。

“共商、共建、共享,分别解决了怎么建、谁来建、为谁建的问题,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的奥秘所在。”欧晓理说,“共商,‘一带一路’注重和他国发展战略的对接,考虑沿线国家利益关切,尊重他国治理模式的选择,追求发展最大公约数;共建,将沿线国家利益、命运和责任紧密相联,注重第三方合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享,追求互利共赢,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大势所趋、水到渠成。3年多以来,“一带一路”初步完成规划布局,正在向落地生根、精耕细作、持久发展阶段迈进,一批早期收获成果喜人。

——“一带一路” 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与澳大利亚同意深入推进中方“一带一路”倡议与澳“北部大开发”计划以及两国创新战略对接合作;中国与新西兰签署关于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安排备忘录;《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启动实施……

——互联互通推进迅速。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以中巴、中蒙俄等经济走廊建设为标志,基础设施等领域取得一批早期收获。中欧班列贯通欧亚,匈塞铁路、雅万高铁开工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进展顺利,瓜达尔港正式开航……

——产能合作全面推进。中国同近20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开创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合作新模式,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生根;中国企业已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增加了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贸易往来日益紧密。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到6.3万亿元人民币,增速超过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增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145亿美元……

——金融支撑基本到位。中方发起的亚投行开业运营,成员总规模达70个;丝路基金首批投资项目已正式启动,实际拨付投资金额已达53亿美元……

倡议来自中国,成果惠及世界。3年多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受惠于这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沿线发展中国家更是从中获得跳跃式发展的宝贵机遇。

“中国鞋业大亨计划使埃塞俄比亚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埃塞俄比亚通讯社今年3月的一则报道称。

2011年底,中国制鞋企业华坚集团进入埃塞俄比亚设厂。截至目前,已在当地安置就业6000人,累计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

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说,在“一带一路”建设大潮下,华坚国际轻工业城项目已启动建设,预计总投资20亿美元,2020年建成后将解决当地就业3万至5万人,出口创汇额达20亿美元。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鼓舞人心。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新的哲学思维。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精髓所在,也是其‘道’的重要体现。”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说。

承载世界期盼 共绘美好蓝图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几经周折抵达当时的明王朝都城北京,带来了世界地图。

四个世纪后,北京再次辉耀“丝绸之路”的时代印记。一个月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召开,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将与各国共襄盛举,开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航程。

“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开放,而开放促进一个国家强盛。”“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一带一路”建设正处在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这将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盛会。

“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是今年我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负责高峰论坛筹备工作的杨洁篪国务委员说。

——全面总结“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进展,展现重要早期收获成果,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巩固良好的合作态势;

——共商下一阶段重要合作举措,进一步推动各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伙伴关系,实现联动发展;

——在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同时,推动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倡议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不但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更使参与国受益良多。这次高峰论坛将成为崭新的起点。”西班牙驻华大使瓦伦西亚说。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这将是一次有助于冲散经济低迷的阴霾、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更多正能量的盛会。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碎片化”的矛盾凸显。但与此同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双边和多边、区域和全球合作势头渐起,各国都将其视为发展的重要抓手。

中国将高峰论坛主题设定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议题以“五通”为主线,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支撑、人文交流、生态环保和海洋合作等重要领域进行讨论。各国领导人参加的圆桌峰会是高峰论坛的重点,主要讨论两个议题:一是加强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伙伴关系;二是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合作,实现联动发展。

“这些主题和议题针对当下形势和挑战,突出国际合作,突出联通,突出对接,与各方普遍关注的议程高度契合。”杨洁篪说,“我们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找到打破困境、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这将是一次务实高效的盛会,将为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开启新征程。

高峰论坛预计在扩大国际合作共识、推进重点领域务实合作、规划长远合作愿景等3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一批重大项目、合作协议和一些中长期重大举措有望推进;各方将探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规划符合共同利益的发展蓝图。

“高峰论坛将进一步凝聚共识,有利于增强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及全球化本身的信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说。

承载世界期盼,5月的北京之约,“一带一路”将再启征程,这是中国的机会,更是世界的机遇。

史育龙说,由于沿线国家国情条件和利益诉求不同,让“一带一路”倡议落地扎根、开花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一个一个项目抓,一步一步向前走,让参与各方在合作中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不断增强‘一带一路’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期待同各方一道,通过主办高峰论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深化地区合作打造更坚实的发展基础,创造更便利的联通条件,更好造福各国和各国人民。(新华社北京2017年4月13日电,记者安蓓、侯丽军、孔祥鑫、郁琼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