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通古鉴今成其大略

——为讲好“中国故事”鼓与呼

郧建华

兵博同志是我的老部下,这部“读史要略”其实是他历时两年多的读史笔记,从逐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开始,引发了诸多微友的关注与推崇,又经过一年多的打磨,终于编撰成为大部头的史学著作,我感到由衷高兴。

勤学善思是兵博同志成长进步的原动力。十几年前,兵博同志凭着具有基层和机关的丰富任职经历,并经过作训、战勤、政工等岗位实践锻炼,被选调到大军区作战部门工作。短短几年,便成为高级领率机关的合格参谋,并在一系列重大演习和急难险重情况处置中,展现出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屡屡受到表彰奖励和提拔重用。在一起工作的岁月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兵博同志的政治忠诚、为人处世的真诚厚道与激情似火的昂扬状态,但我更看重的是他在承担繁重工作的背后,始终保持刻苦学习的精神与善于理性思考的好习惯,尤其酷爱历史和战争战例的研究,这是他不断进取的根本动力,难能可贵,也令我刮目相看,坚信他的事业与学问的提升不可限量。

我是兵博同志读书笔记的全程参与者。兵博以历史上经典战例开始的读史笔记,往往在深夜传上微信,很快引起我这个“夜猫子”的关注。他每日一篇的述而论之的写法与速率,使我惊讶不已。也随之进入角色,或点赞、或质疑、或辩之,进而提出不同见解。正是为了应对与兵博笔记的交流,乃至于思想交锋,也逼迫我不得不翻阅大量的史学资料。同时也深为兵博的恒心毅力所感动,为他多年来学习成果的厚积薄发而赞佩。这样的交流持续半年多后,我建议可将已写的百余篇笔记编辑个小册子,恰与不少微友所想略同,大家的期盼给兵博同志以很大鼓舞,从而坚定了他“通古择要、重在鉴今”的写作目标。对要人、要事的选择更具经典性,述而论之更具当下国运兴盛的时代性。笔记集成后,兵博同志又回过头来从浩瀚如烟的史书中寻绎释疑解难,并更加贴近党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阐述。此后,他又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删改、充实、调整、完善,有的篇幅甚至做了颠覆性的重写。成书之前,又专门请教了诸多专家学者,吸纳了他们不少很有见地、更加专业的意见建议,从而确定了该书的定位、主题、排序、格式等框架结构。因此可以说,这部著作倾尽了兵博同志的洪荒之力,确实得来不易。

我特别看重兵博同志读书笔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价值。

一是能以最少的时间,择其要而知全貌。“读史要略”从远古时期开始,精选评述了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三百六十个要人要事,先述后论,每篇两千余字,宛如中国大历史的一串串珍珠。同时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每个朝代的纪年、沿革、总体情况,都做了宏观的概述,这就有助于宏观把握各个朝代的历史地位及成就,以及要人要事的历史背景。起到了读概述而知全貌,读要篇而知要义之效,堪称一部宏大的中国通史的“精略版”、“浓缩版”。是一部值得放置于案头、枕边的精品力作。这对于忙于事业、学业的领导干部、青年学生,以及所有无暇通读历史长卷的人来说,可以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积逐篇阅读而成为系统学习,总览历史,择其要义,该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条捷径。

二是捍卫历史真实,创新历史评价体系。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曲折多舛。作者所遴选的三百六十个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或是流芳百世的名圣,或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或是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变,或是一次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有的甚至改变或影响了数百年中国人的历史命运,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而这些要人要事,绝不是随意戏说的故事,作者在尊重与捍卫历史真实性方面付出了巨大心血,借重了大量权威的历史文献、史学专著,力图对每一个要人要事都能客观真实地描述。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还在重构历史评价体系,即“持心孰正与治事孰能”这两个方面,做了颇有创意的探索。同时,作者还引述了不同的历史评价,这就给了读者以自我感悟、自我辩知的空间。

三是坚定文化自信,重在资治民族复兴伟业。当下中国,最具有号召力、感染力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个只有创造过辉煌历史的民族,才真正懂得复兴的伟大意义,也只有一个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更加深切的渴望。作者以执著的文化自信,着力探寻中华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以资治复兴伟业,这是本书的最大贡献。当今时代,人们迷恋网络世界,甚至被手机微信所捆绑,造成知识碎片化。特别是青年学生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就分文理科,而学理科的从此没有专门的历史必修课,这就造成一代代青年也仅仅对中国近代史有所了解,而对博大精深、内涵厚重的中国历史及优秀文化缺乏系统的学习与把握。一些海外学子由于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度了解和由此而产生的民族自信心,仅靠对西方文化的皮毛了解,即盲目地崇尚西方文化,这是十分危险的。尤其是近年来在台湾、香港出现的“青年独”现象,更应从中国历史教育的缺失中引起足够警惕。

须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分量太小,古罗马帝国崇武征服,都昙花一现。而所谓的西方文明在中世纪尚寂寂无闻。唯有中华民族文化犹浩浩长江,滔滔黄河,奔腾不息,绵延至今。历史上,中国曾经长时期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有一段振聋发聩的话,“欧洲十七世纪文艺复兴以来,其造船、采油、火炮、多级火箭、降落伞、造酒、造纸、印刷、象棋、蒸汽机、天文学、十进制数学、算盘等等,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他进而指出“如果没有中国的造船技术、指南针和其他发明,欧洲十七世纪以来的各种发明创造和产业革命都根本不可能产生,也不会有英国骑士时代和殖民帝国时代”。读了这一段出自西方文化精英对中国历史与文明高度评价的话,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自豪之余,难道不应该对自己历史知识的贫乏,而羞愧得无地自容吗?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保存或铭记的那些重大事件和人物,却是需要传承借鉴的重要政治资源。作者凭借对中国历史文化深厚底蕴与定力,吸吮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坚定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着力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动力,因而在他的每一篇读史笔记里,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担当、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在他的笔下,毫不掩饰对民族英雄的格外褒奖与推崇,毫不留情地对民族败类大力鞭挞。更借重历史对当前国家政略,国防军队战略,以及经济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要略”性思考,毫无保留地对解决当今时代主题的建言献策,读之如沐春风,解渴过瘾,值得用心品读。眼下国运当兴,历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多么需要像兵博同志这样忧党忧国,对民族复兴如此深切渴望的人们,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毕生奉献的精神啊!

四是散文笔法引人入胜,使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兵博读史笔记不仅史料翔实、视野宽广、气势宏大、点评精要,而且文笔优美、简约犀利、洒脱豪放,每一篇都可称之为美文。特别是其从小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加之新闻学的专业功底,以及长期在作战部门拟写军事文书的磨炼,故能善于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述而论之,言简意赅,入木三分。用散文笔法描述历史,把历史人物的思维与行为,历史事件的起因、转折及结局,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展现给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再加以辩证的评说启迪。比起阅读历史教科书来,更有看头,更充满乐趣,更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哲理启示,使心灵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同时,阅读此书所涉猎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读者更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深切地为生活在新时代而感恩,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自豪。

毫无疑问,兵博同志的读史笔记,纵贯中华历史数千年,体系庞大,内容繁多,难免存在一些对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的遗漏、考证不够严谨、启迪不够深刻等问题。但我相信,只要兵博同志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深化理性思考和实践历练,一定能够成为谋略型、复合型指挥参谋人才。更希望作者和读者,始终坚守中国的文化自信,用好历史这一永不褪色的明镜与戒尺,万众一心,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军梦。

是为序。

(郧建华,少将,河北石家庄人,长期从事作战训练工作,曾任北京军区作战部部长、内蒙古军区参谋长等职,出版有《行与思·参与谋》等多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