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家庭医生百科大全
- 赵国东主编
- 4490字
- 2024-11-03 06:47:21
第四节 现代精密仪器检查
1.心电图检查
用心电图机把心脏在每次机械性收缩之前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描记并显示出来,就构成心电图。这是由于在心脏活动周期中,心肌细胞每次机械性收缩之前,必先产生电激动,电流传遍全身,各处产生不同的电位;并且电流强弱与方向不断变动,各处电位也在不断变动之中。
心电图检查用于心脏疾病和心肌受损(如缺血、低K+等)的诊断或辅助诊断。
对于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心电图有决定性的诊断意义。
心电图对下列的病变能够提供辅助诊断:
①心肌疾患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②心房或心室肥大;
③急性心包炎或缩窄性心包炎;
④某些药物使用后对心肌的毒性或影响;
⑤心肌有否受到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如血K+过低或过高等。
心电图检查对心脏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心电图的改变并无特异性,同样的心电图改变可见于多种心脏病。某些心脏的轻度病变,在心电图上往往可以显示正常,不能反映出来,故正常心电图并不能排除心脏病变的存在。
2.超声检查
人耳可以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Hz,超过20000Hz的高频率振动波称之为超声波。用于超声诊断的超声波频率多为2~10MHz。
超声检查的方法是通过仪器先将超声波发射入人体内,再将声波在不同组织内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接收回来形成图像。是运用超声波的特性和人体不同组织对超声反射不同的原理,对人体组织(内脏)的形态结构、物理特性和功能状态以及病理改变作出诊断的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方法是是把雷达技术、声学原理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无创性、无痛苦、无禁忌、可作动态观察和重复性强等特点。
超声诊断法有多种类型,这里介绍两种最常用的类型。
(1)B超:B型超声显像检查(简称B超),又称辉度调剂型或灰阶成像,是以不同辉度的二维切面黑白图像来显示,采用连续扫描显示出脏器的断层切面图像而形成脏器平面图,所以称为二维超声或切面超声诊断法,图像能显示组织器官及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内部回声。其特点是图像直观性、形象性和重复性强,可供复查对比。广泛应用于妇产科、泌尿科、消化内科和心血管内科的诊断。
(2)彩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简称彩超。是在B超二维切面图像的基础上,应用自相关技术,叠加上心脏和血管的血流图像。因此,可以提供形态结构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双重信息。即显示组织器官及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主要用于心脏和血管疾病的诊断。
超声检查已广泛应用于颅脑、眼球、心血管、肝脏、胆囊、脾脏、肾脏、膀胱、前列腺、肾上腺、子宫、卵巢、甲状腺、纵膈及某些肺和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成为临床常用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
3.X线检查
X线检查是应用X线的穿透能力、荧光作用和照相作用,在其穿透人体后使各种结构在荧光屏或胶片上显影成像的医学技术。X线检查的方法有多种,有透视、摄片、体层摄影、造影等。下面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分别作一介绍。
(1)胸部X线检查:对胸部照射X线,进行摄片,观察相片的情况,了解胸部器官是否正常。通过该项检查可发现肺部疾病(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症及扩张、肺癌等)、胸膜疾病(胸膜炎、气胸、胸膜粘连肥厚等)、心脏疾病(心脏肥大等)、纵隔疾病(纵隔肿瘤、胸腺肿瘤等)、乳房肿块等疾病。
(2)上消化道X线检查:X线造影检查可以查明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是否有异常。此项检查能够发现食管疾病(食管炎、食管癌、食管静脉瘤、食管憩室等)及胃、十二指肠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癌、胃息肉)等。
(3)下消化道X线检查(灌肠X线检查):X线造影检查可以观察大肠(结肠、直肠)有无异常。此项检查可发现肠癌(结肠癌、直肠癌)、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回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结肠狭窄等疾病。
(4)骨、关节X线检查:主要用于骨折,炎症性和退行性骨、关节病,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肿瘤、结核,脊椎形态改变的诊断。
(5)泌尿系统X线检查: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结石、肾癌、肾盂扩张、积水等检查。
(6)鼻窦X线检查:主要用于慢性鼻窦炎、鼻窦肿瘤的诊断。
4.CT、螺旋CT检查
(1)CT检查
CT的先进性在于可以对人体选定的层面进行扫描,经计算机处理而重建图像,其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普通X线图像,并有较好的空间分辨力,有利于发现小病灶,图像清晰,还可以对病灶进行分析定性和鉴别,从而显著扩大了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
CT检查方法分为平扫、造影增强扫描、造影扫描、动态扫描。在下列多方面有重要诊断意义:
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较为可靠,价值较高:如外伤性颅内血肿、脑损伤、肿瘤、脓肿、肉芽肿、梗死、出血、椎管内肿瘤和椎间盘突出等;
对眼眶内占位性病变、鼻窦肿瘤、耳道胆脂瘤、听骨及内耳迷路病变、鼻咽癌的早期发现等诊断均有一定价值;
对明确纵膈和肺部有无肿块或淋巴结增大、支气管有无狭窄或阻塞,对原发和转移性纵膈肿瘤、淋巴结结核、中心型肺癌等的诊断很有帮助;
对X线平片较难显示的部位如心、大血管重叠病变的显示,具有优越性,对胸壁、胸膜、膈的病变也可清楚显示;
用于心包病变的诊断,观察冠状动脉和心瓣膜钙化、大血管壁钙化以及动脉瘤改变等;
对腹部和盆腔疾病的检查,主要用于肝、胆、胰、腹膜腔、腹膜后以及泌尿生殖系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占位性病变、炎症性和外伤性病变等。
CT检查由于设备昂贵、费用高和操作过程复杂等条件限制,不宜作为常规检查手段;对某些部位的定性诊断尚有一定限度,应合理选择使用,如CT检查对胃肠道肿瘤诊断效果还不够理想。
当有些病变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异很小,不容易区分和识别,这时就需要口服或注射造影剂后再次扫描进行对比,使之密度差异加大易于区分各自的特征。这种方法就称为CT增强造影扫描(简称增强扫)。
(2)螺旋CT检查
螺旋CT外形与普通CT类似,其现代化程度较普通CT进了一步。普通CT检查时,每扫一个层面,患者就需要屏气一次,耗时长,且每次屏气的深度不一,可能影响到小病灶的漏诊。而螺旋CT的整个扫描可以在患者的一次屏气内快速完成。
5.纤维胃镜检查
纤维胃镜检查是指用胃镜直接观察胃内各部位及十二指肠,必要时可直接取活体组织检查。它是诊治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方法。
(1)做纤维胃镜检查应注意以下事项和方法:
①检查前须禁食12小时。
②检查前30分钟肌肉注射阿托品和安定各0.5毫克,并用浓度为1%的普鲁卡因咽部喷雾麻醉。
③胃液或胃内容物较多时,应先抽尽胃液及胃内容物,再行检查。
④检查后无不良反应,2小时后可进流食或饮食。
(2)做纤维胃镜检查的目的和作用:
①可以诊断胃癌和溃疡病。
②治疗胃内的某些疾病,如胃内止血、胃内息肉的摘除等。
③可诊断诸如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等各种炎症性病变。
④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
6.纤维结肠镜检查
纤维结肠镜检查适用于原因不明的慢性腹泻或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者,病因不明的便血而疑有下消化道病变者,及可以通过结肠镜检查做活检或做肠息肉摘除等,是诊治下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方法。
做纤维结肠镜检查应注意以下方面:
(1)有急性肠炎、先天性或后天性直肠、乙状结肠狭窄者不宜作此项检查。
(2)术前应检查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有出血倾向者禁止作黏膜活检。
(3)检查前一天晚餐时应吃少渣饮食。
(4)睡前服25克硫酸镁或10克番泻叶泡茶饮。
(5)检查当日的早晨应禁食。
(6)检查前1小时应清洁肠道,可以用清水灌肠以达此目的。
(7)检查前半小时,可给予0.5毫克阿托品或10毫克安定。
7.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时,可诊断原因不明的咯血,胸片显示有肺叶、肺段的不张或肺块影,临床怀疑支气管肺癌或支气管内膜结核。
纤维支气管检查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全身情况极度衰弱、严重高血压、心肺功能不全、主动脉瘤及喉结核者禁做此项检查。
(2)检查前4小时内禁食,检查前半小时可给予1毫克阿托品,对于精神紧张者可给予5毫克安定使其镇静。而且患者应把有关病史、胸部X线摄片等有关资料带给医生参考。
(3)用1%普鲁卡因咽部喷雾麻醉后将气管镜缓缓插入气管及支气管,必要时可取活检。若活检后病人出血较多或出现气急,需紧急处理。
(4)检查后病人若出现少量血痰、咽部不适或咳嗽,可对症给予适当处理。
(5)检查后2小时内不能进食。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除用于临床诊断疾病外,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如气管异物的摘取,大咯血伴有窒息现象或大量痰液阻塞气管可借助镜检直接将痰吸出,以解除气管的阻塞,对肺部肿瘤进行激光治疗时可借助镜检直接注入药物,以进行局部病变的治疗。
8.介入放射技术
介入放射技术是指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利用穿刺或导管技术,对相关的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操作或诊断性操作的一种新型临床诊疗手段,属于微创性手术。分为血管介入和非血管性介入两种类型。
(1)血管介入技术
血管介入技术是通过经皮穿刺向血管内插入导管,选择性地行血管造影,再根据病情需要利用插入的导管施行栓塞、血管成形术、心脏瓣膜成形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封堵术、血栓清除术、灌注药物等的治疗。例如,栓塞术可用于:
①控制内脏出血,如肝、脾、肾等的外伤性出血;骨折所致盆腔大出血;胃肠道出血;呼吸系统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引起的咯血;难以制止的鼻出血;肿瘤出血等等。
②治疗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等。
③肿瘤手术前的辅助治疗。
④内科器官切除术,如脾、肾及甲状腺等。
(2)非血管性介入技术
非血管性介入技术是指不进入血管内的介入技术。其适应症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等狭窄的扩张成形术;胆囊、尿路等引流减压术;囊肿、脓肿、血肿、积液等的引流抽吸术、胆道取结石;椎骨与椎间盘脱出症的治疗;活检(活体组织检查)等等。
9.磁共振成像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简称MRI)作为一种新的医学影像技术,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超导技术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计算机处理显示图像,是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是多方位成像,可获得人体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及任何方向的断面图像,有利于病灶的三维定位。可清晰显示解剖结构,获得器官组织的立体概念。现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头颈部、胸腹部及关节等部位疾病的诊断。在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方面的应用价值高,尤其是对颅颈交界部位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其他成像技术。对脑脱髓鞘疾病、早期脑梗死、脑与脊髓肿瘤、脊髓先天性异常及脊髓空洞症的诊断价值较高。可用于心脏和大血管病变、胸腔内肿瘤、肝、肾、膀胱、前列腺、子宫等疾病的诊断,尤其对肿瘤的早期暴露价值较高。在显示关节内病变及软组织病变方面有其优势。
同CT检查一样,磁共振成像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效果也不够理想。
CT检查用的是X射线,它对人体有一定的损害,而磁共振成像检查用的是磁场和无线电波,它对人体没有危害;CT检查一般只能得到横断面图像,而磁共振成像可获得多方位图像;CT检查只能反映解剖形态学变化,而磁共振成像除反映解剖形态学变化外,尚可以提供病理和生化方面的信息,其用途更加广泛。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CT还要高,且磁共振成像不必担心会发生碘剂过敏。
但磁共振成像成像速度慢于CT,费用也比CT高,在对骨骼和钙化病变的显像方面不如CT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