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中之圣——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山人,世称李濒湖,明蕲州城(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家世代行医。父亲李言闻潜心研究医药,在当地颇有名气。李时珍因而从小就对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

李时珍十四岁考进秀才,以后三次乡试落第,便立志随父学医。他刻苦攻读古人医药著作,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很快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医生。一些沉疴痼疾,经他治疗,多见奇效。他为人仁善,医德高尚,常为贫苦人民免费治病。人们称颂他“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历代药书谬误不少,且多偏激守旧,轻视民间药方。宋代编成《证类本草》之后,本草学停滞不前,而且旧本草书中的错误,容易造成医疗事故。于是,他决心对旧本草进行全面整理和补充,重新编写一部大型的药学专著。

为此,李时珍做了长期艰苦的准备工作,他“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博采众方,读遍子史经传,训诂注疏,金石农圃、医卜星相,以至诗词歌赋。顾景星说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

嘉靖年间(1522—1567年),李时珍受聘为楚王府奉祠正,兼掌良医所事。因救活楚王世子,被推荐到朝廷太医院任职。李时珍曾先后多次向楚王和太医院提出修本草之事,都得不到支持。在太医院工作了一年多,便辞职回家,着手重修本草。古代学者“以纲挈目”、“纲举目张”的编辑方法启发了他,他选取了这种体例,并确定了书名——《本草纲目》。在写作过程中,为了解决疑难,李时珍深入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湖北、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对各种药物“一一采视,颇得其真”。他不耻下问,虚心拜农民、渔人、车夫、樵夫、捕蛇者为师,详尽地了解药物的生长、分布情况,并收集了大量标本和民间单方。经过了27年的努力,终于在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了190余万字的巨著。

书成之后,为早日刊印,李时珍又四处奔走。最后,南京书商胡承龙答应刊印。李时珍还亲访当时文坛名人王世贞,请他为该书写了序。可惜李时珍还没有来得及看到自己著作的出版便与世长辞了。

《本草纲目》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问世以后,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传入日本,接着被译成拉丁文以及朝、法、德、英、俄等国文字流传于亚、欧各国。在国内,自问世以来,史无前例地辗转翻刻100余次,《本草纲目》以其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在药物学、医学、植物分类学和生物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国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誉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的著作除《本草纲目》外,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及《脉诀考证》刊行于世。见于文献记载的尚有《濒湖医案》、《集简方》、《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和《白花蛇传》等,均已亡佚。

李时珍故居遗址在蕲州镇东门外瓦硝坝,死后葬于蕲州城东雨湖畔的蟹子地,蟹子地距蕲州城区两公里,与瓦硝坝隔湖相望。坡岗起伏,绿水环绕,草木葱茏,风景优美。虽经数百年之久,李时珍墓仍保存完好,碑文字迹清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了纪念这位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将其坟墓定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蕲春县人民政府对墓地进行了修缮,建有花亭、碑、塔等建筑物。石碑上刻有著名画家蒋兆和画的李时珍像和郭沫若先生的题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一八九二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197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又拨款重修李时珍墓。1982年2月,国务院将李时珍墓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