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症与健康:中西医理论、实验与诊治
- 姚谦等
- 5683字
- 2020-06-25 22:24:20
第六节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睡眠不安与治疗
一、婴幼儿期睡眠不安
出生3~6个月时,婴儿会将睡眠时间逐渐由白夜转移于晚上和夜间,开始建立起觉醒-睡眠的昼夜规律。6个月后夜醒次数增多,持续到1~2岁,夜醒次数渐渐减少。自6个月到2岁后,幼儿渐渐学会新的睡眠习惯,夜间可出现频繁觉醒,以求得到父母不停的慰抚;但也有开始适应独立,自行进入睡眠。这些属于正常的变化。但同时,也有可能因睡眠启动方式影响,如夜间过多次数哺乳、环境干扰、身体疾病,而出现难以入睡或睡眠不安。其特点如下。
(1)睡眠启动方式的变更引起睡眠不安。婴幼儿入睡是依靠父母怀抱、轻拍呵护与帮助启动睡眠,一旦撤离让其独立睡眠,缺少这种习以为常的启动方式,就不能入睡;夜睡多次觉醒若没有父母即时的抚慰,就会醒而不睡或睡眠变浅,甚至哭喊;婴幼儿若常在入睡时有吸吮母亲乳头的习惯,一旦不给予吸吮就会睡眠不安或不停抓找。按中国习俗,大约有50%的婴幼儿是与父母同床睡觉,突然分床或分房睡觉,会不适应而不能安静入睡。遇到这种睡眠不安和入睡困难,可再试用以前习惯的启动条件,如获得安静睡眠,即可确定诊断。
治疗措施:可以用渐渐撤离、先抚抱哄睡后再离开,也可用奶嘴、布娃之类代替物建立新的启动方式,或虽撤离分开仍定时看望抚拍,逐渐过渡到无依赖性的独立睡眠。其真正关键还是在父母,当父母确信这是转变过程的正常反应,采取渐渐过渡的方法,并加以语言安慰和鼓励,就可以解决这类原因引起的睡眠不安。切不可以不闻不问,甚至训斥、恫吓等粗暴方式,造成婴幼儿有被遗弃的心理反应,那会加重睡眠不安。
(2)夜间多次喂哺引起睡眠不安。夜间喂哺是婴幼儿阶段的必需,但3~6个月仍不减少喂哺次数,夜间仍频繁喂哺,必然会造成睡眠不安。一个平时喂养得当,生长发育正常的健康婴儿,仅依靠白天喂哺的营养,已足够生理需要,夜间仅给予1次或不给予喂哺,不会影响其营养需求。有不同的是完全依靠母乳哺养的婴儿,此时,由于母乳汁淡,蛋白质不足,可能夜间有饥饿感,(而牛奶喂养的婴儿一般不会出现),可在白天添加牛奶或营养米糊辅助,尽量减少夜间喂哺。夜间喂哺次数多,会干扰婴幼儿睡眠周期规律,人为的提前觉醒打乱了NREM—REM睡眠周期。因此,凡是3个月后仍频繁喂乳,6个月后仍夜间喂哺的婴幼儿,其睡眠不安的原因就是喂哺行为的干扰。
治疗措施:也就是在短期内实行渐进式减少喂哺,以达到停止夜喂,就可安定睡眠。
(3)白天受惊吓造成睡眠不安。婴幼儿大脑发育未建全,对巨大声响、父母大声争吵、打架暴力、凶恶鬼怪画面、嬉戏中扮演的恫吓面貌,造成惊吓、恐惧感,使婴幼儿脑中枢受刺激,易化过度,兴奋长时间占主导地位,以致夜不入睡或夜睡惊醒啼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诊断中,一定不忘记询问小儿有无受到惊吓,有无父母争吵的大声刺激。
治疗措施。如确定是惊吓刺激造成,应首先提高父母的认识,让父母采取很好的言语安慰和亲切的抚抱,给予更多的关怀陪伴;也可应用适量的无副作用的镇静剂,如安定、小剂量的鲁米那(镇静剂量)2~3d。具有补脑安神作用的中成药也可短期应用,帮助恢复正常睡眠。
(4)躯体疾病影响睡眠。有些躯体疾病造成身体不适或疼痛会影响睡眠不安,但由于婴幼儿无言语表达能力或不能准确表达,常表现躁动不安、不入睡、啼哭,或以呼吸急促、痰鸣、多次惊醒、多次溢乳为表现。通过测量体温有无发热、有无鼻塞流涕,有无腹胀如鼓,观察呼吸,有无头部或肢体外伤,通过全面体查,不难诊断。
治疗措施: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睡眠不安即随之消失。如果随着疾病的好转而睡眠不安仍不好转,提示还有未解决的问题,如神经系统炎症可损害控制睡眠-觉醒中枢结构;或治疗药物有兴奋中枢的作用。
(5)牛奶过敏或饮料药物的兴奋导致睡眠不安。有报道因牛奶过敏造成婴幼儿睡眠紊乱;也常见到饮牛奶引起面部口唇周围湿疹,其皮肤痒感及不适,即使成人亦难以忍受,必然影响睡眠的安定。但有些不出现皮肤过敏症状,仅表现睡眠启动慢、潜伏期延长、觉醒次数增加,多为在几周、几个月到1周岁以内的婴幼儿,检测患儿血清有IGE水平升高,对牛奶的放射性免疫检测呈阳性。
治疗措施:在改用非牛奶蛋白配方或人乳喂哺,2周后睡眠不安消失。
现代社会,各式各样饮料已成为2~3岁幼儿常用饮品,其中含有碳酸,常引起腹胀,也有些含有兴奋性成分,饮入过多,会造成睡眠的启动困难及觉醒增多,干扰NREM和REM睡眠。停止饮用数日,即恢复正常。
某些治疗性药物,如抗癫痫药、茶碱类、麻黄碱或伪麻黄碱、含咖啡因的退热剂,都可造成睡眠不安。父母和医生都应警惕。就诊时,医生要问清楚。改用其他药或给予有镇静作用的药对抗兴奋,即可改善睡眠。
二、学龄前儿童期(4~6岁)睡眠不安
生理特点:这一年龄段儿童,由于大脑发育接近完成,认知能力初步形成,已具备独立应对睡眠转变的潜能。但随着认知的发展,在认识周围事物时会产生心理压力、焦虑、恐惧等精神心理活动。由于还处于初步阶段,没有青少年期强烈。但对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敏感。因此,发生睡眠不安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1)限睡困难。从婴幼儿有栏栅的床转到普通床上,或从与父母同睡转为单独自己睡,感到不习惯或感到有一种无限制的自由而兴奋,不能按父母要求入睡。大多数睡眠不安发生于改变睡眠环境初期,他们可以因为父母没有睡而继续在床上玩耍,也可以因为不在父母身旁而害怕不敢入睡,反复提出要父母陪伴、不准关灯等要求,也可以在夜间多次醒来要求和父母同睡,反复起卧走到父母房间看看,或惊叫哭闹,怕被父母遗弃。父母对儿童入睡行为的限制能力各不相同,有的父母有限制儿童入睡的技巧,引导儿童接受限时入睡;有的没有限制儿童按时换床入睡的技巧,常反复屈从于儿童的要求,或采敢责骂、恐吓的简单粗暴行为,反而造成限制睡眠的失败;也有的父母放任自由,任其玩闹超过规定入睡时间2~3h。
治疗措施:关键在于指导父母限时入睡和培养独立睡觉的重要性,并指导限时入睡的方法和技巧。国内外专家曾建议在儿童床边设小门和直栅栏或泥龙网格,使孩子睡床相似于婴儿床,产生习惯过渡和安全感,可以一试。但这种方式很少在国内实际使用,也不易推广,因为孩子卧室本就有门,再设限制栏栅限制儿重于狭窄空间并不可取,而国内家庭常用蚊帐罩于床上,周边塞紧,使儿童既有近似婴儿床的感觉,又有安全感,并可透过蚊帐纱网看见室内一切,仍有宽阔的空间感,还防蚊虫叮咬,又防空调和电扇强风直接吹伤,简便易行。分房单独睡觉的儿童,卧室门开启一半,使儿童放心父母就在近距离内,会随时照应保护。如果开始单独睡有些害怕,父母也可在开始数日坐在旁边,等孩子入睡再离开。切记要以勉励儿童独立睡觉是勇敢表现、会睡得更好等言语鼓励,并不断表扬,给画小红旗、加红五星的奖励方式作配合。引导儿童独立睡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如果父母在白天与孩子相处时间很少,应在晚上睡觉前给孩子更多的相处和更亲密的接触,使儿童心理上得到父母关爱的满足,就更容易接受父母限时入睡的要求,不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隔阂,更容易做到按规定时间入睡。有些儿童跟随祖父母,没有父母的经常关爱,就更需要祖父母更亲切的抚慰与关心,来添补儿童心灵上的失落感。以上措施实施得当,胜过任何药物治疗。
(2)害怕、恐惧与焦虑引起睡眠不安。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已有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但还不健全,缺乏全面思考与分析,白天得到父母的呵护和幼儿园老师的照料,安心和快乐,面对黑夜的孤独与静寂,会产生莫名的惧怕,如果听了神奇鬼怪的故事、看了惊怵的电视或电影戏剧,或者见到过重病恶化的病人,以及死亡病人的恐怖悲伤场面,甚或受到别人的威吓,造成精神心理刺激,到夜晚尤其害怕重现白天的所见,亦或深深的印象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导致恐惧与焦虑,引起睡眠不安;甚或将睡眠与死亡相混淆,怕永久睡去而不敢入睡。有些幼小些的儿童,如果白天有大人做鬼脸或戴花脸狰狞面具受恐吓、突然巨大声响的惊吓,就会夜惊、夜醒、不敢入睡。父母不和、家庭吵架、闹离婚、分家、遭遇不幸事件,都会造成儿童焦虑而带来睡眠不安。
治疗措施:首先,医生要父母充分合作,找出引发的具体原因,分析指导,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充分解释,提高其思维和认知水平。如向儿童解释睡眠与死亡有根本区别,消除黑夜的奇谈怪论;认识定时睡眠是所有儿量都必须的,对健康和记忆有很大益处;父母和家人仍在近处陪伴和守护,让其放心睡觉等等。同时,创造家庭和谐气氛,父母变暴躁为耐心,用行动和语言解除儿童的焦虑,使其处于温馨的环境中。症状比较重的,也可以短期给适当剂量的镇静或解焦虑的药,有补脑安神、解焦虑作用的中成药也可短期辅助恢复。
三、青少年期睡眠不安
特点:由于身体发育进入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认知能力提高很快,12岁开始又进入青春期,此阶段必需的睡眠总时间,往往比学龄前期还要多一小时。但由于生理的身体发育成熟较快,而心理和精神的健全发育稍落后,随着第二性征、社交行为的出现,自身的独立增多,父母的干预减少,几乎不能控制其睡眠行为。随着获取知识和兴趣的发展、社交的开拓,各种心理问题和社会、环境、生活习惯变动等多方面的影响,造成睡眠不安或失眠状况已与年轻成年人接近。但由于他们自己调控和独立调整睡眠能力的加强,发生睡眠不安或失眠的比率并不高。
(1)社会环境多因素干扰引起睡眠不安。由于他们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情感理智的成熟往往落后于生理发育,对各种社会、环境、疾病等刺激因素特别敏感,而受到烟、酒、咖啡、和社会各种不良习惯影响的机会较多,兴奋、不适应会引起睡眠不安。
(2)学习或娱乐超负荷打乱了睡眠规律的睡眠不安。学习压力也比较大,有时夜间仍忙于写作业,造成过迟入睡;有的又痴迷于玩游戏机或电脑,超过睡眠时间到午夜零点后;打乱了生活规律,影响了限时睡眠,干扰了睡眠规律,造成睡眠不安。
(3)升学压力和情感矛盾造成睡眠不安。学校沉重的学习负担,升学的压力,个人志趣与父母要求有矛盾,与异性交往的感情波折,友谊上的纠纷,性发育的躁动等,都会成为睡眠不安和类似成人失眠的激发因素。也易发生精神抑郁和焦虑。而这时期如果连续的睡眠不安或失眠,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的下滑,情绪烦躁或低落,诱发焦虑或抑郁,严重影响心理精神的健康成长,智力和人格的健全发育。因而要特别引起重视。
治疗措施:及时正确引导儿童遵从按生物钟节奏安排睡眠,排除过晚入睡;戒除饮酒,下午和晚间不饮咖啡和带有兴奋成分的饮料;建立健康的友谊观,发现与及时解决父母、师生、社会人际关系上出现的矛盾,进行心理疏导和鼓励;加强家庭成员和同学好友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信任;对接近青春期青少年进行卫生健康的性教育;减轻过多的学习重负,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教育其认识适当娱乐是为了解除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不是增加疲劳与牺牲睡眠,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尤其要劝导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进中枢神经睡眠结构的自动调节机能。
对比较顽固的睡眠不安或失眠给予必要的药物辅助治疗,如短时间内给予适合年龄剂量的安定或舒乐安定,也可选择有健脑安神助眠的中成药或中医药辨证施治。目的是帮助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加强NREM和REM睡眠过程。药物治疗只能作为辅助,而且只能短期使用并间隔应用,不可连续,更不可长期应用。
四、儿童睡眠不安的治疗原则
1.坚持尽可能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坚持原因治疗
(1)详細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发现儿童身体不适及相关疾病,即时治疗原发疾病。
(2)对父母或亲人进行睡眠相关卫生知识的指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纠正患儿睡眠障碍的信心和耐心,妥善处理好家庭矛盾及生活应激事件。
(3)解决好室内温度、湿度、空气流通度,注意调整好被盖温暖适度。
(4)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安静,光线暗淡,消除声光刺激。
(5)培养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按白昼与黒夜交替规律,安排好规律上床的睡眠制度,白天少睡夜晚按时入睡,并给予充足的睡眠时间。
(6)睡前不予含兴奋剂或过甜的饮料,不予过饱进食。
2.重视心理调整
(1)了解儿童心理状态,解除心理圧力。
(2)消除白天受到的惊吓、恐惧、压抑。
(3)注意保持家庭和蔼,父母与亲人的关爱。
3.保证儿童均衡营养
(1)调理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2)调整饮食结构。
(3)纠正贫血、缺钙、缺锌。
4.培养儿童独力睡眠能力
建立独立睡眠习惯,发挥儿童自主睡眠的潜力。
5.行为治疗
一般采用消退法,父母应对睡眠不安或夜醒行为有意识的忽视,但却对上述四项予以重视和改善,让儿童学习自己入睡。对患儿的夜醒哭闹不予理睬,却按照Richer创造的一种按时唤醒法,先了解儿童一般夜醒规律,然后安排在其自动觉醒前15~30min唤醒他,喂食,再令其入睡。此疗法与消退法相同。
6.必要时给予短期少剂量安全性大的中西药治疗
婴幼儿期很少岀现真正的失眠症(睡眠不安),因此原则上不需给予安眠类药,稍大一些的儿童,心理因素较多,亦会有社会因素干扰,当使用非药物疗法不能较快取效,或岀现焦虑、恐惧、睡眠太少时,父母又极度焦虑者,给予小剂量短期药物治疗是必要的,不必过于担忧。
(1)药物从最小剂量开始,以最小量达到满意睡眠,隔日一次或连续用3~5d后停药,最长疗程不超过2周。
(2)如用药一周以上,有效后不要突然停药,应逐步减量,每次减总量的25%。
(3)应选择副作用较小的非苯二氮卓类药,如:思诺思、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
(4)注意在药物疗法的同时,应与非药物疗法结合。
(5)定期复诊,以确定安眠药是否有效,有无副作用,是否要调整剂量或是否要更换。
(6)6岁以上儿童可单独试用中药或中药茶,如珍珠粉,甘麦大枣茶,桂圆莲子茶。
附注:(1)珍珠粉胶囊。国药准字Z20027826。
(2)脑乐静口服液。国药准字号。
(3)甘麦红枣茶。
淮小麦25g,红枣6枚,炙甘草5g,冰糖适量。
用法:将红枣去核,与药材加水煎煮30min,即可饮用。
功效:养心安神。
适用对象:6岁以上焦虑、烦躁、睡眠不安儿童。
(4)桂圆莲子茶。
桂圆10g,莲子5g,红枣5枚。
用法:将莲子去心皮,红枣去核,加水浸泡1h,加入桂圆煮沸20min,即可饮用。
功效:养心健脾,补血安神。
适用对象:6岁以上体虛、睡眠不安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