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法医学司法鉴定进展
- 任亮
- 1653字
- 2020-06-25 22:48:06
2 讨论
2.1 死亡原因分析
法医学检查检见,被鉴定人小肠于右上腹处与腹膜粘连,结合其具有前列腺癌和腹内脂肪瘤术病史,以及此次入院临床情况,考虑存在腹部术后引起小肠粘连所致的不完全性肠梗阻。被鉴定人心脏重量增加(469g),冠状动脉病变IV级,多器官检见细小动脉硬化,部分肾小球硬化伴淋巴细胞浸润,结合其具有多年高血压等病史,符合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病理学特点。
被鉴定人在静脉应用碘海醇后20分钟出现意识不清、血压骤降等症状体征,以及四肢抽搐、心律失常等心、脑缺血缺氧表现,符合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经法医学检查见,会厌及咽喉水肿,多器官(咽喉、食管、脾、肝、肺及胃肠)嗜酸粒细胞浸润等变态反应的病理学改变。此外,对心血IgE检测含量为378.35IU/ml,超出正常值(1.27~165.3IU/ml)范围,亦符合变态反应的免疫学变化。因此结合临床死亡过程及法医学检查,明确死因为在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糖尿病等疾病基础上,因静脉使用药物(碘海醇)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2.2 碘造影剂不良反应
临床CT扫描造影剂分为离子型与非离子型。由于化学结构特性,离子造影剂的渗透压明显高于血浆,是其5~8倍,能引起内皮-血脑屏障损害,高渗还令红细胞变硬,使之不易通过毛细血管,从而引起微循环紊乱[1]。而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在结构上去除了羟基和阳离子,水溶性好,渗透压低,故毒副作用小于离子型造影剂,在CT扫描时最为常用。但碘造影剂亦有可诱发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2][3]: ①年龄(婴儿及60岁以上高龄老人); ②机体疾病(哮喘、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 ③血液疾病(多发性骨髓瘤、镰状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 ④服药史(β-受体阻断剂、双胍类、IL-2); ⑤过敏体质。
碘造影剂诱发的不良临床表现按程度不同可分为[1][4]: ①轻度:皮疹、瘙痒、恶心、脸色苍白;②中度: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大面积皮疹、面部或咽喉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③重度:心律失常、心搏骤停、血压骤降、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昏厥。其中轻到中度不良反应常见,但多为暂时性、自限性,离子造影剂型发生率约为6%~8%,非离子型约为2%;而重度反应和致死反应十分罕见[1]。Thomsen和Bush[5]的研究数据表明,非离子型造影剂的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仅有0.04%。Wysowski等[6]对48例造影剂致死原因统计如下:肾衰(58%)、过敏(19%)、心搏骤停(10%)、呼吸衰竭(8%)、脑卒中(4%)。其中过敏反应与剂量、浓度无显著相关性[7],好发于注射后数分钟内,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因其发生机制至今未被阐明而备受关注。目前研究多认为碘造影剂作为组胺释放因子,是通过非免疫机制引起类过敏反应或假性变态反应;部分病例可激活补体系统、巨噬细胞系统,或由T细胞介导引发变态反应;而IgE抗体是否参与促发变态反应,尚无定论[8][9]。因此尽管过敏致死率位居第二,但常规CT检查并不要求行碘造影剂的预实验,而学术界对碘过敏试验能否准确预测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众说纷纭。如国内刘福颂和王伟[10]认为造影剂皮试只在测试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时有用,其报道了6例造影剂皮试阴性、却最终因过敏致死的案例,因而分析造影剂过敏反应并非通过IgE介导途径。JiriTrcka等[9]在96例造影剂过敏的患者中发现4例出现皮试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实验阳性,由此认为存在少数IgE介导的碘造影剂过敏个体。本例被鉴定人静注碘海醇行CT增强扫描后过敏性休克死亡,死后检测IgE含量远远高于正常值,证实了IgE途径可能是碘造影剂过敏的机制之一。
碘海醇是当前应用最多的非离子型造影剂,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局部及全身机体耐受性好。即使如此,在应用碘海醇时,也应严密观察,不能放松警惕。本例被鉴定人具有冠心病、高心病以及糖尿病等疾病基础,年长体弱,多系统功能衰退,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和严重程度也相应增大,属于碘造影剂高危群体,易出现严重的造影剂毒副作用,因此用药更需慎重。同时本案例首次通过法医学死后检查证实CT扫描中注射碘造影剂可能出现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故强烈建议临床医护人员行CT扫描时,除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外,常规先行碘造影剂过敏试验,以最大化减少出现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的风险,尽可能排查这一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