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刘铁梁

桐城人杰地灵,地域文化丰厚精深。在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必有收获。叶濒同志数十年来一直热衷于本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成果颇丰,有著作十多种。尤其是桐城歌的搜集与整理,对本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宏扬起了重要作用。这次,他又与徐明翔等同仁们拿出《桐城方言》,这对研究桐城方言,拓展桐城地方文化,无疑又是一件非常有益之举。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信息交际工具,社会性、交际性和工具性意义都十分重大。我国是开方言研究先河的国家,解放后国家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方言调查与研究活动不断举办,又将方言列入国家级非遗,搜集整理与研究方言的成果琳琅满目,举世称赞。我们应当继承这一传统,努力为方言研究园地增开新的花朵。

方言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成因复杂,与这个地方的地理因素如江河、湖泊、山岭、交通要道等,历史因素如移民、战争、旧的行政区划等紧密相关。桐城位于安徽中部偏西南,东邻长江,西依大别山,有山有水,有田有地,古道纵横,素有“七省通衢”之称。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建县,历时1200余年。其间,既有太平盛世,也有战争动乱。元、明时期,徽州和江西等地移民大量涌入,把各方文化带到桐城,使本具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积淀的桐城,文化更加繁荣。不仅造就了享誉世界的桐城派文学,还孕育出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地方文化,无疑这里面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桐城方言。

桐城方言属官话方言江淮次方言区,与紧邻的赣方言、楚方言一直在交流中相互融合、渗透,各自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改革开放后,人员流动性加大,加上普通话的推广,教育的普及,共同语北京音的媒介熏陶,特征突出的江淮次方言也在不断地起着变化。在这关键时刻,搜集整理原生态的桐城方言,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恰在这时,《桐城方言》一书脱颖而出,十分及时,值得赞赏,可喜可贺。

近些年出版的一些方言著作,大多是高校专家学者们的学术专著。《桐城方言》一书主旨是抢救方言词,汇集方言词,为专家学者们研究桐城方言提供尽可能多的原始资料,故注重收集词汇,将有史以来传承至今的方言词汇尽力挖掘,筛选归纳的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方言词,少数是谓之土语的常言、熟语或民俗语,计收词汇六千余条,并配词条照片近四百幅。词汇量大,涵盖面广,内容丰富,说是地方上的一种方言词典和民俗通书毫不为过。词汇量在县(市)级方言集中相比,称得上名列前茅,体现出文化大邑的分量。当然,作者说他们还没有把词汇搜尽,鱼打千千网,网网都有鱼,再给他们几年时间,也未必能圆“尽”心愿。

给方言配上图片,目前尚不多见。那些历史传承下来的民俗事象和民俗器物,有的已经湮灭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有的虽存人间但也岌岌可危,说不定要不了多长日子就会烟消云散。如能捕获它们的历史旧照,或拍到它们现存的影像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科学的明智之举。无论对方言研究增加直观感,还是对诠释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均将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如何给方言词注音,目前仍是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应注国际音标,有人主张用五度值标调;实际工作中标汉语拼音的也不在少数;也有学者认为最好不标音,让其原字原汁。该书作者择其后,考虑读者阅读方便,只是对一些有必要注音的采用了汉语拼音,我们应尊重作者的观点。方言音系与北京音系有点小异,也正好为研究者多添点新的研究内容。

以上说的这些,目的是想请大家看好桐城方言,关注桐城方言的研究——从语音到语汇、语义、语法等完整语言体系的一系列的研究。桐城派在清代绵延数百年,对当地百姓语言上的感化特别深切,单从这个层面上讲,研究这个地方的方言,你肯定会兴致倍增,收益无穷。最后想说的是,《桐城方言》是桐城特色文化系列书籍之第一种,不用说,接下去还会有第二种、第三种,乃至更多。这些书的问世,将会给桐城文化增添不一般的分量,同时也为安徽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桐城文广新局此举,抓到了点子,抓得及时且抓出了成效,值得鼓励与推崇。

是为序。

2016年12月10日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