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思考体验式主题教育课改进取向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班主任在实施主题教育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共同关注与反思并加以改进。我们将之概括为:

(一)主题把握不够准确

有的班主任在设计课时,确定的主题太大,太空泛,而一节课的容量又太小,结果只能泛泛而谈,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同时,不能准确把握与主题相关的核心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判断不准。例如,根据学生有大量零花钱这一现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主题可以确立为“生活富裕了,还需要节俭吗?”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有的班主任对此确立的主题是“我的money我做主”,主题显然已经有点偏了。出现这种现象,至少与三点有关:一是没有认真解读主题,班主任对主题所表达的问题理解不到位。二是对问题的根源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对学生问题存在成因的分析把握不准。三是没有具备诊断学生问题的判断力。班主任的这种判断力一般建立在各种知识经验基础上,需要对人格心理、社会心理、社会伦理、社会现状以及教育经验的综合把握,这是一个班主任功力厚积薄发的所在。

(二)价值引导的方向模糊

主题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途径,因此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而这就需要班主任对相关问题首先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才可能把学生导向正确的方向。例如,有位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辩论会,双方选手们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你一言我一语个个争得口干舌燥、面红耳赤,谁也不愿认输。班主任最终没有亮出自己观点,说服学生。对学生厌食、偏食问题,有的班主任所设计的主题是“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其实这首先还不是浪费的问题,可以进行科学观和科学知识的教育,不需要提到道德层面。因此,班主任在组织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缺乏系统观

主题教育课的目的就是针对学生现存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所以,解决问题最需要的是科学分析,厘清问题的主要根源,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胡子眉毛一把抓”地用药。例如,关于“学生自暴自弃、旷课、上网成瘾”问题,其实质是部分学生压力大、目标迷失、自信心丧失、情感缺失,作为班主任应该从成因上抓住主要矛盾,这样的教育就容易取得成效,如果只是让学生讨论这些行为对不对,其实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主因,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确立科学的系统观,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厘清产生问题的内因和外因。学生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需要班主任具有统揽全局、抓准问题的关键能力。

(四)设计缺乏教育策略和教育技巧

有的班主任在设计主题教育课时,所选用的形式都是多样化的变相概念灌输。班主任应该将系统观应用于主题教育课上,有恰当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技巧。

策略一,内容应该以引起思考与共鸣为要点,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策略二,设计上要注意运用道德、认知冲突来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两难中学会深入理解道德情境和社会要求。

策略三,目标易小不易大,不要期待一次课就能解决许多问题,集中一点使全班学生有深入认识和深刻触动为佳。目标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容易在设计上走题。

(五)合作探究活动有形式无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在课堂上,有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参与度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和指导。这是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导致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参与活动中流于形式,被动讨论,或只是几个优秀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其他学生成了陪衬或听众。因此,在小组合作参与活动讨论探讨问题中教师应做好设计和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得到深刻体验。

总之,主题教育课是班级管理的主阵地,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我们最主要的不是争论主题观念,而是要把教育的主题观念细化到让学生可体验、能操作、会反思、有长进的实践层面上来,即把抽象空洞的道德教化变成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把德育的灌输变成“润物细无声”的感知、体验与启迪。学生缺少的不是理论和说教,而是真真切切的人生指导。德育工作无小事,但做好德育工作尤其应该学会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

参考文献

[1]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冯静.中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D].南京师范大学,2007.

[6]张志.德育主题活动课的内涵及操作流程[J].班主任,2007.

[7]曾本友.建构德育活动课程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8]齐欣.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01.

[9]陈林根.新课程背景下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06.

附 主题教育课评价表

表1 主题教育课班主任评价表

表2 学生参与主题教育课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