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战复盘第四季·商业巨头们的变革之道(《哈佛商业评论》增刊)
- 哈佛商业评论
- 2991字
- 2020-06-24 16:43:54
沉浸
好的领导者,或是好的CEO,都要具有好奇心。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吸收潜在重要趋势和发展,但并不会马上对其做出回应。他们深思熟虑、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听取内部和外部专家各方面观点。他们深度融入“沉浸”期,然后才会下结论——这些信息和趋势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采取行动。如果领导者需要较长沉浸期,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有足够的毅力才能推动大型组织中长远的变革。一旦转型开始,肯定会阻碍重重,所以领导者必须深信不疑:公司必须转型——这攸关存亡。
我在推出全球项目之前的沉浸期就是个好例子。GE向来以全球化著称(我们的定位是:在世界范围内出售商品的美国公司)。但随着金融危机带来的发散式增长机会,我们需要更激进的方式。我们希望GE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比在美国本土还要高。
当时,自由贸易依然是主旋律。主流观点认为,美国希望与欧洲和环太平洋国家进行贸易。我表示反对。我认为,人们需要的是在自己的国家创造就业,就业就是主旋律。尽管我不认为保护主义是解决之道,相信我们需要定义更清晰、更公平的贸易,但我并未发现有任何改善的迹象。
处于沉浸期时,可能一件事就会触发你的行动。2010年,我和GE非洲团队的两位年轻领导者坐在加纳一家酒店的餐厅里。他们正在描绘能源行业的宏图,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欣赏他们的这份热情,但我意识到,即使我拿出下个月的时间帮助他们,这个机会在GE内部也不可能通过,哪怕我是CEO。
那次会议之后,我争取到了董事会对成立GGO的支持。基本上,该计划让地区间横向运营与垂直业务不分上下。GGO让地区组织直接对其本地的销售与营销、研发、制造负责。它让地区组织行动更快,对当地客户的需求反应更敏捷,同时可以利用GE全球规模带来的优势。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从2011年开始,为成为数字工业领域翘楚,持续不断地努力。该想法始于我在2008到2009年间与客户的会议。我的职业生涯始于销售,总会长时间在旅途上奔波。因此我总对总部有些轻视,直到今天依旧如此。当你总在路上奔波时,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沉浸、学习。
在成为CEO后,我依然保持着沉浸的习惯。每个月我都要花上6到8天的时间在国外出差,花两天时间在美国出差,与我们销售团队和那些决定购买GE产品和服务的客户促膝交谈。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某人买一台新动力涡轮机、喷气发动机、或核磁共振仪,也是为了了解客户的竞争情况、业务变革、以及如何使用我们的产品,对产品还有哪些期待——他们如何努力提高生产率。
我记得曾经和BNSF、Norfolk Southern等机车顾客进行的一些对话。在铁路行业,时速关乎数亿美元的利润。我们当时正在试验简单的分析工具,客户鼓励我们更进一步,扩大其规模。他们提醒我,对他们而言,运营技术上的进步比我们的产品更有价值。于是我开始担忧,如果GE不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有其他人解决,那么我们将在市场上失去很大的先机。由此我们发现,其他行业中传统巨头倒下的悲剧也可能在工业领域重演。数字革命一旦启动,我们再去追赶就来不及了。
从2009年接下来的几年里,我造访了我们的控制和分析实验室,在硅谷也进行了考察。作为GE的CEO,我能够吸引业内最优秀的人才,和我分享当下发生的一切——我通常能从中获益。
我与很多技术巨鳄进行了会晤,包括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英特尔的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Salesforce的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微软的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以及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还与很多风投吃了饭。我听他们描绘前进方向、以及如何越变越强。我也读了很多书报,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在2011年《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为何软件正在蚕食世界》,以及埃里克·莱斯(Eric Ries)的书《精英创业》——我几乎只用一天时间就一口气读完了它。
2011年,我们决定雇用思科的比尔·荣(Bill Ruh)作为工业互联网的领导者,在加州圣拉蒙建立主要软件中心来支持改革;此举表明,我们从一开始就要积极从公司外部招贤纳士。我们最初的目标是招募1000名软件工程师。正是这些决定,让我们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早在1996年到2000年我经营医疗业务时,就埋下了改革的种子。当时,我就希望医疗业务能更加数字化,但我所犯的错误是,让GE内部人负责医疗IT业务,他们对外界关注不足。因此,我们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关于这次尝试,我反思了十多年。
虽然我一直都在讲个人作为,但我认为,这种领导力对组织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GE的业务负责人更具好奇心,而且与过去相比,更着眼外面的世界。我经常会在会上说:“我只发现了一半创意,有人能领会我的意思吗?”这种时候,和我心有灵犀的人往往是副董事长贝丝·康斯托克(Beth Comstock)。例如,她和我们的CIO吉姆·福勒(Jim Fowler)领导GE开发区块链潜力的项目。我们的前任CFO凯斯·夏琳(Keith Sherin,去年退休前还兼任GE Capital主管);现任CFO杰夫·伯恩斯坦(Jeff Bornstein);带领GGO项目的副董事长约翰·莱斯(John Rice)也都和我十分默契。我们的营销组织和成长手册等信息机制,是保证严格遵守有机成长原则的战略规划方法。这些机制鼓励支持我们进行上述探索。
当你已经全心全意地相信,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你感到如果我们不做,就会被干掉时,就到了行动和提高组织积极性的时候了。
杰夫·伊梅尔特推动了五大互相关联的变革:GE的业务组合、创新战略、全球据点、战略重点和组织管理。
业务组合
从老牌集团企业到专注的工业集团企业
伊梅尔特剥离了大多数非工业和增长缓慢的工业业务,对高科技、制造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加倍投入。被剥离的业务包括金融服务、媒体和娱乐、白色家电。他的收购促进保留下来的业务持续发展,并支持了进入增材制造和数字工业的行动。
创新
从收购驱动的多样化到技术驱动的增长
为重新点燃有机增长,GE在以下门类下大赌注:高效清洁能源产品、工业互联网以及增材制造。这些领域在新技术能力上需要大量投资,软件开发尤甚。在伊梅尔特任期内,GE的研究机构增加到以前的3倍,全世界范围内研发中心达到10所。研发预算增长了一倍多,达到48亿美元,在形势不好的时期也坚持投入。
全球化
从聚焦美国到全球视角
为应对发达国家的缓慢增长,以及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GE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领衔这一倡议的团队是全球增长组织(Global Growth Organization),该组织赋权当地和区域管理者更多权力,推动GE在目标国家业务的增长。现在GE的业务遍及约180个国家;而在该团队成立一年前,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100。2016年美国国土之外现有工业业务的收入达670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的59%;在2010年,这一数字为460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的54%。在这段时间内,GE海外员工的数量从15.4万人增长到19.1万人(占员工总体比例从54%增长到65%)。到2017年3月31日,GE来自美国以外的未交付订货总额为2320亿美元,占总数的72%。
战略重心
从工业到数字工业
伊梅尔特看到,生产中竞争优势的源泉从硬件转移到了与分析工具配套的软件和机器上的传感器。因此他让GE致力于制造且服务“智慧、互联产品”。GE在加州圣拉蒙成立了一大软件重心;成立了GE Digital这一新业务;推出了Predix平台,志在成为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GE还收够了两家增材制造公司和4家软件公司,共投入30亿美元。
组织
从自上而下到敏捷和去中心化
GE必须变得更扁平、更敏捷才能以软件为新重点和以顾客结果为导向,实现全球增长;才能吸引年轻IT人才,降低成本,释放出更多资源进行重点投资。GE发起了名为FastWorks的精益初创项目,从年度绩效考核的方式转变为持续性发展。它还用更具活力和创业精神的GE信条取代了GE增长价值观。
斯蒂文·普罗凯西 (Steven Proke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