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儿童的敏感期——抓住儿童心智发展的最佳时机

儿童是怎样从一无所知到适应这个复杂世界并学到各种知识,获得各种智力的呢?这与敏感期密切相关。正是这种敏感,使儿童以一种独特、强烈的方式对待事物。但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得不到恰当的发展,就会失去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机。

1.认识儿童的敏感期

儿童的敏感期,是指在初期发育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敏感性。它是一种灵光乍现的禀性,只在获得某种特性时闪现出来。一旦获得了这种特性之后,儿童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儿童的成长不能只取决于一种模糊的遗传,它要靠本能的悉心引导。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本能,它能使儿童做出惊人之举。如果这种本能遭到了破坏,那就意味着儿童将会软弱和缺乏活力。成人对这些不同的状态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儿童在其敏感期没有按他的敏感指令行事,他将永远丧失这种天赋。在心理发展期间,儿童已经表现出了惊人的征服力,只是由于我们对此已习以为常,使得我们对这些奇迹熟视无睹。

儿童是怎样从一无所知到适应这个复杂世界的呢?他是怎样辨别事物的呢?他是怎样凭借一种不可思议的手段,无师自通一门语言并掌握所有细节的呢?这些问题看似复杂,实际上都表现为儿童在生活中毫无疲劳地、愉快地学习。与之相比,一个成年人却需要不断地帮助才能适应新的环境,以及学会一种他感到沉闷乏味的新语言,并且他永远也不可能像儿童掌握自己的母语那样完美地学会这门新语言。

儿童在其敏感期能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种东西,这就像一束光能把他的内心照亮,像电池一样能提供能量。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独特的、强烈的方式来对待外界事物。在这一时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能轻松地学会每件事情。他们的每一次努力都能使自己的能力大大增强。

通过观察与研究,儿童的敏感期有如下七种:秩序敏感期(0~4岁)、感官敏感期(0~5岁)、语言敏感期(0~6岁)、动作敏感期(0~6岁)、细节敏感期(1.5~4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书写(3.5~4.5岁)和阅读敏感期(4.5~6岁)、文化敏感期(6~9岁)。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孩子的生命魔力,当敏感期泯灭之后,人们心智上的进步,就只能通过思维的加工、主观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才能获得。因此,在敏感期内,如果孩子生理和心理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得到恰当的发展,就会失去最佳时机,无论是能力还是智力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希望之后重新获得这些东西,就会付出更大的心力,并且也很难达到本应取得的效果。

2.把握孩子敏感期的总原则

对于孩子的敏感期,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细心观察,并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让其自由探索,绝不横加干涉。

儿童的培养和教育应符合其发展规律,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注意科学的引导方法。以下五点,是成人把握儿童敏感期教育工作的总原则:

1.把孩子当作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个体

道理很简单,任何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尊重孩子的自然属性,他们就会循着自然的成长法则健康成长。也就是说,孩子是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中不断地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的,父母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一个正常的环境。这是一个观念,成人只有改变了原来不正确的观念,才能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2.细心观察孩子敏感期的出现

有了一个好的观念并不等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父母还必须时刻注意孩子敏感期的到来。每个孩子都有敏感期,但不是每个孩子的敏感期都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出现时间并不相同。因此,父母就必须学习,认真地观察,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质,把握着孩子敏感期的到来,随之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条件。

3.及时提供必需的环境和条件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必须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并且作出客观的评价。一旦确定孩子到了某一个敏感期,父母就要竭尽全力,为孩子准备一个能够满足这个敏感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

4.鼓励孩子独立探索、勇敢尝试

在一个适当的环境里,孩子会感到自由而快乐,孩子就会感觉父母的尊重与信赖,虽然孩子不可能用语言表达,可是他们会用欢乐给父母以最明显的回答。因此,孩子也就会在这种环境里自由探索、大胆尝试。在这好像是不知不觉的行动中,孩子的天赋就会得到很好的发挥。

5.成人应该协助,尽量不干涉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让父母意想不到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是出面干涉,而是尽量地帮助孩子寻找其合理性,并且加以良性引导。比如孩子热衷于某件事情时,父母必须“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而不是越俎代庖。这个时期,孩子所做的事情可能是他无法完成的,可能还是一种添乱的举动,父母是不是能够容忍,这是检验父母是不是明白了我们一再提醒的那种好方法。当然,这里不是主张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发挥父母的主导作用,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父母的责任是适时协助和指导。

3.秩序敏感期(0~4岁)

秩序感不仅能使幼儿感到稳定和安宁,而且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1.儿童的秩序感

在敏感期,大自然赋予儿童的第一个本能是与秩序有关的,这就如同大自然给予人类指南针,让他们去适应世界;如同一位教师给了学生一张教室平面图,从而教给他们第一个与地理有关的概念。

秩序感的出现,是孩子很重要和神秘的一个时期。这种敏感在孩子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第三年表现得最为明显。这是孩子的一种内部的感觉,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换句话说,孩子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而有秩序的环境。这对成人来讲似乎有点奇怪,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幼儿是无秩序可言的。

在许多情况下,孩子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一个出生大约6个月的小女孩呆在一个房间里,碰巧一位妇女走了进去,并把阳伞放在了桌子上,于是,这个孩子变得不安起来。她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那位妇女,而且由于那把伞的缘故。小女孩对着那把伞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开始哭起来。那位妇女以为她要那把伞,就拿起它,微笑着送到她面前。但小女孩把伞推到了一边并继续哭喊。那位妇女安抚她,但毫无用处,反而让她更加焦躁不安。怎样才能使她不再哭闹呢?正当小孩不安之时,她那富有心理洞察力的母亲把伞从桌子上拿走,并把伞放到了另一间屋子里,小女孩立即就安静了下来。使她不安的原因是那位妇女把伞放在了桌子上。一件东西放错了地方,就严重打乱了这个小孩物放有序的记忆方式。

这一例子表明儿童对秩序的敏感。在“儿童之家”的学校里可观察到一些有趣现象:当一件物品放在不恰当的地方,往往是孩子先发现了它,并把它放到正确的地方。例如,一块肥皂被放在脸盆架上而没有放在肥皂盒里,一把椅子被放在不恰当的地方,一个2岁的孩子会突然注意到它,并将它放到原处。甚至那些3~4岁的孩子,在做完练习之后,也会把那些东西放回到过去习惯安置的地方。这是他们所执行的一个令人高兴和自发的任务。

幼儿对秩序的热爱与成人对秩序的热爱是完全不同的。幼儿对秩序的要求,是在于认识每样物品在环境中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环境,在细节方面能支配它。

环境中的所有物体是否放在平常习惯放置的地方?一天的各种活动是否按照自己已经熟悉和习惯的顺序进行?对于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来说,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最快乐的事是将物品整齐地放回原位,如果幼儿发现桌椅搬离了通常放置的地方、柜子的门被打开、物品没有放在原来的位置等,就会变得焦躁不安或发脾气。

2.内部定位

儿童还有一种秩序感,即“内部定位”。这种秩序感从外在行为上不容易被察觉。因为这是在肌肉中存在的一种感觉,它能使每个人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所在的不同位置。这要求有一种特殊的记忆,即“肌肉记忆”。

但这种解释是机械的,它建立在有意识地进行活动并积累了经验的基础之上。例如,这种解释主张,如果一个人移动手掌去拿东西,那么这个动作就会被感知并保存在记忆里,因而可以再次重复这个动作。一个人之所以可以选择移动他的右臂或左臂,朝着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转动,是因为他已经有了理性的和由意志所控制的经验。

不过,儿童的行为表明,远在能自由运动和具有那些经验之前,他就已经具有了对身体各种姿势的高度敏感。换句话说,大自然已经给儿童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这一特性能使他感受到身体的各种姿势和位置。

那些旧理论是建立在神经系统机制的基础上。但敏感期是与心理活动有关的。这些敏感性是一种洞察力和本能,它们为意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些敏感性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能量,将会形成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因此,是大自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有意识的经验。如果儿童所处的环境阻碍了这种敏感性的正常发展,我们将看到能证明这一敏感性存在的反面例子。这个儿童会出现诸如极度的焦躁不安、发脾气的疾病征兆。只要环境中依然存在这种有害的情况,这些病症将无法被治愈。只要有害的情况不再继续,发脾气的疾病也会随之消失。这很明显地说明了病症的原因。

一个有趣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位英国的保姆请假离开一段时间,她找了个能干的保姆顶替她干几天。但是这个新保姆在给小孩洗澡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论在什么时候,小孩一洗澡就会变得狂躁不安。他不仅仅是哭泣,还在保姆怀里挣扎,试图推开她逃跑。这位保姆为孩子做了她能想到的一切事情,但小孩子还是厌恶她。当原来的保姆回来后,这个孩子便恢复了平静,并明显地喜欢洗澡了。

这位英国保姆曾在“儿童之家”受到训练,并对儿童产生厌恶的心理因素感兴趣。她开始耐心地观察婴儿的这种表现。她发现了,这个小孩把第二个保姆当成了坏人。为什么呢?因为她是用相反的动作给小孩洗澡的。于是,两位保姆比较了她们给小孩洗澡的姿势,并发现了这个差异:第一个保姆是右手靠近他的头,左手靠近他的脚;第二个保姆恰好与她相反。

3.秩序感对儿童的意义

秩序的敏感期在“儿童之家”的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幼儿对秩序的敏感性,“儿童之家”的每件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儿童之家”的几十名孩子能自由活动,而不发生混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所有物品的位置都已确定,从而使幼儿感到稳定和安宁。

在幼儿的发展中,秩序的敏感期对于幼儿人格的形成,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和适应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不是害怕、哭泣,就是大发脾气,性格执拗。

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随之逐步建构。所以给孩子一种有秩序的生活,能稳定孩子的情绪,并能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4.感官敏感期(0~5岁)

在感官敏感期,孩子能以惊人的方式从环境中吸收印象,他们都是积极的观察者,当他们获得清晰的印象,并且能对它们进行区分时,就形成了智力。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助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和了解事物。其智力的开端也始于这五种感觉。视觉指用眼看,并进行手眼配合。听觉指用耳朵听,和中枢神经的反应。味觉指用舌头感受酸甜苦辣的味道。嗅觉是指感觉气味。触觉是指皮肤对外界的感受触摸。感官敏感期,指的就是孩子以惊人的方式从环境中吸收印象,这个敏感期可以一直持续到5岁。

我们都知道,婴幼儿都是积极的观察者,通过他们的感官吸收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像镜子一样容纳它们。一个真正的观察者是根据一种内在的冲动,一种感觉或特殊的兴趣而行动的,这体现在他们会挑选印象。

大量的实验已经表明,不到1岁的幼儿能对他们周围的环境获得很清晰的感知印象,以致于能从图片中认出它们。幼儿保留他所得到的清晰印象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只有当这些印象清晰,并且对它们进行区分之后,才能形成智力。而印象一旦获得,就能引起强烈的兴趣。

0~3岁,孩子通过“吸收力的心灵”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在“儿童之家”,许多感官教具被设计出来,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训练和加强孩子的感官敏锐度,引导孩子智力的发展。父母们也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

在语言出现之前,儿童通过看、碰、摸、听、闻、尝、动来认识着周围的世界。尤其是触觉,是婴幼儿与世界接触、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5.语言敏感期(0~6岁)

0~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儿童从不会发音到学会了怎样说话,知道并能运用母语的语言规则,这都是无意识活动的结果。一些心理学家发现,2岁半的孩子只有两三百个词汇,6岁时便知道了上千个。这些词都不是教师教的,而是他们自学的。在这一时期,如果孩子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便可事半功倍地掌握某种语言。但语言的敏感期具有阶段性,一旦错过便无法弥补,所以一定要好好利用。

1.婴儿期(0~1岁)

2个月左右,婴儿就开始吸收语言了,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这时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

2.幼儿期(1~3岁)

(1)语言的“爆发现象”

幼儿学习语言的心理机制始于无意识,并在无意识中发展、成型,然后才表现出来。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却能轻松学会母语,这正是来源于幼儿的语言敏感力。幼儿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他的记忆力使他能记住以前所听到的词汇,但是他会根据某个时刻的特殊需要来自己运用这些词汇表达。

①两次“爆发”

幼儿的进步并不是渐变,而是跳跃性的。语言的发展也不是逐字地、均衡地发展,而是存在着“爆发现象”。

婴儿说话的最初努力表现为呼喊、惊叹等,接着是发出双音节的阶段,然后是三个音节,再是单词。先是各种名词,然后是双词短语,这些短语表达整句的意思,每个字表示许多意义。

紧接着是巨大的爆发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使用的新字爆发性地增加,这是第一阶段的爆发。2岁一过,便马上进入第二个阶段,词语有次序地分组,这是字词到句子的爆发性阶段。可见,第一次爆发是字词的爆发,第二次是思想的爆发。

在爆发出现以前,一定存在着某种准备过程。这种准备可能是秘密的,但孩子的其他活动表明,他的内心世界正在持续稳定地发展。

②事物的名称

大约在1岁的时候,孩子发现了一件事实,那就是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名称。他意识到他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而且每一个物体都有一个相应的词来表示。孩子已经能够从他听到的所有词语中挑选名词,特别是具体名词。至此为止,他已经迈出惊人而又崭新的一步。起初,他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孩子的探索不会终止,他使用的相类似的词汇会逐渐增多。

③词语和句子

在孩子年满2岁时,能突然说出许多发音完全正确的词语,还能在三个月内轻松学会运用名词、动词、副词、助词的各种变化形式。

在过了2周岁以后仍然存在着表达能力的爆发性。简单句和复杂句的使用、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主语的用法以及并列复句和主从复句等都不知不觉地出现在孩子的话语中。这样就形成了孩子所属民族或特有的心理结构和语言表达机制。这是在无意识中积蓄起来、由意识传递出去的宝贵财富。这时,孩子拥有了新的能力,开始喋喋不休地讲话了。

2岁半是一个人的心理形成分界线。2岁半以后,孩子开始了组织语言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持续稳定地而不是爆发性地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主动性和自发性。这一阶段要延续到大约5~6岁。在这个时期,孩子学习许多新的单词,完善句子结构。

这一时期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只能听到很少的单词或方言的环境中,那么他能说的也只局限于这些词或方言。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有文化的环境里,他的词汇就能得到丰富。环境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无论环境怎样,孩子在这个时候的语言会更加丰富。

④效果强的语言

就词汇的运用而言,孩子并不像鹦鹉。他不仅仅模仿声音,而且能运用他已获得的和储存起来的知识。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对一些语言敏感是一种普遍现象。孩子对效果强的语言十分敏感。这跟成人有关。很多骂人的话很快就被孩子学会并使用,就是因为成人在使用时强烈的反应。换句话说,孩子在学说话时期,会无意中学会粗话,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责骂孩子,而是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毕竟这时的孩子分不出好坏。

(3)表达障碍的时期

①爱发脾气的幼儿

幼儿的心理活动丰富多彩,但表现出来的却非常有限,这就意味着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表现能力极不相称。当他们尽力用一个单词告诉成人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成人听不懂,他们就会大发脾气,沉溺在徒劳无功的怒气之中。

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急需表达。然而,即使是正常幼儿,要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个年龄,烦恼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他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他就会生气。由于还不会说话,他惟一能做的就是发怒。他的恼怒在于,尽管他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有找到恰当的词汇。

这时,他是一个正在争取独立又被误解的幼儿。幼儿的孤立无援很容易使他们陷入痛苦。而理解幼儿的语言,对把他们从这种痛苦中解救出来,使其内心趋于平静起着重大的作用。孩子的父母以至整个社会都不应该使幼儿陷入这种孤立的状态中,应该让他们同成年人多接触,让他们经常听到发音清晰的话语。

②心理创伤

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困难时期。因为其发展的障碍都产生于环境,或者是因为其自身能力的局限。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二次感到适应环境的困难。第一次是在婴儿刚出生时,婴儿在缺乏足够的关心和理解的情况下,造成他心灵的创伤以及由此产生的退化。孩子语言困难期的状况与此类似。而且一如在这个时期儿童保留了他们所学习的、对生活有用的东西,他们也保留了其心理障碍的消极影响。所以,在这个时期,孩子的个性可能会出现畸形和偏差,尤其对于那些性格敏感的孩子,这种畸形和偏差更易造成伤害。心理障碍也会阻挠孩子清晰发音。例如口吃或发音有缺陷,这些缺陷起源于言语机制的形成时期。

我们应该记住,孩子在这一创造性阶段心理接受的印象和印象激起的情绪都会长期存在。

在“儿童之家”,有些3岁和4岁的孩子从来没有开过口,甚至连2岁孩子说的复合词,他们都没有说过。这是怎么回事?一定是某种严重的心理创伤或长期的障碍,压抑了孩子们丰富的语言。

作为父母应该牢记的是,人生的最初两年将会影响人的一生;人们对婴儿所具有的巨大的心理能力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孩子极其敏感,因此,任何粗暴的行为不仅会引起当时的反应,而且这种影响还会造成孩子终生的缺陷。

3.口语敏感期的练习

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要根据情况进行一些练习来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练习的内容有:

练习发音、辨别语音、对答游戏、词语接龙、说反义词、故事接龙、悄悄话、“一分钟”分享、玩具展览会、主持节目、每日一问、谈话活动、绕口令、看图说话、讲故事、排图造句、看图编故事、戏剧表演等。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

6.动作敏感期(0~6岁)

儿童具有建立自己能力的动力。他们会对周围人的行为进行模仿,然后培养自己的能力。他们在这一期间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能力将伴随他们终生。

动作敏感期(0~6岁)是在孩子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动作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身体运动如走路,一个是手的动作。手表现为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这中间包括了对空间的敏感表现,比如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的孩子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2~3岁时,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走出稳健的步伐。幼儿从迈步到学会走路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愿意走路的,而且不愿意让成人拉着走。尤其是两岁的孩子,活泼好动,父母应充分让幼儿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小肌肉的练习也必须强调,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这不仅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发展。

1.有意识的运动

儿童对动作的学习有它固定的规律,每一动作的学习都有其特定的时期:走路的敏感期是1~2岁,手的敏感期是1.5~3岁。在儿童开始学习动作时,他的大脑也已经开始学习周围的环境。在开始学习动作之前,儿童就已经有了无意识的心理发展。当他开始学习第一个动作时,无意识的就开始变成了有意识的。如果观察一个3岁的儿童,就可以发现他总是在玩弄一些什么东西。这就意味着,他对最初无意识的东西开始变得有意识起来。通过一些他看起来是游戏的外部经验,他开始对以前无意识学习的东西进行研究。他开始变得完全有意识了,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完善自己。他通过自己的经验亲自完成这一过程,最初,他把这些看做游戏,后来就变成了工作。

2.反复的运动

很多例子证明,儿童不但需要一些有趣的事情,他们也想准确知道如何去做这些事情。准确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也是他们不断进行探寻的原因。由此也可以推断,儿童对事物的兴趣有一个下意识的目的。儿童的一个本能就是:努力协调自己的运动,并把它置于自己控制之下。

通过观察发现,儿童一旦被某一事物所吸引,他会不断重复地做这件事情,并且全神贯注。例如,他会认真仔细地磨一件铜器,直到把铜器磨得发光,如此数次。这表明,表面的目的仅仅是一个刺激点;真正的目的是满足一种下意识的需要。这就是儿童做这种事情有助于儿童成长的原因,因为儿童这种不断重复的运动,会增加儿童精神系统的控制能力,在儿童的肌肉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和谐。成年人不停地做各种游戏、运动也是同样的原理。我们打网球、踢足球的目的不仅仅是把球打得更准确,而是这些运动可以锻炼出一种以前不具有的技巧和能力。

儿童的这些行动都可以称之为游戏。但这种游戏有助于儿童获得将来他们所需要的能力。儿童的本能要求他们适应他所生活时代的需求。这需要儿童内部的不断努力,好像有人在对他说:“你必须培养这种能力,这正是你将来所需要的。”儿童时期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好时期。儿童具有建立自己能力的动力。周围人的行为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刺激,他们会对这些行为进行模仿,然后培养自己的能力。6岁以前的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在这一期间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能力会伴随他们终生。他们的走路方式、做事方式都会定型,并且会成为他们性格的永久特征。

7.细节敏感期(1.5~4岁)

幼儿固然会被歌曲、钟声、灯光等所吸引,但对于处在细节敏感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能捕捉到被成人们所忽略的细小事物。

从两岁开始,孩子开始对成人不注意的细小事物感兴趣了。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或对不显眼的东西感兴趣。这表明孩子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孩子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有一次,一个一岁多的小男孩玩着很多色彩艳丽的明信片。这个小孩对这些收藏品似乎很感兴趣,并拿给阿姨看。他用孩子的语言对阿姨说:“吧吧”,即“汽车”。于是,阿姨知道他要看汽车的图片。

但在这些明信片上并没有汽车的图画,而是蜜蜂、狮子、长颈鹿和猴子等动物的图画。阿姨对这孩子说:“我没有看到汽车。”当时他看着阿姨,挑出一张明信片并洋洋得意地说:“呶,这里!”仔细一看,在这幅图画的中央,可以看到一只美丽的猎狗,远处有一个猎人,肩上扛了一把枪。在一个角落里,可以看到一座小屋和弯弯曲曲的一条线,那应该是一条路,在这条线上还可以看到一个黑点。这个小孩用手指着这黑点说:“吧吧”。事实上,虽然它极小以至几乎看不到,但可以看出这个小黑点确实表示一辆汽车,一辆汽车按如此小的比例描绘出来,以至很难发现它,这个小孩却发现了它,并产生兴趣!

即使在一个15个月大的小女孩身上,也能发现这种敏感性。这是发生在“儿童之家”的一件小事情:当时这个小女孩在花园里捧腹大笑,这笑声对于这么一个小孩来说,很不寻常,于是一名老师来到她身边。只见小女孩坐在平台的砖块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附近的一块种着天竺葵的美丽花坛在骄阳下显得十分艳丽,但这个小孩并没有看它们,而是紧盯着地上,用郑重其事的口气对老师说:“那里有一只小东西在奔跑。”经她的指点,老师看到了一只实际上跟砖块颜色一样,微小得几乎看不出的昆虫正在迅速地跑动着。原来,激发起这个孩子想像力的是一个小生物,它会动,甚至会奔跑!好奇心正是从这快乐的叫喊声中迸发出来的,叫嚷声远远高过小孩们寻常的声音,这种欢乐并不是来自太阳,也不是来自花朵,或她周围艳丽的色彩,而是来自一只难以察觉的昆虫!

成人总以为幼儿仅仅对炫丽的东西、鲜明的色彩和震耳的声音产生敏感,于是就用这些东西来吸引幼儿。我们都能注意到幼儿如何被歌曲、钟声、旗帜、明亮的灯光等所吸引,但这些强烈的吸引力是外在的和瞬息即逝的,它可能使幼儿分心而得益甚少。

对于处在细节敏感期的孩子来说,孩子往往能在成人们所忽略的周边环境中,捕捉到细小的事物。当一个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培养孩子细节观察能力的好时机。

8.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孩子在刚开始形成自我,还不知道如何同别人沟通时,教师和父母的启蒙非常重要。到了两岁半,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

他们请求的心理过程和成人的没有根本区别,但他们心里没有世俗的考虑。交往对他的心理影响远远超过实际的交往内容,在交往中学会遵守秩序、调整自己,能为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智能打下基础。

社会规范敏感期的社会教育极为重要。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此阶段也是纠正人格偏差的一次良机。

9.书写敏感期(3.5~4.5岁)

在书写敏感期,孩子通常能较快学会字母书写,这是他们最容易也最喜欢掌握的一种本领。

1.书写的开始

在“儿童之家”,一般是4岁的孩子就对书写产生了强烈兴趣,不过也有3岁半的孩子就开始书写的。从第一次准备练习到第一次写字之间的平均时间,4岁大的孩子是一个月到一个半月;5岁的孩子是大约一个月。但是有一个孩子只用了20天就学会在书写中应用全部字母。4岁的孩子在他们入学两个半月后,就能听写出任何词,并能用钢笔在练习本上书写。“儿童之家”的孩子一般经过3个月后,就能熟练地书写,6个月后,可以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相比。无疑,书写是一种孩子最容易和最喜欢掌握的本事了。

2.练习

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相应的练习工具,让孩子进行如下活动,培养其书写能力:描画几何图形嵌板、描摩砂字母板、制作砂纸字母、在沙盘里写字、在黑板上写字、打洞粘贴字母、在字母线上摆字母、缝字母、制作拼音字母表、描画字母凹槽板、连虚线画图案、描摹姓名、涂色游戏、制作立体文字、记录菜单、抄写、制作海报、制作邀请卡、写信、写日记等。

10.阅读敏感期(4.5~5.5岁)

4岁到5岁之间,孩子对于阅读的敏感力越来越强,他们逐渐开始理解阅读的含义了。这一时期即是阅读敏感期。这一阶段的进步,主要来自于他们把读和写结合了起来。

在“儿童之家”,一天,当老师在一张白纸上写字,边写边说着“打开窗户”,“到我跟前来”等等,孩子们注视着她的手,并逐渐认识到,老师正在跟说话一样表达她的思想。他们一认识到这一点,就开始拿起老师写过字的那些纸,把它们带到角落里,试图阅读它们。他们只是默读这些字,并未发出声音来。由于努力思索而紧皱的脸蛋突然露出了一丝笑容,接着孩子们高兴地蹦跳起来,仿佛隐藏在他们体内紧压的弹簧突然放松了。这情景说明,他们已经理解老师所写的这些字了,这就是他们阅读的开始。他们最终进展到能够阅读包含有复杂命令的长句子。但这些孩子似乎只把书写理解成表达自己思想的另一种方式,就像言语本身一样,它成为言语的另一种方式,直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

与此同时,这些孩子开始阅读在周围环境中所能发现的印刷体的文字,比如,他们在街上停下来读商店招牌上的文字。很明显,这些孩子更感兴趣的是理解这些字母而不只是认出它们。他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同的书写文字,并通过一个字的含义而学会阅读。这是一个直觉的过程,就像成人辨认刻在岩石上的史前文字一样。他们在这些符号中所发现的含义就证明他们已经把它们辨认出来了。

如果这时我们匆匆忙忙对这些孩子解释这些印刷符号,我们就可能扼杀他们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

一天,一位孩子很激动地走到学校里来,在他的手中捏着一张揉皱的纸,他悄悄地对一位同伴说:“你猜这张纸上有什么东西。”

“什么也没有,这只是一张破纸。”

“不,这张纸里有一个故事。”

“上面有一个故事?”这吸引了一群孩子的好奇。

这个孩子拿着这张从一堆废纸中捡起来的书本上散落下来的纸,开始读起来,并整整读了一个故事。

于是,他们理解了一本书的意义,书本成为他们迫切需要的东西。

在整个这段学习时间里,并没有做任何事情去改善孩子的健康,但没有一个人能从他们充满生气的红润的脸上看出,他们曾经是迫切需要食物滋补以及治疗营养不良和贫血的孩子,他们身体健康,是由于他们接触到新鲜空气和晒太阳而治愈的。如果说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富有刺激的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作为父母,在家根据实际情况,可给孩子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看图做动作、图片的配对、模型与图片的配对、方向配对、看口型猜字、汽车图标与图片的配对、学习象形字、阅读与绘画、名词盒中的实物模型与文字卡片的配对、动物图卡与名称卡片的配对、转盘游戏、抛文字魔方识汉字、制作教具标签、量词盒中的实物模型与文字卡片的配对、阅读儿歌、活动字卡与图片的配对、阅读句子、生活照片与句卡的配对、完成句子、天气预报、阅读短文、阅读自制图书、阅读谜语等。

11.文化敏感期(6~9岁)

在文化敏感期,孩子产生了探索事物的强烈诉求,他们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

孩子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但是到了6~9岁会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对整个世界的关注。

孩子对文化的敏感与书写和阅读能力有关,后两者的发展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