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美国中学:用梦想点亮青春
- 新东方前途出国图书策划委员会
- 8302字
- 2020-06-25 10:05:21
第一章
去美国读高中,精彩人生的起点
赴美读高中,掀起新一轮留美热潮
文/卢巍
现在,到美国读本科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留学趋势之一。伴随着美国签证放开的大好形势,中国高中生赴美读本科的热浪是一年高过一年。如今,高考失败的定义不再是指没考上大学,很多90后及其家长则认为未能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重点本科或者未能进入第一志愿的大学就是“高考失败”,从而放弃中国教育选择出国留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自2004年开始,中国高中生在十七、十八岁的花季年龄远渡重洋到美国读本科的人数直线上升。中国家长对未来中国人才需求的认知越来越清晰,很多家长已不再把留学作为孩子考不上国内大学的“补救措施”,而是作为一种教育投资,留学的群体从过去大多是成绩一般的富家子弟,发展成为许多才华横溢的佼佼者冲向美国名校;从逃避高考到理性投资,家长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在美国比较灵活、鼓励创新的教育体制下寻求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如果能抓住这个潮流,90后在未来国际化的人才市场上就可能快速获得成功。与此同时,随着美国本科申请进入“白热化”激烈竞争的阶段,另一种新浪潮正在悄然升温,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美国的中学教育,要抢先进入美国寻求更好的发展。
(一)中国留学低龄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中国的留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处理于理性化的读研、读博时代。很少有人会跨越高考到美国读本科,更无人会想到要去读中学。如果在那时候谁有这样的壮举,其它人一定会咋舌指责只有学习不好的孩子才这么小出国,或者指责家长对孩子不负责任。中国留学从二十年前拖家带口地公派留学,到工作几年去读研究生镀金以求在职场上再上一层楼,演变到五年前跨越高考防线求学美国读本科,再到现如今抢着去读中学,一路走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留学的低龄化时代已经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真正到来。
自2007年美国寄宿中学展第一次登陆中国时,在中国大饭店人头传动的非凡景象震惊了在场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前来招生的美国中学校长和录取主任们。谁也没有想到中国竟然有那么多家庭会对年花费多达三十万人民币的中学如此感兴趣。这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是相当“舍得”的,并且也真正把中国的留学浪潮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没奖不去”的半工半读时代,到“主动自费出国留学”的时代,再到“抢先一步提前出国读中学”的新时代,中国中学生已经真正地成为了美国大学和中学最大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当然不仅是在资金上,更是在人才上。
那么,是什么促使中国学生留美的年龄越来越小呢?
中国的国情成就了美国人。随着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高,“海归”在职场上的优势越来越大,随着中国高考独木桥越来越窄,在校的课业量在“减负”的呼声中从未真正减少,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一大批经济实力雄厚的家庭,使得五、六年前中国留学的趋势由出国读研究生迅速提升为到美国读本科。同样地,随着这几年美国本科留学的“白热化”竞争,到美国读私立中学已成为当下最IN的留学趋势。对于申请本科的高中生,不说是武装到牙齿地包装自己,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往美国大学里挤。根据2009年秋季美国大学的录取数据来看,很多大学的申请人数上升幅度为7%-21%,录取比例一般为1:10至1:15,有些学校甚至是平均每二十二个申请者录取一个。由此可见,现在美国本科申请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中国的高考,这也正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选择在初三、高一到美国读高中的原因。在美国高中毕业,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时不仅可以免掉TOEFL成绩,更可以累积良好的校园活动、社区活动、公益活动以及竞赛类活动,有更多的机会去累积在中国读中学时无法涉及的背景,以区别于国内高中生近乎一样的申请素材。
目前,在中国高中生申请美国本科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中国学生的申请存在严重的雷同问题,所有的学生几乎都是学生干部,十个学生几乎有八个学生都会演奏钢琴、小提琴、古筝等乐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过校园的艺术节并表演过节目,并且大都参加过植树等环保类活动,都参加过扶贫、敬老、捐款、志愿者等能体现社会公益心和爱心的活动。美国本科留学申请的“白热化”竞争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提前进入美国中学进行学习,并提前适应美国的生活和学习为将来申请美国一流大学做一个长期的优良准备。
其次,随着近几年寒、暑假美国冬夏令营和游学项目的盛行,很多90后的孩子在初中或是高中,甚至是小学就可以到美国的中学或是大学与美国孩子在一起上两至三周的课程,并且有机会住宿在美国人家里,这使得90后的孩子有很多机会去了解和感受美国的教育形式、风土人情和社会文化。由于团队旅游或是游学大都访问的都是美国知名大学或是中学,在视觉上和感官上给90后的孩子很大的冲击,因为不论是百年的校园环境,还是灵活地课堂教学,都与我们中国现在有板有眼地教育形式完全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90后赴美读大学和中学的欲望。虽然90后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一代,但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有着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见解,并且在内心中往往有一定的追求和目标,听着HIPPOP音乐长大的一代对于西方文化也是比较热爱。此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90后较比70后、80后在15、16岁的年龄时,他们对这个社会,甚至是世界掌握地信息量都非常大,了解外界的途径也非常多。而且这一代人大都自我欣赏、随性、想象力丰富,强调个性,强调空间,不喜欢被束缚,不喜欢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因此,很多90后的孩子都无法从内心真正适应现有的“为高考而战”的应试型学习方式,从而选择出国读中学。
(二)求学路上“得”与“失”同在
到美国读中学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凡是在美国完成中学的学生申请的美国大学一定比国内申请的学生好?当然不是。即便是美国的教育有千种优势,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事物是适合所有人的,都不可能只有好处没有弊端,更不可能一种药解百种病,关键的问题是应因人而宜,对症下药,因此,对到美国读私立中学我们仍要做一种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现在绝大部分送孩子出去读中学的家长大都抱着两种心态:一是孩子不喜欢应试教育,性格、爱好得不到自由发挥,在国内参加高考也只能考上二本、三本,还倒不如让孩子出去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得到个性和潜力的挖掘,而且外语水平也可以得到较大提升。二是一些聪明的家长已经看到在中国申请美国本科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并且在中国高中能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奖项的人也是凤毛麟角,参加校外活动的时间也比较少。这样的话,未来去申请美国大学的优势就不明显,索性出去读一个好的私立中学,让孩子在美国充实学术竞赛背景和多样性的活动从而申请一个更好的美国大学。
先谈一下到美国读私立中学的“得”。第一,孩子的英语在全英文的环境下一定会得到较快地提升。孩子越小,模仿语言的能力就越强。经过两至四年的高中教育,孩子的英文程度一般可以达到国内英文系毕业生的水平,实际运用的能力还会更强。第二,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正所谓是环境造就了人。在中国,大到上学,小到穿衣吃饭,中国家长都会给孩子提前安排的井井有条;然而到了美国后则大到与教育指导顾问沟通选课和交友,小到吃饭、订机票,全部需要由孩子独立处理。在一个失去了支撑点的环境下,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极大锻炼。通过处理一些紧急或是非紧急的事件,在与不同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变得成熟。往往到美国读半个学期后,回国时家长都会在他们稚嫩的脸上看到几分由心而生的自信和成熟。第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美国读中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的放矢地选修课程,甚至还可以根据未来读大学的专业方向选课。同时,美国中学的教育主要以导向型、启发式、激励法的教学方式去挖掘孩子多方面的才能和潜力,使得中国孩子的眼界、创造力、领导力都在潜移默化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提升。此外,由于中国中学的理工科教育较强且美国中学在理工科的学习进程要慢于中国,因此,很多孩子到美国后只要稍微用一些心,在理科课程方面都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并有机会去参加校内的或是州内的学科竞赛,往往都会小有收获,这就极大地弥补了在学术竞争力上的弱势。第四,不再一考定终生。美国的成绩单上所标注的成绩并不只是期末大考的成绩,而是各科老师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平日里上课时的表现和小考成绩所给出的一个综合评估分数,因此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迫使学生必须在平日里勤奋学习,而不再是临考前抱佛脚。同时,学生在申请大学时看得也不仅仅是SAT分数,而是过去几年在校学习成绩的整体情况。因此,与中国的“一考定终生”相比,对学生的评价会更加的客观和公平,也不会因为最后一考紧张发挥失常而使过去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对赴美读中学仍存在误区,狭义地认为到美国去中学SAT考试分数就会考高,SAT分数高了,就会申请到好的大学。恰恰相反,学生在美国读2-3年的中学后,其听、说、读、写等实际运用的能力一定会有较大幅度提高,但由于美国中学的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主,而非“应试”型教育,在美国中学里并没有SAT考试的培训。因此,现在很多已经在美国读中学的中国高中生实际考出来的SAT分数并不一定比中国大陆的考生高,但其申请结果往往比中国大陆高分考生的申请结果理想。其原因主要还是在美国读中学的学生有较强的个人能力和多样的经历,而非SAT高分,独自一个人在十五、十六岁的年龄敢出国留学并且克服语言障碍取得优异的在校成绩,本身也能证明学生的个人能力。
去读私立中学的学生往往都只有14、15岁,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美国中学的教育会使中国孩子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事的方法发生一些改变,当然这些改变大都是积极的。比如,在美国,几乎每个人都有做义工的经历,往往中学也会鼓励国际学生参与其中,去培养他们的爱心和社会公益心。再比如,在美国中学里,不是你的成绩是第一就是优秀的学生,而所谓的“优秀”是学业上的优异、品德上有爱心、文体才能上多样的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对待一些社会问题或是政治事件,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并且相互进行辩论,而非一言堂或是只有一种言论。美国中学的教育更像是一个万花筒,学生从不同的面可以汲取不同的养分,看到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
但天下的事皆是有“得”必要“失”,去美国读私立中学也不例外。因为孩子到美国读中学后,最失落的不是孩子,而是在中国的父母。中国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由于时差的问题,更由于孩子在美国读中学期间的课程和活动都比较多,加之美国教育非常重视独立性,所以孩子与父母的联系不一定会特别频繁。中国父母往往只能通过FACEBOOK等孩子的日志和博客来了解孩子最新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点像断了线的风筝,方向已不再受父母控制。因此,在孩子出国初期,不仅孩子会感到一种孤独感,父母也同样会有一种思念孩子的失落感。但现在的网络极其发达,只要孩子与父母定好每周固定沟通的时间或者是使用聊天软件都可以做到非常好的交流。此外,曾经有一个家长提出一种观点,我非常赞同。孩子出国读中学确实有利于孩子个人能力的提升,尤其中国未来需要的是双语人才,在美国读完中学、读本科、甚至读硕士、博士,这样的孩子其外语能力、领导力等肯定极强,职业发展空间也会很大,但八至十年下来,西方化程度俨然已经非常高,回到中国就业是否会适应中国的国情,这就要在未来的几年,甚至是十年才能得到印证了。但毫无疑问的是只要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自觉性、上进心和目标性,有一个相对开朗的性格,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话,在美国完成私立中学教育后升入本科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
(三)选择适合的才是“硬道理”
当家长要送孩子去美国读中学时,上千所学校如何选择,家长往往会考虑到排名问题,现在对美国中学的排名各种各样,所谓的全美最佳一千所中学、美国TOP100中学等,包括平章中学划分法,大都是不同的人按照不同的参考指标对美国中学进行了一种归类,而没有一种排名是被美国官方或是美国本土人所共同认可的。一般都是按照SAT分数的高低、AP课程数量的多少、升学率等进行初步划分。排名不应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而是需要考虑我们的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学校氛围,要谋求什么样的发展,最原始的本性意愿应该成为我们选择私立中学的原动力。明确了自己的期待之后,则需要家长更加理性的去分析孩子现有的英文水平和能力去选择一所相当的中学,而不是拔苗助长地去冲击竞争压力巨大的名校。此外,家长在选择私立中学时应进行综合考量。比如,从规模、地理位置与气候、AP课程数量及课程设置、师生比例、SAT平均分数与毕业生走向、费用等方面对学校的实力进行衡量。比如,有的学校注重文艺和表演艺术,有的是体育团队比较知名。因此,选校时要根据孩子的喜好和潜力对应入座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特长。
选择适合孩子英文水平的、能够使孩子发挥其能力和特点的,且孩子喜欢的环境,这远比排名重要的多。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小拓是一个中偏上的学生。在申请美国中学时,小拓的妈妈则强调她并不希望孩子进入非常顶尖的中学,因为她认为孩子如果去了排名特靠前的学校学习压力会非常大,而且也很难能够成为学校中最优秀的孩子。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孩子的心理压力会比较大,潜能也很难得到发挥,作为家长这种考虑是非常正确的。经过多所学校的比较,考虑到小拓的英文水平、兴趣爱好、未来想读的专业,以及其理工科基础较强,在选择中学时特意选择了带数学和经济学AP课程且有马术课程的学校。虽然小拓的英文考试分数不高,但其实际的听说能力较强,加之其形象非常阳光、可爱,是那种在美国中学面试中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学生,因此,在选校时选择了中国大陆学生较少且教育质量优量的中学作为她的选择。实践证明:小拓放弃名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是一种巨大的成功。因为在整所中学里第一年时只有她一个人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女生,学校对她的关注度非常高,老师和同学对她的关心非常多,加之较流畅的英文使得她很快就在这所学校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自信,学习成绩逐渐提高,最后连续两年保持年级第一。此外,小拓选修了8门AP课程,顺利地拿到了数学和经济学的大学学分,为其申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经济学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小拓在美国中学里结交了很多美国朋友,她们一起参加了很多义工和社区活动及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最令人惊喜的是小拓将其三年快乐的留学生活用英文写了30万字的博客,与所有人分享她在美国遇到的困难、挑战、欣喜和收获。
一味地追求高端学校,使孩子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未必是一种成功,因为在美国大学申请过程中更多地是考虑学生在现有的群体里面是不是最优秀的学生,而不是考虑该生是否来自美国顶尖的中学。据著名私立中学PHILIPS-ANDOVER负责学生大学申请工作的指导老师透露,近三年美国常春藤盟校对美国顶尖私立中学的学生录取比例在逐年下降,其实这一趋势也更加印证了一点:我们应努力实现的是让孩子在中学里找到自信成为一名前5%-10%的优秀学生,而不是一名顶尖私立中学里的后等生。因为就连我们中国著名的北大附、人大附升入重点本科的比例也不是100%,永远是优秀的人才会在所在的群体里面受到欢迎。
(四)孩子什么时候出国,年龄不是关键问题
在咨询中,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老师,孩子什么年龄出国留学最合适?”其实,什么时候该出国与年龄无关,而是与孩子的性格、英文水平、生活自理能力等悉悉相关。任何人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辅之一种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所造就的,有些人实际年龄30岁,但可能心理年龄只有20岁,做事却总是不成熟;有些孩子可能只有17岁,但思考问题却比大人还成熟。最近五六年的实践表明:在留学期间,只要家长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只要孩子的英语准备好,只要家庭的经济状况较好,其实留学的年龄并不是问题。宋氏三姊妹也都是小留学生,鲁迅、郭沫若、邓小平也都是小留学生,他们大都是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漂洋留学。尤其是最近两年Internet网络聊天工具的普及,使得很多海外求学的中学生与家长的相互交流变得比较简单使得家长依然可以与孩子进行亲情、价值观的交流。
在孩子出国留学的问题上,我们最应该问的是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在中学阶段出去,从而认真分析和观察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在这么小的年龄出国。这是家长应该做的第一门功课,如果种子栽对了,且循序渐进浇水灌溉,那么未来可能是参天大树,如果在不是时机的时候就拔苗助长则可能将其毁掉。没有一条道路是适合所有人的,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地考虑孩子是否已经具备了出国读中学的条件。比如,在美国中学里读书与美国大学不同,一些英文不好的高中生可以先到美国大学里去读语言,等校内的语言测试通过后再进入院系读本科课程。由于语言课程和本科课程是分开的,所以学生在读语言期间就可以适应美国大学的学习,加之并不学习本科课程,或是只修1-2门本科课程,学习压力较小。
然而,美国中学则大不同。因为即使所就读的中学有语言课程,中国学生也必须和美国孩子同时上学科课程。美国中学的语言课程往往是专为国际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辅修课程,或是由一对一的老师在常规课程之外进行单独辅导。加之,绝大部分美国中学在申请时都有面试或电话面试,因此,有意赴美读中学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英文能力,在此不是强调学生要讲一口流利的美语,而是能够有基本的听说能力,可以相对顺畅地与美国的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也正是由于几乎所有的美国寄宿中学都有面试,所以申请美国中学是真正地在拼实力,而不是文书包装的“笔杆子”。因此,中国家长应在平日里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鼓励孩子多看一些英文的电影、电视或是看一些简单有趣的英文书籍。此外,日常生活中应多锻炼孩子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开朗大方的性格以使孩子在到美国后能快速地适应美国的生活和学习,并尽早度过适应期。
在申请私立中学时,中国家长往往谈论较多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即中学阶段出国小不小,投几十万在中学教育上值不值;第二个即倒退一年大不大,比同学晚一年毕业值不值。美国中学九至十二年级中十一年级是美国高中课程里最难的一年,也是最重要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要参加SAT考试,所以在中国已经完成高一的学生到美国去读寄宿中学的话,往往会倒退一年读十年级以期在相对简单的年级能快速适应美国全新的生活和学习。而在中国读完高二再出国读中学的学生则必须倒退至十一年级完成至少两年的学习才可以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一些在中国初三毕业的学生,部分也会选择倒退一年从九年级开始读起,因为很多家长认为既然到美国读中学,就应该读一个完整的高中,这样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全方位的培养。那么,花几十万甚至一百万读一所私立中学,这样的投资是否值得,这与孩子本身的条件和素质以及在美国中学里的收获密不可分,当然最终衡量的标准也不完是升入了什么样排名的大学,而是在其幼小年龄时的这段留学经历所塑造的人品、性格、毅力、耐力、能力等在其今后的人生中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五)只看自己的孩子,不看别人的孩子
前文谈到,二十年前中国的留学由于当时的经济情况不允许,很多人出国读研究生是一种极其理性状态下的选择,而现如今随着美国留学升温,不理性的留学跟风越来越严重。家长们往往因为身边朋友的孩子出国而想到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出国,亦或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读中学考进美国名校了,也坚定地认为这种模式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家长来咨询时往往会说,朋友的孩子去了哪所中学考上了什么样的大学,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去。而事实上,到美国读中学这条道路,在收获的背后,每个人的成功却有着大不一样的原因和背景。由于到美国读私立中学的学生大都还没有成年,心智上还没有完全成熟,一旦选错了道路或者是对孩子的分析不正确,出国后孩子的把控能力较弱,不能够通过自律好好学习,而是整天在无线网络覆盖的校园和宿舍里沉迷于网络游戏,那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百多万的钱财,而是一个孩子的未来和一个家庭的幸福。因此,在留学的道路上,切忌人云亦云,人走我也走的想法。而是从现实的角度冷静客观地分析孩子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做出一种理智的判断和选择,不论是于孩子还是于家长都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作为一名专门从事中学生出国留学的工作者,我固然欣喜地看到中国留美热潮的澎湃景象,但也真心地提醒每一个想让孩子留学的家庭都应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同时,我也坚信商业化运营的中介概念虽然存在一定的商业目的,但其背后所蕴涵的教育引航和人生指导的涵义依然存在。今天或许“美国留学热能效应”缓解了美国大学和美国中学的经济危机,但同样地也会给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中国源源不断地提供精通中西方文化的国际化双语精英人才,而这一批90后势必会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