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学习方式教学课例研究与实践
- 吴颖惠 李芒 侯兰
- 1484字
- 2020-06-26 05:16:54
序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对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惠及人类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具有不确定性的过程。教育者必须下大力气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规律,钻研如何才能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发挥到最佳水平,而尽量规避不当使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探索是一个长期的、绵延的、深入的人类研究活动,教育者必须抱定“吃大苦、耐大劳”的工作信念,坚持不懈、永无止境地追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真理和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发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基本规律,实实在在地用好信息技术。万不可虚张声势,好大喜功,沽名钓誉,朝三暮四以及恫疑虚喝。特别是不可存有机巧之心,投机之意。
本书是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群体课题“海淀区信息化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元互动课堂的教学策略重构”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采用课例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互动媒体、多媒体技术、移动技术和翻转课堂为核心技术的4类信息化学习方式,将各种信息化学习方式应用到海淀区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之中,形成多种风格的信息化学习方式的优秀课例。
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而课例研究对教育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课例研究,从宽泛意义上讲是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进行的合作性研究,是以真实的教学设计为载体,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教学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各种问题展开的研究。教师是参与课例研究的主体,要提高教师课例研究的积极性,必须大力激发教师的课堂创新热情。因此,课题组采取了工具支持、专家引领、多方评审的运作机制,大力激励一线教师在课堂上积极践行信息化学习方式,并开设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课题组对各个实验校的课例进行了多次现场观摩、点评、研讨和评选,确保所评选出的优秀获奖课例,具有体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性、规范性、创新性和推广性。
在教学实践中的课例研究,是一个漫长而意义深刻的过程。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起初收集和整理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教学课例时,发现教学课例中出现对学习者分析不深入、教学流程不完整、信息技术的应用过于牵强等问题。针对发现的各种问题,课题组召开了多次课例小组研究会,经过一系列的交流、讨论、协商,在充分的教研沟通基础上,教师对课例进行反复的设计、修改和完善,并对整个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深入反思,整理成文以展示完整、清晰的教学流程,总结科学、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经验,使参与研究的教师能从中真正感悟信息化教学之“道”。面对眼前这些优秀教学案例,本研究亦能进一步深入提炼更加精妙、实用的教学成果,深挖这些教学案例背后的先进理念、正确的教学理论和认识,使之在后续的信息化学习方式研究中,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的学习材料。
学习是使学生身心绽放的过程。我们期待采用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能为学生带来更生动、更自主、更高效的学习体验。然而,“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一切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应用,都需要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情境而灵活安排,不能生搬硬套,更不可纸上谈兵。如今,海淀区教科院、原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行为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仍在持续地对信息化学习方式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不断地探索信息化学习方式在不同课堂教学中的特点、规律与原则。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与各位同行分享信息化学习的课堂实践与研究成果。
李芒
2017年9月
于北京师范大学科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