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重塑农业产业链
- 刘健
- 4801字
- 2024-11-02 08:15:54
第1章 农业3.0:“互联网+”时代的大农业战略
1.1 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3.0模式
1.1.1 农业3.0:开启“按需定制”新模式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农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当前,受制于多种因素,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耕地供给压力不断增大,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另外,世界主要产粮国不断加强粮食出口方面的政治干预,某些国家更是以“粮食武器”钳制我国的发展和崛起。因此,增强我国粮食的内在供给能力,是保障国家安全、推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业3.0模式”有利于优化我国粮食的供给效率、质量和结构,实现农产品供需两端的高效连接匹配,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打造农业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
◆ 农业3.0:开启“按需定制”新模式
所谓农业3.0模式,就是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打造以农产品为纽带,生产、交易、流通和金融等农业产业要素一体化的“订单式”产销模式,实现“按需定制”。
这是对传统农业产业链整体性、系统性的颠覆性重构,是在农产品生产之初就与市场衔接、实现供需两端的高效贯通和匹配,如图1-1所示。因此,农业3.0模式是一种有效整合农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更高级的农业组织模式。
图1-1 “互联网+”重构农业全产业链
需要注意的是,农业3.0模式对互联网的应用是整体性而非碎片化的,即不是在传统农业产业链的某个碎片化环节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如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农产品进行销售,而是以互联网思维、模式和技术打造农业经济组织新模式,优化提升生产、交易、流通和金融等农业全产业链能力。
同时,农业3.0模式的互联网应用是系统性而非叠加式的,即不是简单地对互联网进行技术性、工具性应用,而是更深层次的价值性应用,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对农业运营全流程的再造。因此,农业3.0模式是“以信息技术支撑起的农业生态体系”,是对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化重塑与整合,能够获得“1+1>2”的系统性价值。
◆ 农业3.0:重构传统农业产业链
农业3.0模式将对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交易流通方式和融资方式等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变革重塑,如图1-2所示。
图1-2 农业3.0模式
(1)重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借助互联网技术,农业3.0模式将实现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更优化配置和更高效利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源转向依靠技术和资本:
★ 农业1.0模式是基于劳动力要素的个体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 农业2.0模式是机械化流水线的规模化经济生产方式;
★ 农业3.0模式则是以智能化信息技术为关键要素的农业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
(2)重构传统交易流通方式
农业3.0模式也是对传统农业交易流通方式的再造。
★ 农业1.0阶段的产品销售模式是“购销式”,交易特征是终端销售,即生产者把产品出售给专门的终端商,再由这些终端商将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这种“收购—销售”模式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隔着终端商,因此生产者对市场消费信息的获取和反馈相对滞后,难以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实现科学合理的生产安排。
★ 农业2.0阶段的产品销售模式是线上“中介式”,交易特征是以互联网平台替代以往的终端商角色,对农产品进行“空中转移”。这其实是将以往的线下销售渠道转到线上,虽然拓展了产品市场,但也没能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生产者的获利空间。
★ 农业3.0阶段的销售模式是供应链“订单式”销售,交易特征是“按需定制”,即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智能化信息技术,从农产品开始生产时就与市场直接对接,从而避免了以往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打造出按需生产、责任主体明确的农产品流通交易新形态。
(3)重构传统农业融资方式
农业金融服务的缺位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农业1.0和2.0阶段,社会征信系统的不健全、农业生产者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物和信用担保等,导致农业生产者很难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中获得及时有效的融资服务,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
步入农业3.0时代,互联网金融等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融资瓶颈,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当然,互联网金融服务还需要与国家对土地制度的系统性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及国家土地银行金融服务等进行协同整合,如此才能重构传统农业融资方式,真正解决农业融资困境。
可以看出,农业3.0模式的最大特征在于“按需定制”: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使生产者从生产时就与市场紧密连接,从而能够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进行更适宜的生产和服务,实现农业产业链供需两端的高效匹配,让消费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1.1.2 时代的变迁:从农业1.0到农业3.0
从农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可以将我国农业发展划分为个体小农经济的农业1.0阶段、机械化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2.0阶段,以及充分融入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农业3.0阶段,如图1-3所示。
图1-3 我国农业的变迁
◆ 农业1.0: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导致从封建时代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规模较小的小农经济模式。这种小农经济源起于铁犁牛耕技术发明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春秋战国时代。
在社会属性上,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小农经济模式先后呈现出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小农经济三种社会属性;在劳动工具方面,小农经济虽然从最初的畜力发展到了小型机械化作业,但体力劳动在生产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并没有改变。
◆ 农业2.0:机械化生产为主、适度经营的“种植大户”时代
在我国,农业经营大户主要是指家庭经营模式的个体大户、雇工经营模式的农场大户、合作经营模式的组织大户以及公司经营模式的企业大户四种类型。规模一般是各地划定“大户”的主要依据,如根据亩数判断种植大户和“四荒”开发大户、以头数计算养殖大户、以投资额度划分农产品加工大户、以销售额判定营销大户等。
根据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家统计局的标准,专业户(大户)以户为计算单位,多数劳动力从事某项专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不低于总劳动时间的60%,且该项专业活动收入在家庭总收入的占比也超过60%;另外,专业产品的商品率也要超过80%(粮食专业户的产品商品率超过60%),且包含服务性收入在内的产品交易收入超过本县农村平均收入水平的一倍以上。
例如,“种粮大户”是指基于家庭承包、以雇工和机械化生产为主要经营方式,土地规模不少于100亩、粮食交易收入不低于家庭总收入七成的专业种植户。
◆ 农业3.0: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新四化”的重要内容,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整体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简单来看,农业现代化是以更先进的技术装备、产业思维、经营模式、发展理念等对传统农业形态进行颠覆重塑,提高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优化农业整体产业结构和效能,打造具备长效竞争力和发展力的新型农业经济模式。
从当前来看,政府顶层设计和电商行业的不断发展是我国农业3.0模式的主要推动力量。
(1)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随着国内互联网环境的不断优化完善,政府越来越重视从顶层设计上引导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通过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出互联网在农资流通、农村物流、农业信息化、农产品交易、农业信息获取和共享等方面的巨大价值。
(2)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政策红利的引导以及农业市场本身巨大的商业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布局农业领域。农资电商平台、农业物联网系统、农产品溯源管理、农产品电商等从产品生产到金融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涌现出众多的互联网服务形态,推进了农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升级。
农业3.0变革中,互联网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在电商领域表现得最明显,涌现出了数量众多的涉农电商平台和创新性的农业运作形态。
以联想集团打造的云农场为例。2015年3月19日,联想集团战略投资的云农场在山东济宁嘉祥县举行签约仪式。联想将基于自身强大的互联网资源优势,为云农场提供品牌、战略、文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将其打造成“农业互联网高科技综合服务商”。
作为国内首个农资电商垂直细分平台,云农场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信息获取与整合方面的巨大优势,有效解决了供需两端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流通滞后问题,借助创新性的“从厂家到农户”的农资流通新模式,帮助农民节省了15%~45%的农资支出。
云农场还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农产品安全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化的采购与供应,增强了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同时,云农场还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业技术在线咨询、低息贷款、种植保险等多种服务,有效化解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
总体来看,云农场通过“一体、两翼、多羽”的战略布局,打造出了以农资电商为核心,包含农村物流、农技服务、农村金融、农民社交等多方面服务的一体化综合性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一体”即云农场线上农资商城;“两翼”指村站和配肥站;“多羽”是指云农场的多元产业平台,包括“丰收汇”农产品电商平台、“乡间货”的物流系统、“农技通”技术服务以及测土配肥项目和小额贷款服务等内容。联想云农场的战略布局如图1-4所示。
图1-4 联想云农场的战略布局
总之,农业3.0模式是一个生产智能化、精准化、定制化,整体产业链的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的“按需生产”的农业产业新形态,是“互联网+”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和路径。
1.1.3 颠覆VS变革:农业3.0的主要特征
与农业1.0和农业2.0阶段相比,农业3.0模式具有以下几大特征,如图1-5所示。
(1)生产过程机械化
即以先进的机器设备代替人力劳动,改变传统农业主要依靠体力劳动的生产形态,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虽然并不等同于现代化,却是现代化的重要表征,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图1-5 农业3.0模式的七大特征
(2)生产技术科学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更是科技的世纪。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深度融入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科技的力量重塑传统农业的生产运作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安全和质量,增强农业整体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农业3.0模式的题中之意。
(3)增长方式集约化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增加资源投入,如开拓新的土地等而实现增长,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与此不同,农业3.0时代下的现代农业将深度挖掘农业内部潜力,通过精耕细作提升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降低成本、优化质量和提升效益的目标,是一种集约型的增长方式。
(4)经营循环市场化
在3.0模式下,现代农业的投入产出和生产组织模式都是面向市场、以市场最终需求为导向的,即农业产业“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最终需要落脚到市场上,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的生产内容和运作模式。由此,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变为现代化、商品化的市场经济形态,农业和农村的生产潜力得到更大的释放和发挥。
(5)生产组织社会化
传统农业封闭性、小规模、自给自足式的生产组织形态逐渐被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专业化组织分工、开放性产业经营成为农业3.0模式发展的主流。生产的专业化、组织的合理化、流通的国际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运营不可或缺的“三要素”。
(6)生产绩效高优化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农业产业的效能,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与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相比,农业3.0模式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借助开放创新的互联网思维优化重塑农业产业全流程和组织模式,实现了生产绩效的高优化。
(7)劳动者智能化
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比较分散,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很低,制约了农业整体产业链的优化和效能的提升,这不仅带来较高的食品安全和价格风险,也使我国在国际农业市场上的竞争中处于弱势。
农业3.0模式充分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加快了农业产业链一体化进程,使农业劳动者更加智能,从而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和价格风险,增强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