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土方的种类鉴别
一、土的种类鉴别
1.土的分类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关于土的分类原则,对粗颗粒土,考虑了其结构和颗粒级配;对细颗粒土,考虑了土的塑性和成因,并且给出了岩石的分类标准。它将天然土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六大类。
(1)岩石
岩石是颗粒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它作为建筑场地和建筑地基可按下列原则分类。
① 按成因不同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② 按岩石的坚硬程度即岩块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frk可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和极软岩5类,见表1.1。
表1.1 岩石坚硬程度的划分
③ 按岩体完整程度可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5类,见表1.2。
表1.2 岩体完整程度划分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纵波波速与岩块纵波波速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有代表性。
④ 按风化程度可分为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5种。其中,微风化或未风化的坚硬岩石为最优良地基,强风化或全风化的软岩石为不良地基。
(2)碎石土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称为碎石土。
根据颗粒形状和粒组含量,碎石土又可细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6种,见表1.3。
表1.3 碎石土分类
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优先符合者确定。
常见的碎石土强度高、压缩性低、透水性好,为优良地基。
(3)砂土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部质量50%的土,称为砂土。砂土根据粒组含量的不同又细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5种,见表1.4。
表1.4 砂土的分类
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砂土的密实度标准详见表1.5。其中,密实与中密状态的砾砂、粗砂、中砂为优良地基;稍密状态的砾砂、粗砂、中砂为良好地基;密实状态的细砂、粉砂为良好地基;饱和疏松状态的细砂、粉砂为不良地基。
表1.5 砂土密实度分类
(4)粉土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10的土,称为粉土。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和黏性土之间,粉土的密实度一般用天然孔隙比来衡量,见表1.6。其中,密实的粉土为良好地基;饱和稍密的粉土在振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液化,为不良地基。
表1.6 粉土的密实度标准
(5)黏性土
塑性指数IP>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部质量50%的土,称为黏性土。黏性土又可细分为黏土和粉质黏土(亚黏土)两种,见表1.7。
黏性土的工程性质与其密实度和含水量的大小密切相关,密实硬塑的黏性土为优良地基,疏松流塑状态的黏性土为软弱地基。
表1.7 黏性土的分类标准
注:塑性指数由相应于76 g圆锥体沉入土样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
(6)人工填土
由人类活动堆填形成的各类堆积物,称为人工填土。人工填土依据其组成物质可细分为4种,见表1.8。
表1.8 人工填土按组成物质分类
通常人工填土的工程性质不良,强度低,压缩性大且不均匀。压实填土相对较好,杂填土工程性质最差。
除了上述六大类岩土,自然界中还分布着许多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如淤泥、淤泥质土、红黏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冻土等。它们的性质与上述六类岩土不同,需要区别对待。
(1)淤泥和淤泥质土
这类土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中,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黏性土称为淤泥;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1.0的黏性土或粉土,称为淤泥质土。
这类土压缩性高、强度低、透水性差、是不良地基。
(2)膨胀土
黏粒成分主要由亲水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变形特性,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黏性土,称为膨胀土。
这类土虽然强度高,压缩性低,但遇水膨胀隆起,失水收缩下沉,会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危害极大。
(3)红黏土和次生红黏土
红黏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黏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红黏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但液限大于45%的土为次生红黏土。
以上3类特殊土均属于黏性土的范畴。
2.土的工程分类及鉴别方法
土的种类繁多,其分类的方法也很多。在建筑施工中,根据土的开挖难易程度(即硬度系数大小),将土分为松软土、普通土、坚土、砂砾坚土、软石、次坚石、坚石、特坚石等8类。前8类属一般土,后四类属岩石。土的这8种分类方法及现场鉴别方法见表1.9。由于土的类别不同,单位工程消耗的人工或机械台班不同,因而施工费用就不同,施工方法也不同。所以,正确区分土的种类、类别,对合理选择开挖方法、准确套用定额和计算土方工程费用关系重大。
表1.9 土的工程分类及鉴别方法
二、土的工程性质
对土方工程施工有直接影响的土的工程性质主要有以下几个。
1.土的质量密度
土的质量密度分为天然密度和干密度。土的天然密度,指土在天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又称湿密度。它影响土的承载力、土压力及边坡稳定性。土的天然密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m为土的总质量,kg; V为土的体积,m3。
土的干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中固体颗粒的质量,用下式表示:
式中,ms为土中固体颗粒的质量,kg。
土的干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颗粒排列的紧密程度,因而常用它作为填土压实质量的控制指标。土的最大干密度值可参考表1.10。
表1.10 土的最佳含水量和干密度参考值
2.土的可松性
自然状态下的土经开挖后,其体积因松散而增加,虽经回填夯实,仍不能完全恢复到原状态土的体积,这种现象称为土的可松性。土的可松程度用最初可松性系数KS及最后可松性系数K′S表示,即
式中,V1为土在天然状态下的体积,m3; V2为土挖出后的松散体积,m3; V3为土经压(夯)实后的体积,m3。
土的可松性对土方的平衡调配,基坑开挖时预留土量及运输工具数量的计算均有直接影响。各类土的可松性系数见表1.9。
3.土的含水量
土的含水量(w)是指土中所含水的质量与土的固体颗粒质量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即
式中,mw为土中水的质量,kg; ms为固体颗粒的质量,kg。
土的含水量反映土的干湿程度。它对挖土的难易、土方边坡的稳定性及填土压实等均有直接影响。因此,土方开挖时,应采取排水措施。回填土时,应使土的含水量处于最佳含水量的变化范围之内,详见表1.10。
4.土的渗透性
土的渗透性也称透水性,是指土体被水透过的性质。它主要取决于土体的孔隙特征,如孔隙的大小、形状、数量和贯通情况等。地下水在土中的渗流速度一般可按达西定律计算:
式中,V为水在土中的渗流速度,m/d或m/h; k为土的渗透系数,m/d或m/h; i为水力坡度。
渗透系数k反映出土透水性的强弱。它直接影响降水方案的选择和涌水量的计算。可通过室内渗透实验或现场抽水试验确定,一般土的渗透系数参考值见表1.11。
表1.11 土壤渗透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