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 许爱萍
- 2362字
- 2020-08-29 01:32:38
三 经济学理论综述
(一)内生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核心,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研究工具的落后,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新古典经济学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信息条件下对经济发展问题分析的简单化,导致分析结果难以让人信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增长理论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状态。
以Slow等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家认为:只有在外生技术进步或外生人口增长条件下,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增长。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肯定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刺激的同时,又将技术进步定义为外生变量,同时新古典增长理论没有理会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并认为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将会趋同,这些观点显著地有悖于常识和经济实践。新古典增长理论缺陷的存在为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打破了缺口。
新增长理论亦称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新增长理论的出现得益于新分析技术和新经济思想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Arrow(1962)、Romer(1986)、Lucas(1988)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经济学家的研究为该理论的出现起到了铺垫作用。在内生增长理论诞生之前,诞生于20世纪中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占据了经济学界的主导地位。Arrow(1962)提出了“干中学”的观点,“干中学”效应是指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工人通过边干边学从而产生技术外溢,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生技术外溢带来的经济效应。Romer(1986)提出,“干中学”的思想旨在借物质资本投资和积累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知识溢出推动经济增长。Lucas(1988)将知识溢出归因于人力资本良好的外部性特征,并认为人力资本不断累积能增进知识溢出效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该理论将人力资本看作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经济增长有四个阶段理论,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哈罗德模式为第一阶段,索洛模式和丹尼森模式为第二阶段,舒尔茨模式为第三阶段,内生增长理论为第四阶段。内生增长理论作为第四阶段,与经济增长的前三大阶段理论具有显著的不同,内生增长理论可分为以资本为基础的模型和以创新为基础的模型。以资本为基础的理论模型是建立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内生基础上,强调物质和人力资本的投资而全然不理会R&D活动。
内生增长理论的特点是将技术内生化,认为技术进步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Arrow(1962)最早用技术进步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Lucas(1988)提出了资金累积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模型、人力资本累积与教育模型、“干中学”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累积模型。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于是,出现了各种考察技术进步的形式:产品品种增加、产品质量升级、边干边学、人力资本累积、知识积累、技术模仿等。新增长理论并没有被学者广泛接受,它是由相同或持相似观点的学者的各种增长模型构成的松散集合。Arrow(1962)最早使用内生技术进步的观点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新增长理论的最根本命题是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经济回报,同时经济回报的提高又会反向刺激技术进步,从而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新增长理论的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将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从模型、机制和理论解释以及预测的角度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填补了西方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空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由外生转化为内生,该理论合理解释了知识与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作用。
(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将空间因素引入到新古典经济学中,其主要观点体现在经济活动的聚集方面。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集中在利用新工具、新方法和新的经济学思想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另一个研究方向集中在利用新工具、新方法和新的经济学思想研究区域间贸易问题。Marshall(1920)认为工业区位选择能决定大量相关厂商对地址的选择,专业化劳动力集中能吸引工业在某地区落址,人力资本优势能够引发某产业的集聚效应。空间和组织间的知识流动对创新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空间在知识溢出问题上起到了很大的调节作用,正如Anselin、Varga、Acs(1997)指出的那样,公司投资研发活动和大学研发活动产生了知识,如果第三方在利用知识的过程中受到距离的影响,那么知识溢出丰富的地方就会产生产业的聚集。外部环境以及人力资本的丰富程度都成为产业聚集的原因(Hanson, 2001)。例如,生产资料、教育资源、劳动力资源、知识溢出都是造成产业聚集的原因(Audretsch, 1996)。比如,在美国,人力资本的空间演化正是与产业发展同步进行的(Black, 1999)。
Krugman(1991)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与规模经济紧密联系并能导致收益递增,他把更多精力倾注在产业聚集研究领域,认为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距离带来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是造成等级化空间产业格局发展的原因。Krugman(1991)指出地区经济聚集产生是由最初的天赋条件所决定,例如,企业的随机区位决策以及后天条件等,后天条件是指后来的企业由于路径依赖性对先前企业择址行为的跟从,他率先将“运输”这一条件引入到产业聚集研究领域中。Dixit和Stiglitz(1997)建立了包含空间因素的垄断竞争D-S模型,这成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奠基之作。
Krugman(1991)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产业聚集一直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创新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关键。马歇尔最早提出了产业聚集(Industrial Cluster)问题,而Schumpeter将“创新”与“产业聚集”问题进行连接,Schumpeter(1934)认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趋于集群化发展。其原因主要在于:在成功地创新之后,首先,出现一些跟随企业,随后出现了更多跟随企业;其次,创新不是随机地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而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
产业聚集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指一定数量的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以实现集聚效益的一种现象(张长立,2004)。产业发展在依靠生产之外,还必须依靠一些发展条件,例如,社会基础服务设施的支持,尤其是社会服务的相对集中(Hansen, 1992)。创新型产业聚集得益于知识溢出环境、密集的人力资本、良好的气候环境、供应链环境、交通环境和贸易条件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聚集效应所带来的持续效应。